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与主流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全钒液流电池不仅安全性更高,而且循环使用寿命更长,对环境也更加友好,在长时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已步入进入商业化运营初期,实现小批量出货。同时在广阔前景吸引下,近两年来多家企业积极布局全钒液流电池赛道,并加速相关产能布局。但全钒液流电池行业仍面临成本高企、技术发展不成熟、产业链协同效应不足、系统效率较低等结构性挑战。不过,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正形成“技术创新-成本下降-政策赋能-需求扩张”的良性循环。未来我国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迈入高速增长通道。
1.全钒液流电池性能优越,应用前景广阔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全钒液流电池俗称“钒电池”,是一种以不同价态钒离子溶液为活性物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存储与释放的液流电池。其核心特征在于电解液与电堆分离的设计,可实现功率与容量的独立调控。全钒液流电池是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最为重要的储能技术路线之一。与主流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其不仅安全性更高,而且循环使用寿命更长,对环境也更加友好,在长时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锂离子电池与全钒液流电池性能对比情况
项目 | 全钒液流电池 | 锂离子电池 |
循环寿命 | 长,循环次数大于20000次,使用寿命长达20年 | 相对短,循环寿命通常在 500 到 2000 次左右 |
倍率性能 | 优秀 | 良好 |
环境影响 | 较好,全钒液流电池在运行过程中不涉及污染与排放,且电解液可循环利用。 | 中等 |
安全性 | 优秀 | 中等 |
能量密度 | 12-40Wh/kg | 80-300Wh/kg |
投资成本 | 1.5-1.8元/Wh | 0.4-0.5元/Wh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政策为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最具竞争优势的长时储能技术,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始终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聚焦全钒液流电池研发、技术攻关和应用等方面,为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指导意见》提出快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创新,重点在大容量液流、锂离子、钠硫、铅炭电池等电化学储能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方面开展创新和推广;《“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则明确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等。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 发布部门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17年9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等五部门 | 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应用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能技术和产品。加强引导和扶持,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速技术转化。鼓励储能产品生产企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理念提质增效,鼓励创新投融资模式降低成本,鼓励通过参与国外应用市场拉动国内装备制造水平提升。重点包括100MW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高性能铅炭电容电池储能系统等。 |
2018年3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指导意见 | 快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创新,重点在大容量液流、锂离子、钠硫、铅炭电池等电化学储能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方面开展创新和推广,提高新型储能系统的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 |
2021年7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 实现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 |
2022年1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 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集中攻关超导、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将钒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等产业化应用纳入“十四五”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 |
2022年10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 | 将全钒液流电池开发、生产纳入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
2023年1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液流电池。发展低成本、高能量密度、安全环保的全钒、铬铁、锌溴液流电池。突破液流电池能量效率、系统可靠性、全周期使用成本等制约规模化应用的瓶颈。促进质子交换膜、电极材料等关键部件产业化。 |
2023年12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 | 将液流电池等纳入鼓励类目录。 |
2024年7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国家数据局 |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 | 围绕不同应用场景对爬坡速率、容量、长时间尺度调节及经济性、安全性的需求,探索建设一批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二氧化碳储能、液态空气储能、钠离子电池、铅炭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储能电站。 |
2025年2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 |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 推动超级电容器、铅碳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液流电池重点开展液流电池电堆、双极板、电解液、离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技术攻关,提升液流电池能量效率、系统可靠性、全生命周期经济性。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已步入商业化运营初期,多家企业积极布局
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已步入商业化运营初期,实现小批量出货。同时在广阔前景吸引下,近两年来林源控股、山西国际能源集团、中钠储能、蓝天东方、寰泰等多家企业积极布局全钒液流电池赛道,并加速相关产能布局。如林源控股正在建设3GWh全钒液流电池项目;中钠储能规划建设年产500MWh全钒液流电池生产线等等。未来几年,随着全钒液流电池相关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其产能有望不断释放。
2024-2025年1月我国钙钛矿电池行业部分在建和拟建项目情况
企业简称 | 项目名称 | 项目投资总额 | 项目新增产能情况 | 进度 |
林源控股 | 林源集团3GWh全钒液流电池生产制造项目 | 25亿元 | 3GWh 全钒液流电池 | 2024年3月开工建设 |
山西国际能源集团 | 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有限公司300MW全钒液流电池生产制造项目 | 18.58亿元 | 一期主要建设年产能300MW全钒液流电池电堆生产线、生产厂房、研发中心以及办公楼等相关配套设施。 | 2024年8月开工建设 |
新新钒钛公司 | 新新钒钛邢台GW级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 | 12.5亿元 | 建设全钒液流电池1GW储能系统生产线 | 2024年10月开工建设 |
金维储能 | 年产1GWh全钒液流储能装备及电池关键材料产业化制造基地项目 | 2.5亿元 | 主要建设1GW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生产线、年产60000立方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生产线 | 2025年2月开工 |
新兴铸管 |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全钒液流储能电池项目 | 9.39亿元 |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钒电解液30000立方米、全钒液流储能电池134MW/536MWh及航空钒铝合金600吨的生产能力 | 2025年2月开工建设 |
中钠储能 | 500MW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制造项目 | 9.7亿元 | 规划建设年产500MWh全钒液流电池生产线 | 2025年3月项目签约,项目计划2025年1月开工,2026年12月投产 |
蓝天东方 | 烟台储能中心(西部)1GW/2GWh项目 | 5亿元 | 首批建设100MW/210MWh工程,其中,95%为磷酸铁锂电池,5%为全钒液流电池 | 2025年3月开工建设 |
江苏隆晟 | 隆晟新能源核心部件“零碳工厂”项目 | 10亿元 | 年产100MWh的钒液流电池 | 2025年3月开工建设 |
星辰新能 | - | 30亿元 | 二期建设4GWh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生产基地 | 2025年4月项目签约,二期计划于2026年建成投产 |
寰泰 | 100MW/600MWh全钒液流电池集成制造项目 | 4-5亿元 | 形成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功率模块100MW和全钒液流储能电池集成产品600MWh的生产能力 | 2025年4月开工建设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4.全钒液流电池行业有望迈入高速增长通道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在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的并行推动下持续发展,但仍面临成本高企、技术发展不成熟、产业链协同效应不足、系统效率较低等结构性挑战。当前全钒液流电池系统成本显著高于主流锂电储能方案,叠加能量密度与转化效率的技术差距,导致其在新型储能市场中的渗透率处于低位,2024年上半年累计装机规模仅占新型储能总规模的0.4%。值得关注的是,电解液短流程制备技术的突破正推动钒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国产离子交换膜的规模化应用也使核心材料成本持续下降,为全钒液流电池行业降本提供关键支撑。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观研天下整理
同时在“双碳”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攀升,风电、光伏波动性并网加剧了电网调节压力。传统2小时短时储能系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削峰填谷需求,而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既能有效降低弃风弃光率,又可通过延长储能时长摊薄度电成本,凸显出更高性价比。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扩大,电网对长时储能的需求日益迫切,将进一步打开全钒液流电池的应用空间。总的来说,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正形成“技术创新-成本下降-政策赋能-需求扩张”的良性循环。这一良性循环将驱动上下游协同创新,加速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推动全产业链向规模化、高效化跃升。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全钒液流电池技术进步、成本下探、产业链纵向整合、利好政策推动和长时储能需求增长,其将依托高安全性、长循环特性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实现大规模量产,产业化进程有望迈入高速增长通道。(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