前言:
受益于半导体、显示面板等下游需求的增长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我国电子特气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规模持续扩容,由2017年的109万吨上升至2021年的216万吨,预计2025年将突破300亿元。从竞争来看,我国电子特气行业起步较晚,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空气化工(美国)、林德(德国)、液化空气(法国)、大阳日酸(日本)等国外企业主导,行业集中度高。但随着政策推动和本土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我国电子特气行业国产替代进程正在持续推进,国产化率逐渐提高。
1.电子特气种类众多 ,被称为电子工业的“血液”和“粮食”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我国电子特气行业发展现状:需求端增长动力强劲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显示,电子特气即电子特种气体,是专用于电子领域的工业气体。其种类繁多,包括六氟化钨、四氟化硅、三氟化氮、四氯化钛、六氟化硫、乙炔、溴化氢、三氟化硼、丙烯、氘气、乙烯、硅烷、氧氩混合气、氘代氨等众多类型。电子特气参与到电子器件各生产工艺环节(如刻蚀、清洗、外延、离子注入等),直接影响成品的良率及性能。因此,其也被称为电子工业的“血液”和“粮食”,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显示面板、LED、光伏等行业。
电子特气应用领域及所需产品情况
应用领域 |
应用工艺环节 |
主要气体 |
半导体 |
成膜 |
六氟化钨、四氟化硅、乙炔、丙烯、氘气、乙烯、硅烷、氧氩混合气、氘代氨等。 |
氟氪氖、氪氖等混合气。 |
||
刻蚀、清洗 |
||
砷烷、磷烷、四氟化锗、三氟化硼等。 |
||
其他 |
六氯乙硅烷、六氯化钨、四氯化钛、四氯化铭、四乙氧基硅等。 |
|
成膜、清洗等 |
三氟化氮、硅烷、氨气、笑气、氧氩混合气、氯化氢氢氖混合气等。 |
|
LED |
外延等 |
三氯化硼等。 |
光伏 |
沉积、扩散、刻蚀 |
三氟化氮、硅烷、氨气、四氟化碳等。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半导体为最大下游市场,需求端增长动力强劲
从下游来看,半导体是我国电子特气下游最大应用市场,2021年占比约为43%;显示面板、LED、光伏分别占比21%、13%和6%。近年来,我国电子特气需求端增长动力强劲,有利于行业发展壮大。具体来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首先,在半导体领域,电子特气广泛用于成膜、光刻、刻蚀、清洗、离子注入等工艺环节,需求量大。同时其也是半导体制造过程中仅次于硅片的第二大耗材,约占材料成本的13%-14%。我国的半导体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近年来,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为电子特气行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应用前景。数据显示,我国半导体产业营收额由2018年的9189.8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16696.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68%。
数据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封测分会、华天科技、观研天下整理
其次,显示面板广泛应用于电视、电脑、手机、平板、智能汽车等显示终端,是日常生活和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下游行业发展推动下,近十余年来,我国显示面板出货面积不断增加,为电子特气行业发展带来可观的增量空间。据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统计,2021年我国显示面板出货面积达到约1.6亿平方米,较10年前增长7倍以上;其后其出货面积进一步增长,到2023年达到1.76亿平方米,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超过7成。
最后,在光伏领域,电子特气主要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我国光伏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不断攀升,2024年分别达到277.17GW和886.66GW,为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带来了旺盛需求。随着光伏行业迅速发展,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也在快速增长,由2019年的12862.1万千瓦上升至2024年的68495.3万千瓦,为电子特气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3.利好政策频出,为电子特气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2018 年11 月,国家统计局颁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在“3.3.6专用化学品及材料制造”的重点产品和服务中包括“电子大宗气体、电子特种气体。该政策明确了电子特气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其后,我国相继发布《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聚焦电子特气产品研发等方面,为电子特气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我国电子特气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 发布部门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18年11月 | 国家统计局 |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 在“1.2.3 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的重点产品和服务中包括了“超高纯度气体外延用原料”,在“3.3.6 专用化学品及材料制造”的重点产品和服务中包括了“电子大宗气体、电子特种气体”。 |
2019年11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版) | 将用于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的电子气体的特种气体:高纯氯气、三氯氢硅、锗烷、氯化氢、氧化亚氢、乙硼烷、砷烷、磷烷、甲硅烷、二氯二氢硅、高纯三氯化硼、六氨乙硅烷、四氯化硅等列为重点新材料。 |
2021年12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自然资源部 |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 | 推动高选择性催化、高效膜分离、危险工艺本质安全等技术,特种茂金属聚烯烃、高端润滑油、高纯/超高纯化学品及工业特种气体、甲烷偶联制烯烃等新产品研发。围绕集成电路、信息通信、能源产业等重点应用领域,攻克特种涂层、光刻胶、工业气体、催化、光功能、储氢材料等一批关键材料。 |
