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生长激素行业:长效水剂成市场争夺地 儿童基数缩减下企业加速布局成人领域

一、行业相关定义及产业链图解

生长激素是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由191个氨基酸组成,能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一般情况下,生长激素是注射用人生长激素的简称(曾用名: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按类型划分可分为短效生长激素粉针剂(粉针、水针)和长效生长激素水针剂(水针)。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生长激素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生长激素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以及原料供应商,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和其他化学物质,这些原材料是生产生长激素的基础,它们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生长激素的生产效率和最终产品的质量。中游为生长激素生产环节;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医疗、体育、美容等行业。

生长激素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以及原料供应商,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和其他化学物质,这些原材料是生产生长激素的基础,它们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生长激素的生产效率和最终产品的质量。中游为生长激素生产环节;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医疗、体育、美容等行业。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市场迅速扩张,预计到2030年规模将达到286亿元

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内分泌疾病,主要由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引起,患儿的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代谢异常,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心理障碍、认知缺陷和生活质量差等问题。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我国4-15岁的人群矮小症发病人数有700万,但每年就诊人数预估不足30万人,而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渗透率仍然远远低于欧美国家。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生长激素治疗渗透率仅为5.3%,相较欧美地区早年已达10%治疗渗透率,我国预计将于2030年才可达到10.7%,对此我国治疗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由此可见,我国生长激素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患者意识的提升和治疗可及性的增强,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迅速扩张,规模不断增长。到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长激素市场。数据显示,2018-2023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从40亿元增长到116亿元,经估算其年复合增长率远高于美国人生长激素市场。并在2023年,我国在全球生长激素市场中,占据最大份额(34%),超过美国。预计到2030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将达到286亿元,在2023-2030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3.7%。

近年来,随着患者意识的提升和治疗可及性的增强,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迅速扩张,规模不断增长。到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长激素市场。数据显示,2018-2023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从40亿元增长到116亿元,经估算其年复合增长率远高于美国人生长激素市场。并在2023年,我国在全球生长激素市场中,占据最大份额(34%),超过美国。预计到2030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将达到286亿元,在2023-2030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3.7%。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观研天下整理

三、短效水剂最受欢迎,长效水剂超百亿蓝海市场正在逐渐孕育成长

自1958年用于治疗PGHD的生长激素首次应用以来,已经历了5代发展。当前,市场在售的生长激素类型包括短效生长激素(粉针剂)、短效生长激素(水针剂),以及长效生长激素(水针剂)三种,这三种激素的作用原理和天然生长激素基本一样。不过短效剂需每日注射,长效剂每周注射一次。患者体重越大,所需单次注射剂量相应增加,从而导致治疗成本上升。此外,水剂相较于粉剂价格更高,长效制剂也比短效制剂昂贵。

目前国内生长激素市场主要以短效水针和短效粉针为主。其中短效水针最受欢迎。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2020 年短效水针占比基本保持在 60%以上,且呈稳定增长的趋势,而短效粉针的市场占比整体处于 30%至 40%之间,长效水针占比低于 2%但发展稳健。

目前国内生长激素市场主要以短效水针和短效粉针为主。其中短效水针最受欢迎。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2020 年短效水针占比基本保持在 60%以上,且呈稳定增长的趋势,而短效粉针的市场占比整体处于 30%至 40%之间,长效水针占比低于 2%但发展稳健。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虽然在目前,短效重组人生长激素是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最常见的治疗方案。但其治疗方案需每日注射,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治疗依从性差。另有研究表明,一周若少打1-2次将会明显降低治疗效果。因此,使用与短效生长激素治疗效果相同但注射频率更低、患者依从性更高的长效生长激素进行替代,已成为生长激素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不难看到,在未满足治疗需求不断扩大的市场背景下,长效生长激素超百亿蓝海市场正在逐渐孕育成长。

目前国内市场已上市的长效生长激素,采用了聚乙二醇(PEG)修饰技术,通过将PEG永久连接在生长激素分子上,成功延长了其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实现了生长激素从短效到长效的跨越。

