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增加值稳步提高,成海洋经济和传统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海域辽阔,超300万平方公里,能够提供大量富营养的海洋产品,我国海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随着国内开始设立休渔期、禁渔期制度,启动一系列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措施,我国海洋捕捞产量下降,海水养殖面积持续扩大。未来,政策将推动远洋渔业发展,海水养殖发展模式也趋向多元化。
一、我国海洋渔业增加值稳步提高,海洋渔业成海洋经济和传统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渔业指通过在海洋中捕捞、采集和养殖水生动植物获得水产品的一类生产活动。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增加值稳步提高,2021-2024年由4117亿元增长至约4820亿元。海洋渔业是国内海洋经济第三大细分市场。2024年,我国海洋渔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1.2%,仅次于海洋旅游业(36.90%)和海洋交通运输业(18.7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海洋渔业也是传统第一产业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我国海洋养殖年产值已达4885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海洋捕捞年产值已达2618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 ;水产种苗(海水+淡水)年产值已达276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海洋养殖、海洋捕捞、水产种苗三者合计产值接近8000亿元,总占比超5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我国海洋捕捞产量下降,海水养殖面积持续扩大
我国海域辽阔,超300万平方公里,能够提供大量富营养的海洋产品,我国海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2019-2023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由3282.5万吨增长至3585.32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2.2%;2024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约为3665.29万吨,同比增长2.2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海洋渔业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在生产初期,随着销售限制的开放,渔民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海水养殖和捕捞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恢复和增长;进入1995年,水产养殖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同时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增强,国内开始设立休渔期、禁渔期制度,启动一系列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措施,使得海洋捕捞产量下降,海水养殖面积持续扩大。
根据数据,2023年我国海水养殖面积达2214.87千公顷,同比增长6.77%;2024年我国海水养殖面积约为2274.33千公顷,同比增长2.68%。我国海水产品中养殖产品产量占比已达7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政策推动远洋渔业发展,海水养殖发展模式多元化
从行业趋势看,海洋捕捞方面,海洋捕捞业据离岸远近分为近海捕捞、外海捕捞以及远洋捕捞,近年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趋于紧张,2020年近海不可持续鱼类种群占比已达45%,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在此背景下,发展远洋渔业是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提出了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支持深远海养殖业发展,加快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的发展要求。2019-2023年我国远洋渔业产量由217.02万吨增长至232.23万吨,在政策推动下,预计未来我国远洋渔业产量将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海水养殖方面,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持续推进,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和控制生产的生产方针,着力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高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海洋养殖为升级发展,形成 “渔业+”“生态+”“休闲+”“新能源+”等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海水养殖多元化发展模式一览
发展模式 | 简介 | 代表 |
“渔业+”模式 | 该模式以渔业养殖增值为主,通常在近海沿岸地区,主要采用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生态养殖等方式进行养殖,这类海洋牧场的海产品包括鲍鱼、海参、梭子蟹、海胆和一些鱼类等。 | 按发展模式划分,“渔业+”海洋牧场可分为以大连等城市为代表的增殖型海洋牧场模式、渔旅融合模式,以威海等城市为代表的绿色发展模式、综合立体型养殖模式等和以烟台等城市为代表的“陆海接力”兼容模式、“大渔带小渔”模式等和以日本冈山增殖型海洋牧场模式等。 |
“海工+”模式 | 该模式主要以发展海洋牧场管理平台、深远海智能网箱、智慧型养殖工船等自动化装备海洋牧场装备,将这些高端装备应用于海洋牧场建设,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海洋科技的同时,开展深远海养殖,协同发展休闲文旅、新能源等产业并使各产业相互促进、互相衔接。 | “海工+”模式海洋牧场包括中集来福士海洋牧场项目、中外合作JOSTEINALBERT项目和挪威iFarm项目等。 |
“生态+”模式 | 生态养护型海洋牧场主要以海洋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主,主要目的在于完成生态修复,即恢复海洋生物的天然生态环境,保护濒危物种,使海洋生物自然繁衍生长,在此基础上,协同发展旅游开发、公共服务、新能源等产业并使各产业间相互促进、互相衔接。 | “生态+”海洋牧场包括上海河口型海洋牧场建设模式、深圳大鹏湾的“生态+渔旅”模式和珠海三角岛的“生态+旅游+新能源+海洋生态科研”模式。 |
“休闲+”海洋牧场 | 休闲型海洋牧场主要以发展休闲渔业为主,通常依托渔村、渔港等,将休闲娱乐、科学探索、观光旅游、生态保护、文化传承、餐饮服务与海洋牧场建设相结合并促进共同发展,是产业融合型发展业态。 | 当前休闲型海洋牧场主要有以烟台养马岛景区等为代表的渔家乐模式,以三亚蜈支洲岛为代表的海岛旅游和以日照顺风阳光海洋牧场为代表的综合型休闲渔业模式。 |
“新能源+”海洋牧场 | “新能源+”海洋牧场指在海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建设区域,配置养殖平台、养殖网箱、养殖工船等,开展海洋养殖、休闲旅游、海洋观光、海上住宿等海洋牧场活动。“新能源+”海洋牧场是现代农旅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跨界发展的典型代表,有利于实现海洋资源的多元化利用与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 全国首个“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项目“伏羲一号”2024年9月在广东汕尾正式投产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