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传统陆上数据中心相比,海底数据中心具有节能高效、低成本、低时延优势
海底数据中心(简称UDC),是一种绿色低碳的新型数据中心系统。海底数据中心(UDC)与传统陆上 IDC 网络传输性能一致,还具有节能高效、低成本、低时延的优势。
1.节能高效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海底数据中心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海底数据中心(简称UDC)由岸站、海底光电复合缆、海底分电站及海底数据舱组成,主体结构为罐体结构,电气设备、冷却系统均布置在罐体内部,罐体顶部为海水冷却系统。通过庞大的海水流冷却数据舱,有效降低能耗,单舱PUE可低于1.1,UDC使用海水冷却,无压缩机运行,能够有效降低能耗,在25MW典型规模情况下,UDC综合成本降低29%,运维成本降低22%,单机柜15-35KW,算力密度高,并可在 90天内完成从工厂安装、调试到实际运行。从可靠性方面来看,海底数据中心服务器设备故障率仅为陆地数据中心的八分之一,且具备天然的物理安全性,有利于保障数据安全。
2.低成本
单千瓦TCO(建设成本+运营成本)比同等规模陆地数据中心低15%-20%左右。岸站占地极少,对土地的占用只有陆地数据中心的五分之一;没有冷却塔,节约大量的水资源(200立方米/机柜/年)。
3.低时延
由于主要数据用户多位于滨海城市,可实现就近部署,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具有中西部地区陆地数据中心无可复制的物理距离优势。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微软为海底数据中心最早探索者,全球范围内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微软在 2014 年提出以海水作为天然冷源的想法,并成为海底数据中心最早的探索者。2015 年,微软成立 Project Natick 项目,建造了第一个海底数据中心的原型机。2018 年,微软把含有 864 台服务器、可容纳 27.6PB 的数据的实验舱放进了苏格兰附近海底,并运行了两年之久。由于海底数据中心运行稳定,几乎不受到灰尘振动和湿度变化干扰,所以可靠性更高。微软案例中的 855 台服务器的故障率仅为地面类似的 135 台服务器的八分之一。但是其后,微软将这一被验证成功的项目搁置了。整体来看,全球范围内海底数据中心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在数据量暴增和“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海底数据中心商业化进程较快
国内市场方面,国内海兰信研发建设了全球第一家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并投入商业应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国内海底数据中心商业化进程较快,主要驱动因素在于:B端随着企业与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以及上云趋势的推动,数据分析、存储和计算需求将急剧攀升,C端数据量在短视频、直播和社交电商等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特别是向四五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深入渗透背景下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数据量爆发式增长,带动数据中心建设加快,耗电量持续增长。但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数据中心绿色化发展成必然趋势,推动海底数据中心加速发展。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路径
路径 | 具体内容 |
大力调整能源结构 | 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
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 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
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 |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 |
努力增加生态碳汇 |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