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己二腈行业:中化己二腈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 市场迎来了发展扩能浪潮

一、己二腈在尼龙产业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尼龙产业链的“咽喉”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己二腈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己二腈又名1,4-二氰基丁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稍带苦味,与水、环己烷、醚类微溶,混溶于醇类,高温受热容易分解成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该物质易燃、有毒,应多放置于阴凉通风的仓库内,避免阳光直射。己二腈主要用于制备尼龙66、尼龙610、备HDI、聚氨酯树脂、固化剂等产品。其中尼龙66是己二胺最重要的下游产品。

己二腈在尼龙产业链中(尤其是在尼龙66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尼龙产业链的“咽喉”。己二腈是生产尼龙66的核心原料,是聚酰胺和特种聚氨酯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

己二腈在尼龙产业链中(尤其是在尼龙66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尼龙产业链的“咽喉”。己二腈是生产尼龙66的核心原料,是聚酰胺和特种聚氨酯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尼龙66,即聚己二酰己二胺,是一种高性能的热塑性树脂。它拥有诸多卓越特性,如密度低、化学稳定性好、力学性能优异以及出色的电绝缘性和易加工性,这使得尼龙66在汽车、电子电器、机械仪器仪表等多个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尼龙工程塑料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尼龙纤维的需求也持续旺盛。特别是在汽车行业等消费市场的强劲拉动下,国内对尼龙66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然而,一直以来己二腈在海外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行业,仅英威达、奥升德、巴斯夫等几家企业能生产出己二腈,它们通过掌控己二腈把控了全球尼龙66的供给。截止 2023 年末,全球主要有 6 家公司拥有己二腈产能,合计产能约 236 万吨/年,其中英威达为全球最大己二腈生产企业,权益产能 107 万吨/年;巴斯夫与英威达各有法国 Butachimie 工厂 50%权益,对应权益产能 30 万吨/年;奥升德己二腈采用丙烯腈法生产,产能 54.5 万吨/年,三大巨头合计产能占全球 80%以上。

全球已投产己二腈产能及工艺

企业 权益产能(万吨/年) 工艺
英威达 107 丁二烯法
奥升德 54.5 丙烯腈法
巴斯夫 30 丁二烯法
旭化成 4.3 丙烯腈法
重庆华峰 20 己二酸法
天辰齐翔 20(一期) 丁二烯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中化己二腈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将有效带动全产业链重构与升级

虽然近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汽车等行业对尼龙66的强劲需求,但关键原料己二腈的国产化问题始终是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使得在尼龙6原料己内酰胺先于己二腈实现国产化的背景下,尼龙66作为性能更为优异的材料,占我国尼龙市场的比例却不足20%。据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全球约75%的己二腈产能有配套下游,仅少量己二腈外销,作为当年中美贸易摩擦时清单里唯一100%依赖进口的化工原料,近年来频频由于垄断巨头们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我国己二腈市场供应紧张,价格短时间内迅速飞升,我国己二腈高度依赖进口的格局亟待解决。

虽然近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汽车等行业对尼龙66的强劲需求,但关键原料己二腈的国产化问题始终是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使得在尼龙6原料己内酰胺先于己二腈实现国产化的背景下,尼龙66作为性能更为优异的材料,占我国尼龙市场的比例却不足20%。据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全球约75%的己二腈产能有配套下游,仅少量己二腈外销,作为当年中美贸易摩擦时清单里唯一100%依赖进口的化工原料,近年来频频由于垄断巨头们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我国己二腈市场供应紧张,价格短时间内迅速飞升,我国己二腈高度依赖进口的格局亟待解决。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面对国外垄断的局面,近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曾多次发文,鼓励国内企业攻克己二腈相关技术。旨在支持化工行业和相关企业解决尼龙66自给率不足等问题,促进产业链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例如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提到,将万吨级己二腈生产装置列为鼓励产业。

除了国家层面,相关企业也在不断攻克己二腈相关技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两油及民营企业均为此做出过诸多尝试,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直至2019年重庆华峰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但由于己二酸法的耗能较高、工艺复杂,因此2022年天辰齐翔成功攻克丁二烯法制备己二腈的技术路线并付诸量产成为我国己二腈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具有国内首创的丁二烯法己二腈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己二腈产能,未来还有望通过技术授权、转让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国内己二腈行业整体发展。

