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普及速度快、新能源汽车持续渗透背景下,汽车芯片行业站上发展风口上。目前控制类芯片和传感器芯片占据汽车芯片半壁江山,为行业主流。汽车芯片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国际巨头和本土企业。国际巨头凭借技术、品牌和规模优势,占据中国汽车芯片市场、尤其高端领域主导地位。本土企业依托本土化、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快速崛起,在中低端芯片领域逐步形成竞争力。在外部环境压力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以及随着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巨头作为新势力加入市场积极布局,我国汽车芯片对外依赖度有望降低,行业竞争格局也或将发生新的变化。
一、自动驾驶及新能源汽车持续渗透加持,汽车芯片行业站上发展风口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汽车芯片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汽车芯片是指用于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半导体产品,是实现车辆与互联网连接的重要部件之一。
1970年以前,我国汽车芯片主要应用于传统车载音响喇叭及点火装置;1970-1980年,我国汽车芯片以动力及制动系统为主;1980-1990年,我国汽车芯片以胎压监测、ESC、道路监测等主动安全产品为主;2000年以来,随着车联网蓬勃发展,我国汽车芯片开始更多地应用于驾驶辅助、智能座舱、新能源等系统。
汽车芯片行业正站在发展风口上。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普及速度快,2024年ADAS(L2级以上)渗透率已达到40%左右,预计2025年ADAS(L2级以上)渗透率将达到50%以上,而智能汽车需要大量半导体支持。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相比传统燃油车平均每辆车600到800个芯片使用量,新能源汽车中动辄1000个以上的使用量要高出许多,市场机遇也更广阔。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约为45%,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有望达到55%以上。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21-2024年我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由739.2亿元增长至905.4亿元,预计2025年我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达950.7亿元,同比增长5.0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控制类芯片和传感器芯片占据半壁江山,为汽车芯片行业主流
我国汽车芯片主要分为控制类、传感器类、功率半导体类、通信类、存储类等,其中控制类芯片和传感器芯片占据半壁江山,为行业主流。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1.MCU芯片
MCU 即 Micro Controller Uni(微控制器)的简称,又称单片机,是把CPU、RAM、ROM、计数器、串口等周边接口都集成在一片芯片上,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为不同应用场合做不同控制功能,是各类电子设备的控制核心。
汽车是 MCU 最大市场,在新型汽车领域扮演重要角色。2022年汽车在MCU 占比攀升至近 40%,持续保持领先应用的地位,应用于诸如车体控制、仪表盘、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通信系统、高级安全系统、ADAS 自动驾驶、车窗控制、电动座椅、倒车雷达和钥匙等。一辆电动汽车上的 MCU 数量目前可达几十颗,将来可能会有上百颗。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根据数据,2020-2024年我国MCU市场规模由312.6亿元增长至625.1亿元,预计2025年我国MCU市场规模达656.4亿元,同比增长5.0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传感器芯片
传感器芯片用于转换物理信号为电信号,实现精准监测与控制,可作用于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导航系统等各个部位。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拓展,我国智能传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1336.2亿元,增速为15.75%;预计2024、2025年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1551.2亿元、1795.5亿元,增速为16.09%、15.7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本土企业集中于中低端领域,科技新势力加入下汽车芯片国产替代加速,且竞争趋向多元化
汽车芯片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国际巨头和本土企业。国际巨头凭借技术、品牌和规模优势,占据中国汽车芯片市场、尤其高端领域主导地位。本土企业依托本土化、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快速崛起,在中低端芯片领域逐步形成竞争力。
汽车芯片行业相关政策
时间 | 政策 | 发布部门 | 主要内容 |
2023.02 | 《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 | 工信部 | 以"汽车芯片应用场景”为横向出发点,涵盖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座舱系统及智能驾驶五个方面;纵向延伸形成基于应用场景需求的汽车芯片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及试验方法,包括基础通用、产品与技术应用和匹配试验等三类。 |
2022.11 | 《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 | 国资委、发改委、工信部 | 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关键原材料、关键软件、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供应保障和协同储备,统筹推动汽车芯片推广应用、技术攻关、产能提升等工作,进一步拓展供应渠道。 |
2022.03 | 《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 工业与信息化部 | 健全完善汽车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构建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开展汽车企业芯片需求及汽车芯片产业技术能力调研,联合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关联行业研究发布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推进MCU 控制芯片、感知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计算芯片和新能源汽车专用芯片等标准研究和立项。启动汽车芯片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等通用规范标准预研。 |
2021.11 | 《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 |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芯片、基础材料、软件系统等产业链水平,推动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
2021.02 | 《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支持企业持续提升芯片供给能力,将促进汽车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推广优秀的汽车半导体产品,推动汽车企业与半导体企业的沟通对接。 |
2020.07 | 《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 国务院 | 鼓励芯片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和软件企业发展,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
2020.02 |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 发展与改革委 | 推进车载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芯片等汽车半导体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
2018.07 | 《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 | 推进车载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建立可靠、安全、实时性强的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平台。 |
2017.11 | 《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鼓励集成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微处理器、MEMS传感器,系统级封装(SIP)、系统级芯片(SoC)技术等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汽车芯片对外依赖度仍然较高。2023年3月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表明我国汽车芯片的对外依存度高达95%,计算和控制类芯片自给率不足1%,功率和存储芯片自给率也仅为8%。在外部环境压力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以及随着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巨头作为新势力加入市场积极布局,我国汽车芯片对外依赖度有望降低,行业竞争格局也或将发生新的变化。
我国汽车芯片行业参与者分类及其简介
类别 | 优势 | 代表企业 |
国际巨头 | 技术优势: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产品线,在芯片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领先。品牌效应:多年深耕汽车电子领域,品牌知名度高。规模效应:庞大的生产规模和供应链体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 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电子、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等 |
本土企业 | 本土化优势:更了解中国市场需求,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优势:人力成本、运营成本较低,产品性价比高。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国家政策支持本土汽车芯片 | 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芯驰科技、杰发科技、比亚迪半导体、紫光国微、兆易创新、韦尔股份、北京君正、全志科技等 |
新势力 | 资金实力雄厚:支持汽车芯片的研发和量产。技术积累丰富: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技术积累深厚,可应用于汽车芯片研发。生态体系完善:拥有完善的生态体系,为汽车芯片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 | 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