不过,与庞大未满足治疗需求和高速增长的市场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长效生长激素产品的缺乏。近10年来,国内唯一上市的长效生长激素制剂仅有2014年获批的金赛药业的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而从研发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国内处于临床在研状态的长效生长激素药物有10款。其中仅有4款药物研发进度处在临床III期以上。

因此,基于行业的高门槛以及市场上庞大的未满足治疗需求,在长效生长激素赛道上,拥有前沿核心技术、发展过硬的公司依托自身高技术产品往往拥有更高的市场成长空间,而市场份额向技术领先产品集中也将成为重要的行业发展趋势。

四、长效生长激素已成市场的争夺地,市场硝烟燃起

生长激素作为备受家长们追捧的消费医疗级“单品”,先后也历经了多次技术迭代。目前生长激素从最开始的需要每天打一针,逐渐进入到每周注射一次的“长效制剂”时代。

2025年年初,特宝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长效生长激素——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让特宝生物股价在短短一个月之内从45元左右,冲向60元。除此之外,包括安科生物、维昇药业、诺和诺德、优诺金等企业在内的多家企业,都在快速推进长效生长激素的研发和申报进程。不难看出,长效生长激素未来潜力市场的争夺战,已经开始燃起硝烟。

事实上,长效生长激素具备高技术壁垒。在过去近10年的时间里,国内长期在售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基本只有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的“金赛增”这一款。但2025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先后受理了三款长效生长激素的上市申请,分别是维昇药业的隆培促生长素、特宝生物的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以及退市一年后重新“杀”回中国市场的诺和诺德的帕西生长素注射液。至此,长效生长激素在国内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竞争格局。

当前国内矮小症患儿数量接近700万,但“起始治疗时间晚、持续治疗时间长”,整体渗透率不足5%。这也意味着,产品的潜在增长潜力不容小觑。预计未来技术竞赛将聚焦三大方向。首先是给药方式革新,从注射到“无创”,提高患者依从性;其次是扩展适应症,突破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传统领域;最后是优化现有长效技术。

市场主要需求群体基数缩减,企业加速布局生长激素成人适应症

生长激素需求群体主要包括身高矮小的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人低生长激素综合征等。其中身高矮小的儿童和青少年当前生长激素的主要需求群体。即2023年初,我们4-15岁中身高最矮的前10%,以及8-14岁身高最矮的20%,总人数大概为3090万,这些家庭都是对身高不满意,对身高有明确需求且较为强烈的,这些是儿童长高生长激素的主要受众。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我国0-15岁(含不满16周岁)人口23999万人,占比17.1%。可见当前我国儿童基数总量庞大,生长激素拥有广阔的需求潜力。

2024年年末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国人口 140828 100
其中:城镇 94350 67
乡村 46478 33
其中:男性 71909 51.1
女性 68919 48.9
其中:0-15岁(含不满16周岁) 23999 17.1
16-59岁(含不满60周岁) 85798 60.9
60周岁及以上人口 31031 22
其中:65周岁以上 22023 15.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对儿童生长激素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数据显示,2016-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从1883人下降到了954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收缩了我国儿童生长激素市场。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对儿童生长激素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数据显示,2016-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从1883人下降到了954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收缩了我国儿童生长激素市场。

数据显示: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但对于具体的影响来看,有相关人士分析认为,5年内,2028年之前,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降,对于生长激素基本无影响,其增速仍然会较高,至于高到什么程度,要看渗透率的推进速度,预计市场规模将翻倍,会达到200-350亿。2028年也就是5年后,出生人口断崖式的下降,将会逐步明显的对生长激素的使用人数形成压制,其市场规模将在250-360亿,增速或将明显缓。

为应对儿童患者基数缩减,目前国内企业加速布局生长激素成人适应症,主要聚焦在抗衰老、代谢综合征、烧伤修复。企业一方面挖掘代谢综合征需求潜力。根据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数据显示,中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达31.1%,患病人数超4.5亿,市场规模庞大。另一方面,探索联合治疗。例如,长春高新提出,生长激素拟与GLP-1联合用于减重,通过促进肌肉生成、减少脂肪实现功能互补,瞄准减重市场协同效应。(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X射线检测设备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半导体、储能等领域需求旺盛