己二腈国产化发展历程

时间 企业 具体情况
1970年 辽宁石化 中石油辽阳石化引进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两万吨己二腈氨化法生产工艺装置,但由于引进投产后一直运行不佳,反应器结焦及腐蚀严重,加上己二腈原料成本居高不下,于2002年停产。
2010年 神马股份 神马股份自2010年公司开始研究己二腈的合成技术,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并没有最终攻克。
2015年 润兴化工 建成年产50吨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合成己二腈的全流程中试装置并取得成功,项目技术亦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
2015年 天辰齐翔 建成年产50吨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合成己二腈的全流程中试装置并取得成功,项目技术亦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
2019年 重庆华峰 华峰集团应用己二酸催化氨化法建设的5万吨/年己二腈装置建成,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己二腈产业化的企业。
2022年 天辰齐翔 中国化学天辰齐翔己二工业化装置投产,成为全球第三家自主掌握丁二烯法生产己二腈的公司。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三、行业迎来了发展扩能的浪潮产能布局加速

自2022年天辰齐翔成功突破丁二烯法制备己二腈的技术壁垒并顺利试车投产以来,我国己二腈-尼龙66产业链迎来了发展扩能的浪潮,产能布局加速。当前除天辰齐翔、华峰集团已投产 40万吨外,另有 51 万吨产能在建、286 万吨规划产能,全部投产后将带动国产己二腈产能增长至 380 万吨/年,约为 2022 年全球己二腈产能的 1.6 倍,有望显著降低尼龙-66 生产对海外依赖,带动产业链国产化提速。

我国己二腈产能扩张规划(单位:万吨/年)

公司 已投产产能 建设中产能 规划产能 总规划产能 进度 工艺
天辰齐翔 20 30 50 一期已投产,二期2024年下半年开工 丁二烯法
华峰集团 20 10 30 一期二期已投产,三期于2022年6月已竣工 己二酸法
神马股份 5 15 20 一期在建 丁二烯法
三宁化工 10 10 2021年开工,装置在建,预计2025年全面建成 己内酰胺法
富海润泽 30 30 2022年6月环评二次公示 丁二烯法
山西润恒 1 9 10 一期在建,2023年3月进入安装阶段 丙烯腈法
福建永荣 30 30 2022年6月已通过节能排查,目前在建,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 丁二烯法
宁夏瑞泰 2.5 2.5 已投产 己内酰胺法
中国旭阳 30 30 2021年10月开工 己二酸法
福建古雷 40 40 截止今年3月未开始建设,预期今年10月开工 丁二烯法
安徽曙光 10 10 2023年3月在建设中试装置 丁二烯法
新和成 10 10 2023年10月已完成中试 丁二烯法
四川玖源 50 50 2023年8月环评一次公示 丁二烯法
吉林弘泰 10 10 20 2024年起一期在建,预计2025年建成 己二酸法
鞍山中能 2 2 2022年10月环评公示 己二酸法
河南峡光 5 5 10 2021年起一期在建 己二酸法
荣盛石化 25 25 未开工 己二酸法
合计 38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丁二烯法壁垒较高,从中试到大规模生产可能遇到较多技术难题,参考天辰齐翔近两年投产经历,技术完全消化需要较长时间,并且目前较多项目仍处于中试、环评公示等阶段,后续实际产能释放节奏存在不确定性。

、目前丁二烯法为最常用工艺路线,产能占比66%

目前己二腈工业生产有丙烯腈电解二聚法、丁二烯法和己二酸催化氨化法、三种方法。其中己二酸法投资额低,但现阶段己二酸价格偏高,且己二酸法能耗高,且副产品较多,工艺过程包含多个流程;丙烯腈法反应过程仅需一步,产品易于精制提纯,但丙烯腈毒性和腐蚀性较强,且丙烯腈价格较高,产能规模难以扩大;相比之下丁二烯法反应温和,能耗低,产品收率高且质量好,是目前较好的工艺路线,也是目前最常用工艺路线(占比 66.6%)。

己二腈各工艺路线优劣对比

工艺路线

丙烯腈电解法

丁二烯氰化法

己二酸氨化法

有隔膜法

无隔膜法

生产规模

中小

中小

投资额

较高

较低

原料成本

较高

较高

较高

产品质量

一般

质量好

较差

环保

污染小

污染大

污染小

一般

产能占比/%

24.9

66.6

8.5

工艺过程

反应可一步完成,产品质量好,但反应条件复杂,工艺危险性高。对操作条件要求高,能耗高,且丙烯腈的毒性及腐蚀性强。

原料成本低、能耗低、工艺路线短且产品的质量好,是比较理想的工业化生产路线,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但一次性投资大,技术门槛高,催化剂难,原料氢氰酸剧毒,对安全管理有较高要求。

