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钼行业分析:供给较为稳定且钼价较高 市场新旧需求接替发力

前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钼生产国和消费国,钼精矿供给较为稳定,钼价维持在较高水准,且新兴需求如高温合金、风电材料等行业对钼需求增加,使得行业新旧需求接替发力。

1、中国钼资源储量全球第一

钼,化学符号为Mo,是一种银白色的可塑性金属。钼是全球稀缺的战略性小金属,含量仅占地壳重量的0.001%。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钼资源的主要存在形式为大型低品位斑岩中的金属硫化物以及低品位斑岩铜矿床中的伴生金属硫化物,目前全球可确认的钼资源合计2540万吨,足以满足未来全球的需求。从区域分布来看,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的钼资源储量为590万吨,占到全球总量约39%,位于世界第一,其他钼资源分布于美国、秘鲁、智利等国。

钼,化学符号为Mo,是一种银白色的可塑性金属。钼是全球稀缺的战略性小金属,含量仅占地壳重量的0.001%。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钼资源的主要存在形式为大型低品位斑岩中的金属硫化物以及低品位斑岩铜矿床中的伴生金属硫化物,目前全球可确认的钼资源合计2540万吨,足以满足未来全球的需求。从区域分布来看,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的钼资源储量为590万吨,占到全球总量约39%,位于世界第一,其他钼资源分布于美国、秘鲁、智利等国。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全球钼矿供给或难出现较大提升,中国钼精矿供给较为稳定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钼‌‌‌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钼以多种形态进行商品交易,包括钼精矿、氧化钼、钼铁、钼化工产品(钼酸铵、钼酸钠等)及钼金属制品(钼粉、钼条、钼丝等)。钼精矿、氧化钼及钼铁是国内及国际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近年来,斑岩铜矿的矿石品位下降持续影响着钼的生产,美国地质调查局预计全球范围内几个大型斑岩铜矿将在2030年代中期达到使用寿命,未来钼矿供应或难出现较大提升。

从产量来看,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钼矿生产总量约26万吨(金属量),同比增长6%,其中中国贡献11万吨,秘鲁4.1万吨、智利3.8万吨,美国3.3万吨,CR5累计贡献约90%的钼矿产量。全球前五大钼生产国中,仅中国与美国通过原生钼矿和铜钼伴生矿生产钼。

从产量来看,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钼矿生产总量约26万吨(金属量),同比增长6%,其中中国贡献11万吨,秘鲁4.1万吨、智利3.8万吨,美国3.3万吨,CR5累计贡献约90%的钼矿产量。全球前五大钼生产国中,仅中国与美国通过原生钼矿和铜钼伴生矿生产钼。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钼生产国和消费国,钼精矿供给较为稳定。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钼精矿产量为29.6万吨(实物量),同比增长14.29%。价格方面,自2023年以来,钼价维持在较高水准,且新兴需求如高温合金、风电材料等行业对钼需求增加,使得国内矿山生产意愿提升,供应稳定。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钼生产国和消费国,钼精矿供给较为稳定。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钼精矿产量为29.6万吨(实物量),同比增长14.29%。价格方面,自2023年以来,钼价维持在较高水准,且新兴需求如高温合金、风电材料等行业对钼需求增加,使得国内矿山生产意愿提升,供应稳定。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钼行业应用范围广泛,新旧需求接替发力

钼具有高强度、高熔点、高硬度、导热导电性能好、耐研磨、热膨胀系数小、抗腐蚀性能强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能源电力、石油化工、建筑工程、机械制造、电子照明等终端领域。在钼行业下游需求结构中,建筑用钢、不锈钢、工具钢和高速钢的钼需求占比合计67%,化工领域占比16%,高温合金、铸铁等其他领域合计占比17%。

钼具有高强度、高熔点、高硬度、导热导电性能好、耐研磨、热膨胀系数小、抗腐蚀性能强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能源电力、石油化工、建筑工程、机械制造、电子照明等终端领域。在钼行业下游需求结构中,建筑用钢、不锈钢、工具钢和高速钢的钼需求占比合计67%,化工领域占比16%,高温合金、铸铁等其他领域合计占比1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具体来看,由于钼具备大幅提升钢材强度、增加耐腐蚀性及耐高温性、提高钢材韧性等性能,所以在高强度合金钢、高端不锈钢、工具钢、高速钢、高温合金等钢材品种中大量使用。同时,汽车制造中的发动机曲轴、连杆、齿轮等部分采用含钼合金钢可提升汽车的使用寿命;航空航天中的机翼结构件,通过使用含钼钢材可加强飞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随着全球能源体系加速转型,水电、风电、核电等领域景气快速提升,其中核电压力容器使用高强度钼合金钢可有效提升抗辐照性能。随着我国不断落实“双碳”策略,预计我国发电以及基建项目将继续对钼产生强劲需求。可见,我国钼行业新旧需求接替发力。(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国内不锈钢焊管行业供需双弱 出口量持续增长 友发集团为龙头企业

