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我国头部卤味企业营收利润双降,周黑鸭、绝味、煌上煌等卤味企业门店数量大幅度缩水,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外部零售渠道分流、消费需求转变和经济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国卤味企业应该加快产品创新、提升供应链能力,并主动拓展多元销售渠道,才能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迎来新的突破。
1、头部卤味企业营收利润双降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卤味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5-2032)》显示,卤味属于一般熟肉制品,是以家禽、家畜的肉和内脏及部分水产品、蔬菜为主要原料,通过使用盐、糖、香料和其他调味料进行腌制和烹饪的食品加工品,具有味道鲜美、香味浓郁、口感独特等特点。近年,卤制品因其便于储存和携带,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了我国传统食品加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街边的卤味店随处可见,“卤味三巨头”的招牌更是遍布全国各地。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周黑鸭、绝味食品、煌上煌陆续披露2024年财报,“卤味三巨头”均出现了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且门店数量也大幅减少。根据相关资料,2024年,绝味营收为62.57亿元,同比减少13.84%,净利润大幅缩水34.04%至2.27亿元;周黑鸭收入同比下滑10.7%,至24.51亿元,净利润下降15.03%,至9820万元;煌上煌营营业收入同比减少9.44%,至17.39亿元,净利润锐减42.86%,仅为4033万元,已经连续四年出现营收负增长。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此次卤味巨头业绩下滑并非偶然。近两年,“卤味太贵”频繁登上社交媒体热搜,许多消费者抱怨价格过贵,甚至有些比肩黄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例如,煌上煌则指出,消费场景的变化和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导致门店单店收入减少。同时,公司门店扩张未达预期,门店数量出现负增长,叠加促销费用提升、仓储火灾损失和商誉减值等多重因素,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之前,周黑鸭尝试通过下调客单价拉动销量,2024年客单均价下降2.51元至54.39元,但销量仍然同比减少16.83%至26159吨,其将收入下滑归因于宏观经济环境下需求不足和消费疲软。
2、周黑鸭、绝味、煌上煌等卤味企业门店数量大幅度缩水
而门店数量的变化能直接反映出卤味市场寒意。根据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卤制品门店总数约为24万家,过去一年净减少2.3万家;仅2024年上半年,三大品牌就关闭超过1700家门店。具体从卤味巨头门店来看,截至2025年4月13日,绝味食品的在营门店数为12129家,其中有129家处于“暂停中”状态,2024年开店数仅为820家,截至目前绝味食品的开店数仅有52家。
周黑鸭和煌上煌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相关资料,截至2024年12月31日,周黑鸭拥有门店总数为3031家,与2023年年底的3816家相比,净减少785家,其中自营门店净减少94家至1591家,特许经营门店净减少了691家至1440家;煌上煌的总门店数为3660家,较2023年底的4497家,净减少了837家,其中直营门店减少21家至241家,加盟店减少816家至3419家。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近几年,头部卤味企业不断积极寻求内部提效和成本控制的空间,但一味靠降本增效来对冲需求下滑的空间有限。
3、原材料采购成本暴涨导致生产端压力骤增,削弱卤味行业企业盈利能力
事实上,导致我国卤味市场遇冷不仅仅只有消费环境变化,还有众多内部因素的叠加。
第一,生产成本的不可控严重压缩企业利润。根据相关资料,卤味产品高度依赖鸭类等禽肉副产品,而这些原材料价格极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2021-2023年,由于饲料价格持续上涨,鸭副产品市场价格同步攀升,如豆粕价格在短短两年内由每吨3000元涨至5600元,带动鸭脖等原材料价格由12元/公斤猛增至27元/公斤。
原材料采购成本暴涨导致生产端压力骤增,大幅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卤味品牌通过提价来保住利润,但是频繁的价格上调让消费者越来越敏感,纷纷减少卤味消费频次,甚至转向其他休闲食品或者渠道。
第二,消费需求持续减弱,冲击卤味巨头市场扩张步伐。例如,绝味食品业务模式依赖加盟快速增加门店数量,在消费热情高涨时会为企业带来营收增长,但市场需求趋弱,加盟商信心随之动摇,扩张速度放缓。根据上述内容可知,2024年绝味开店数仅为820家,2025年至今绝味食品的开店数仅有52家。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此情势下,部分卤味企业开始重新调整经营重心,由追求数量转向提升单店运营质量和盈利能力,如绝味食品在最新公告中将“提升单店业绩”和“保障加盟商生存”列为核心任务。不过,在终端售价持续高企、消费需求尚未恢复的背景下,单店收入提升的空间有限,我国卤味行业整体增长空间持续被压缩。
4、消费渠道与场景多元化、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因素阻碍卤味行业发展
除了上述内部因素影响外,我国卤味行业外部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其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的转移。
首先,消费渠道多元化不断分流传统卤味门店客流。近几年,随着量贩零食店、电商平台、即时配送和社区团购等新兴零售渠道,凭借更丰富的产品选择、更便捷的购买方式和更灵活的促销策略,不断蚕食卤味行业原有市场。例如,“零食很忙”“来伊份”等量贩零食店不断推出卤味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即食和休闲食品的需求。
与此同时,商超渠道变革对卤味行业冲击非常大。近年来,经过“调改”后的各大商超明显加大自有加工商品的布局。例如,胖东来和步步高通过供应链优化和商品结构升级,大幅提升门店加工商品的销售占比,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山姆会员店依靠自加工和创新熟食单品,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复购率和满意度。
相比之下,传统卤味门店大部分依赖加盟扩张、标准化菜单,缺乏灵活性与快速反应能力,其创新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有限,难以与商超在产品、成本和渠道等方面抗衡。
其次,消费者饮食习惯和需求也不断变化,尤其是疫情后,国内经济环境承压,市场消费回归理性,越来越多消费者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和便利性。而且,随着健康饮食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传统卤味以重口味、高油高盐为主的产品难以吸引新一代消费者。
最后,熟食、预制菜、烘焙面点等其他加工食品品类不断丰富,进一步分食卤味的消费场景。
那么,我国卤味企业应该加快产品创新、提升供应链能力、健康化转型,并主动拓展多元销售渠道,才能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迎来新的突破,进而纾解企业面对的困境。
我国卤味企业发展建议
建议 |
释义 |
产品革新 |
预制卤味:盒马推出“当日卤”系列,抢占家庭消费场景;卤味+烘焙(虎头局麻薯卷)、卤味火锅底料(绝味)等。 |
渠道升级 |
直播电商占比突破15%(2023年),锁鲜包装技术延长线上产品保质期。 |
健康化转型 |
国家卫健委减盐政策推动行业配方调整,天然香辛料使用率提升20%。 |
供应链优化 |
绝味建设自动化工厂,单店配送成本下降8%;紫燕构建“中央厨房+冷链配送”体系。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