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动建筑陶瓷落后生产线淘汰。同时受房地产周期影响,其生产规模逐渐收缩。2024年我国建筑陶瓷出口市场承压,出口量和价格均下降,使得其出口额大幅缩减。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建筑陶瓷市场未来增长空间将围绕城镇化深化与旧房翻新改造两大主线展开,行业仍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此外,我国建筑陶瓷行业长期呈现“大市场、小企业”的分散格局,但随着节能减排等环保政策深化及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洗牌进程加速,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持续缩减,集中度则不断提升。
1.政策推动建筑陶瓷行业向绿色低碳发展,落后生产线加速淘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建筑陶瓷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建筑陶瓷是用于建筑物饰面或作为建筑构件的陶瓷制品,主要指陶瓷墙砖和陶瓷地砖。其广泛应用于住宅、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的墙面与地面。建筑陶瓷是传统“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行业。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行业测算,建筑陶瓷行业每年消耗原料1.5-2亿吨,消耗能源4000-6000万吨标煤,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0.9-1.4亿吨,间接排放量约0.4亿吨。
在“双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指引下,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等多项政策,加快建筑陶瓷行业节能降耗和减污降碳力度,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发展。同时这些政策的发布也加速推动建筑陶瓷行业落后生产线淘汰。截至2024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线数量由2022年的2485条减少至2193条,退出率为11.75%。
我国建筑陶瓷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 发布部门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22年2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 |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 | 发布《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要求到2025年,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产能比例均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增强。 |
2022年6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 | 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 加大食品、皮革、造纸、电池、陶瓷、日用玻璃等行业节能降耗和减污降碳力度,加快完善能耗限额和污染排放标准,树立能耗环保标杆企业,推动能效环保对标达标。 |
2022年11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门 | 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 “十四五”期间,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持续推广,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在水泥、石灰、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污染物深度治理和二氧化碳超低排放改造,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到2030年改造建设1000条绿色低碳生产线。 |
2023年6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 | 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 | 对此前明确的炼油、煤制焦炭、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烧碱、纯碱、电石、乙烯、对二甲苯、黄磷、合成氨、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炼铁、炼钢、铁合金冶炼、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电解铝等25个领域,原则上应在2025年底前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
2023年8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 | 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 以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行业为重点,分年度发布节能降碳技术目录、应用指南,推广“解剖麻雀”试点,总结改造方案,支持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支持建材企业争创环保绩效A级。优先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等措施,有序推进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玻璃、陶瓷、玻璃纤维等行业深度治理,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控制。 |
2023年12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 | 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 实施技术改造,有序推动水泥行业超低排放设施建设,持续发布细分行业碳减排技术指南,支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及制品等重点行业开展节能降碳减污技术集成应用。 |
2024年3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 | 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 建材行业以现有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领域减污降碳、节能降耗为重点,改造提升原料制备、窑炉控制、粉磨破碎等相关装备和技术。 |
2024年5月 | 国务院 |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 | 严格新增建材项目准入。新建和改扩建水泥、陶瓷、平板玻璃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基础原材料制品化、墙体保温材料轻型化和装饰装修材料装配化。到2025年底,水泥、陶瓷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平板玻璃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20%,建材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建筑陶瓷生产规模收缩
建筑陶瓷属于房地产后周期行业,受房地产周期影响较大。其行业发展轨迹与地产业高度共振。受益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住房市场化改革浪潮,行业在房地产黄金二十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近年来,受房地产周期影响,建筑陶瓷生产规模逐渐收缩。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建筑陶瓷产品——陶瓷砖产量自2021年起持续下滑,2024年降至59.1亿立方米,同比减少12.18%。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3.建筑陶瓷出口额锐减,以陶瓷砖为主
2024年我国建筑陶瓷出口遭遇多重挑战,受全球市场需求收缩、新兴市场替代产品竞争加剧等因素冲击,其出口量和价格均下滑,使得出口额锐减至45.96亿美元,同比降幅达39.59%。其中陶瓷砖作为核心出口品类,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出口额占比70.52%。受海外市场消费结构调整及区域性陶瓷产业崛起影响,该品类同样面临显著下行压力,2024年出口量、出口额和出口均价分别降至6亿平方米、32.41亿美元和5.4美元/平方米,同比分别下滑2.86%、33.26%和36.7%。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4.建筑陶瓷行业仍具备较大发展潜力,城镇化与旧房翻新改造是重要驱动力
我国建筑陶瓷市场未来增长空间将围绕城镇化深化与旧房翻新改造两大主线展开,行业仍具备较大发展潜力。一方面,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43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7%。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城镇化进程推进不仅催生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及商业建筑等项目的新建需求,更通过人口持续集聚推动城市空间扩容提质,从而拉动建筑陶瓷市场增量需求释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已进入存量时代,旧房翻新改造已成为建筑陶瓷行业的重要增长点。一般情况下,旧房翻新的周期为10-15年,2009年后我国房地产竣工面积始终处于70000万平方米以上,由此积累下来的存量房市场体量庞大,大量老旧房屋面临翻新改造需求。由此可见,建筑陶瓷存量更新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同时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政策落地也将加速释放建筑陶瓷存量替换需求。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5.建筑陶瓷行业洗牌进程加速,仍处于深度调整期
我国建筑陶瓷行业长期呈现“大市场、小企业”的分散格局,但随着节能减排等环保政策深化及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洗牌进程加速,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已从2019年的1160家缩减至2024年的993家,集中度不断提升。一方面,在政策引领下,建筑陶瓷环保标准升级,中小企业在技术升级、设备改造和碳排放管理等方面承受着沉重的成本压力,加之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创新能力不足,部分技术薄弱、能效水平低、竞争实力差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另一方面,具备规模优势和资金实力的头部企业,通过构建智能化生产体系、研发绿色低碳技术、优化全国供应链布局等举措,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目前,我国建筑陶瓷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整体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原材料与环保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市场竞争焦点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观研天下整理(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