国内不锈钢焊管行业供需双弱 出口量持续增长 友发集团为龙头企业

近年来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重大项目开工延后,房屋新开工和施工均疲软影响,我国不锈钢焊管需求量及价格均呈现下降趋势。需求端表现不及预期,钢厂有所亏损,生产积极性下降,不锈钢焊管产量也明显下降。国内不锈钢焊管供需两弱,国外购买力较强,推动不锈钢焊管出口步伐加快。国内不锈钢焊管生产企业日益增多,但大型企业较少,目前友发集团

2025年03月27日
我国电解铝行业供应弹性有限 消费量将保持增长 产能向清洁能源地区转移

我国电解铝行业供应弹性有限 消费量将保持增长 产能向清洁能源地区转移

我国电解铝产能扩张速度超过需求扩张速度,产能过剩现象严峻。在国家政策调控下,我国电解铝逐渐形成产能天花板,供应弹性有限。电解铝下游以建筑、交通、电力为主,受益于房地产回暖及光伏、汽车产业发展,我国电解铝总消费量将持续增长。

2025年03月24日
我国取向电工钢行业:动态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上升 出口需求持续旺盛

我国取向电工钢行业:动态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上升 出口需求持续旺盛

我国取向电工钢下游需求结构较为单一,以变压器为主,2020年占比在88%左右。近年来,我国取向电工钢动态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从产品结构来看,磁感取向电工钢是我国取向电工钢市场中的主流产品,近年来其产量不断攀升,2024年同比增长28.11%。此外,我国取向电工钢行业基本上实现自给自足,同时还有部分

2025年03月24日
我国不锈钢行业供需矛盾突出 出口市场持续走强 大型企业凭借广泛布局占据主导

我国不锈钢行业供需矛盾突出 出口市场持续走强 大型企业凭借广泛布局占据主导

我国不锈钢产量增速已高于国内粗钢,在国际供给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300系不锈钢产量占比超50%,为我国不锈钢最大细分品类。不锈钢环保、性能优势突出,应用由建筑、汽车、家电拓展至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表观消费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整体来看,我国不锈钢行业运行呈现强供给、弱需求的特点,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出口持续走强。

2025年03月21日
优特钢产能扩大 我国特钢行业质变潜力广阔 市场集中度及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待提高

优特钢产能扩大 我国特钢行业质变潜力广阔 市场集中度及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待提高

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机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刺激国内特钢产量增长及优特钢产能扩大。国内特钢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偏低,促使大型企业积极出海,特钢出口金额已远超过进口金额。但国内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导致特钢进口平均单价几乎倍于出口平均单价。整体来看,我国特钢行业具备“由弱走强”潜力。

2025年03月20日
我国无取向电工钢行业:高牌号产量占比提升 进口量减少但均价上涨

我国无取向电工钢行业:高牌号产量占比提升 进口量减少但均价上涨

近年来,我国无取向电工钢动态产能不断上升,同时其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目前中低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仍是我国无取向电工钢市场中的主流品种,但近几年来,其产量占比逐渐缩减;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产量占比则不断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产量和销量不断攀升,为无取向电工钢行业发展带来了新增量。受此驱动,新能源

2025年03月20日
刚果(金)禁运令颁布!全球钴行业价格持续下降 国产企业布局钴回收领域

刚果(金)禁运令颁布!全球钴行业价格持续下降 国产企业布局钴回收领域

近几年,全球钴价一路走低,但供应产能却持续增长,所以占据70%以上的刚果(金)宣布禁运令以应对风险,这或将倒逼企业寻求替代供应源。而印尼作为全球第二大钴供应国,成为部分企业首选。而在国内市场,各企业通过布局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将极大程度地降低对钴进口需求,从而降低钴资源的供应风险。

2025年03月12日
出口进入“管制时代” 我国锑行业市场地位由资源转向冶炼主导

出口进入“管制时代” 我国锑行业市场地位由资源转向冶炼主导

由于锑的资源稀缺性导致多国将锑金属纳入“关键矿产清单”。在中国市场,资源增长乏力叠加环保压力,国家政策加剧锑产量下滑。同时,锑矿出口正式进入明确“管制时代”,我国锑市场地位由资源主导转向冶炼主导。

2025年03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