己二酸法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投资低,但副反应多,导致产品分离难度大,产品质量不好,单套装置产能受限,原料利用效率低。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聚甲醛行业进入新产能集中投放期 市场呈现明显结构性矛盾

我国聚甲醛行业进入新产能集中投放期 市场呈现明显结构性矛盾

自2023年起,我国聚甲醛行业进入新产能集中投放期,产能迎来快速扩张,2024年达到76万吨,预计未来几年产能将突破百万吨。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有13家聚甲醛生产企业。其中,云天化、南通宝理分别以9万吨产能并列国内第一,合计占比23.68%。近年来我国聚甲醛产能快速扩张,但新增产能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导致同质化竞争激

2025年04月24日
我国丁二烯行业:供应偏紧下进口量维持高位 国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

我国丁二烯行业:供应偏紧下进口量维持高位 国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

近年我国丁二烯产能不断扩张。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丁二烯产能为669.7万吨,较2023年的654.6万吨,增长了15万吨。2025年我国丁二烯产能计划新增约120万吨,按照这个数量计算2025年中国丁二烯产能预计达789万吨。目前国内丁二烯行业产能前三的企业分别是浙江石化、中海壳牌和镇海炼化,产能分别达到70万吨

2025年04月24日
合成橡胶行业:原料丁二烯成本高位运行下利润承压 下游轮胎业投资释放带来机遇

合成橡胶行业:原料丁二烯成本高位运行下利润承压 下游轮胎业投资释放带来机遇

合成橡胶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合成橡胶市场自1958年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已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丁苯橡胶、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等多种产品。目前在市场需求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合成橡胶生产大国,产量保持稳步上升态势。数据显示, 2024年全年,我国合成橡胶产量

2025年04月23日
我国BDO行业正处扩能周期 但市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产品价格低位震荡

我国BDO行业正处扩能周期 但市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产品价格低位震荡

受多重因素驱动,我国BDO行业自2022年起进入快速扩能周期,产能规模持续攀升,截至2025年3月底突破500万吨。同时其产能也在持续增长。不过,在BDO产能快速扩张的同时,叠加下游需求不及预期,2024年我国BDO行业面临着供需矛盾问题,市场价格低位震荡。

2025年04月22日
全球乙二醇供应重心正移至中国为核心东北亚区域 国内进口依赖降低 关税战影响有限

全球乙二醇供应重心正移至中国为核心东北亚区域 国内进口依赖降低 关税战影响有限

近年来,随着中国、沙特及美国等国家的新增乙二醇产能持续投入使用,全球乙二醇产能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乙二醇总产能预计将达到6190万吨,近五年其年复合增长率在8.64%。

2025年04月22日
下游覆铜板、PCB市场需求变化推动我国电子树脂行业发展 未来看好高频高速树脂

下游覆铜板、PCB市场需求变化推动我国电子树脂行业发展 未来看好高频高速树脂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覆铜板生产国。近年来随着全球覆铜板产能逐渐向国内转移,我国覆铜板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产量及消费量最高的国家。近年产量逐年稳步增长,且地位稳固。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大陆PCB覆铜板产量占比全球的70%以上,全球核心地位凸显。2019-2023年我国覆铜板产量从6.83亿平方米增长至10.2亿平方米,年

2025年04月18日
我国甲醇行业整体产能低速增长 绿色甲醇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我国甲醇行业整体产能低速增长 绿色甲醇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国甲醇产量和表观消费量逐年递增,但产量始终不能满足下游消费,进口量长期处于千万吨级,且对外依存度维持在10%以上。同时其产能整体呈现低速增长态势,2019-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1%。值得一提的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随着煤制甲醇和天然气制甲醇新增产能受限,兼具低碳环保与能源替代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磷酸一铵行业发展现状:新增产能受限 工业级产量增长势头强劲

我国磷酸一铵行业发展现状:新增产能受限 工业级产量增长势头强劲

在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磷酸一铵新增产能有限,主要以装置淘汰与调整为主。同时随着产能调整,其产量整体呈现震荡上升态势。受上游磷矿资源禀赋影响,我国磷酸一铵生产区域高度集中,2023年湖北省和云南省的磷酸一铵产量合计占比超过60%。值得一提的是,受磷酸铁等下游产业需求拉动,工业级磷酸一铵产量增长势头强劲

2025年04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