2022年3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 | 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 加快发展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工业特种气体、高性能橡塑材料、高性能纤维、生物基材料、专用润滑油脂等产品。 |
2022年8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等四部门 | 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 | 支持鼓励光刻胶、光电显示材料、工业气体、催化、光功能、储氢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前沿新材料的质量性能研发。完善新材料生产应用平台,优化上下游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高端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重大工程的支撑作用。 |
2022年10月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 |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 | 将显示屏、芯片制造用电子特气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 |
2023年12月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 | 将电子特气、光刻胶等工艺与辅助材料纳入鼓励类目录。 |
2024年7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 | 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 | 持续推进高压电缆绝缘及屏蔽材料、电子特气、微通道等先进技术及产品“一条龙”应用示范。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电子特气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在下游需求和政策推动下,我国电子特气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规模持续扩容,由2017年的109万吨上升至2021年的21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65%。根据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电子特气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亿元,2021-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07%。
数据来源:中国半导体工业协会及其他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5.电子特气行业壁垒高,市场竞争格局由国外企业主导,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电子特气对纯度、指标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需要对生产过程中各类杂质含量进行精准有效地控制,工艺难度较大,技术壁垒高。同时,其还存在较高的客户、资金、资质等壁垒,行业进入门槛高筑,新入局者少。
我国电子特气行业壁垒
壁垒 | 详情 |
技术壁垒 | 电子特气种类众多,不同类产品的合成、纯化等工艺技术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且工艺路线长、过程复杂;同时,电子特气对产品纯度、产品指标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需要对生产过程中各类杂质含量进行精准有效地控制,工艺难度较大。 |
客户壁垒 | 电子特气的下游主要为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行业的大型厂商,其对产业链的管理高度精细化,对气体产品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对于原材料和供应商的认证和选择非常严格。因此,新产品即使成功完成实验室研发和批量化生产,在向客户推广时还将面临较高的准入壁垒,需要较长时间的审核认证周期。同时下游客户黏性强,一旦确认供应商,一般不会轻易更换。 |
资金壁垒 | 电子特气生产设施要求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同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需要采用大量精密监测和控制设备。同时电子特气供应商需要有专业的运输设备和特种运输车辆,还需要对运输的全过程等进行跟踪监测和严格控制,由此带来的运输及监控设备投入也比较大。 |
资质壁垒 | 电子特气等工业气体属于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均需通过严格的资质认证,需要取得多项资质。资质审核过程严格,不仅需对企业的生产环境、工艺、设备等进行多次现场评估,还要求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均需通过相应测试并取得个人资质,资质获取作为工业气体行业生产经营的前置程序。 |
人才壁垒 | 电子特气研发、生产和运营需要大批专门人才,但行业内专业研发人才、具备半导体工艺服务和应急处理能力的人才、具备专业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市场营销人才、具备专业管理理念和技能的人才等都相对缺乏。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电子特气行业起步较晚,本土企业在技术能力、经验和客户积累上同国外企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其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空气化工(美国)、林德(德国)、液化空气(法国)、大阳日酸(日本)等国外企业主导,行业集中度高。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空气化工、林德、液化空气、大阳日酸这四家企业占据了我国电子特气市场大部分的份额,CR4超过80%。不过,随着政策推动和本土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我国电子特气行业国产替代进程正在持续推进,国产化率逐渐提高,由2018年的9%左右上升至2020年的14%左右。目前我国电子特气国产化率仍不足30%,国产替代空间仍旧广阔。未来,随着国内半导体领域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产替代仍是我国电子特气行业重要的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