我国X射线检测设备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半导体、储能等领域需求旺盛

近年来,受下游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需求快速增长影响,我国X射线检测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维持高速增长趋势。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X射线检测设备行业(除医疗健康领域外)市场规模约为119亿元,预计2026年,我国X射线检测设备行业(除医疗健康领域外)市场规模将达到241.4亿元,2021-2026年的复合

2025年04月27日
生物药发展带动我国细胞培养基行业增长 目前国产化率较低 高端产品极度依赖进口

生物药发展带动我国细胞培养基行业增长 目前国产化率较低 高端产品极度依赖进口

细胞培养基是生物制品生产的关键核心原材料,占生物制药原料成本的35%以上。近年来,受政策和资金驱动,我国生物药行业快速增长,带动细胞培养基市场需求增多。目前国内市场以无血清培养基为主,占比达70%左右。细胞培养基国产化率较低,长期以来,海外巨头占据国内细胞培养基主要市场,在蛋白及抗体药物培养基等高端市场,进口垄断情况更

2025年04月25日
我国电动轮椅行业发展动能强劲 市场仍处分散竞争阶段 未来潜力可观

我国电动轮椅行业发展动能强劲 市场仍处分散竞争阶段 未来潜力可观

近年来,我国电动轮椅行业发展受到政策支持、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消费水平提升、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推动,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在此背景下,其市场规模和需求量不断上升。目前,我国电动轮椅市场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低,市场仍处于分散竞争阶段。未来,我国电动轮椅行业发展空间依旧广阔。

2025年04月25日
我国隐形眼镜需求持续释放 透氧量/含水量、材料成分与抛期参数是前三大关注维度

我国隐形眼镜需求持续释放 透氧量/含水量、材料成分与抛期参数是前三大关注维度

近年来随着两大驱动力—颜值经济与悦己精神的不断驱动,消费者对形眼镜的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驱动隐形眼镜市场价值加速“显化”。有据显示,2023我国隐形眼镜产量和需求量分别为16.9亿片和30.53亿片,销售额规模在159.8亿元左右。预估2025年我国隐形眼镜销售额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2025年04月25日
中医医疗服务行业:连锁化规模化下民营市场增速显著 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大势所趋

中医医疗服务行业:连锁化规模化下民营市场增速显著 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大势所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病率上升,以及中医医疗服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近年来国内中医医疗诊疗人次呈增长态势。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地位不断提高,预计2032年行业渗透率将接近20%。

2025年04月19日
我国助听器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但渗透率仍偏低 行业并购整合频现

我国助听器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但渗透率仍偏低 行业并购整合频现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国内听力受损老年人的数量也随之上升,再加上听力受损人群年轻化以及政策推动,我国助听器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28.4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71.3亿元。不过,我国助听器渗透率仍然偏低,市场需求远未饱和,未来行业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2025年04月17日
我国硫酸软骨素行业:老龄化日益加剧下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已成全球最大生产国

我国硫酸软骨素行业:老龄化日益加剧下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已成全球最大生产国

近年来在人们健康意识提升,政策推动和需求增长的情况下,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282亿元,同比增长9.80%。2024年我国保健食品市场规模达到了3662亿元,同比增长11%,显示出市场持续扩张的趋势。当下随着社会老龄化,我国保健食品市场更是进入了新的发展战

2025年04月17日
我国膳食营养补充行业市场蕴藏庞大需求量 硫酸软骨素与氨糖领域前景广阔

我国膳食营养补充行业市场蕴藏庞大需求量 硫酸软骨素与氨糖领域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日益关注,膳食营养补充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其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尤其是2020年以来,受公共卫生事件等因素影响,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迅速提升,健康消费被进一步催热,极大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膳食营养补充产品销售规模超过 1870 亿美元。

2025年04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