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 集中度提升 徐工市场份额反超三一集团

前言: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销量不断攀升,2024年突破1.3万辆大关,同时渗透率突破25%。纯电动自卸车和插电式混动自卸车销量激增,但燃料电池自卸车下滑,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减。2022-2024年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但市场尚未形成稳定竞争格局,头部企业位次频繁更迭。在2024年徐工集团市场份额超越三一集团成为我国新能源自卸车市场新领军者。

1.新能源自卸车销量突破1.3万辆大关,渗透率突破25%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5-2032)》显示,新能源自卸车是新能源重卡市场的主要车型之一,是指采用新能源技术作为动力源的自卸车,具有环保、节能、低噪音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工程和运输场景。在“双碳”战略持续推进、政策支持、新基建工程推进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等因素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销量不断攀升,2024年突破1.3万辆大关,达到13112辆,同比增长97.89%;进入2025年行业延续高速增长态势,一季度销量达到4319辆,相较2024年同期同比增长68.91%,预计2025年全年有望突破1.6万辆大关。

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驱动因素

动因 详情
“双碳”战略持续推进 截至2022年底,我国重卡保有量占汽车比重虽仅为3%,但碳排放量却达到汽车总碳排放量的44.7%。自卸车是重卡领域的重点车型,向新能源化发展大势所趋。同时自卸车的运营场景大部分在市政工程建设行业,对城市环境的环保要求极高。“双碳”战略目标下,市政工程倾向新能源车型,以促进城市的绿色交通发展。
各类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的有力驱动 《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相继发布,在购车补贴、税收优惠、路权优先、以旧换新等方面,激活新能源自卸车市场活力。
新基建工程推进 近年来我国及地方政府不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短途高频运输场景对高效、绿色车辆的需求提升,推动新能源自卸车应用。
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性能提升和购置成本下降 “三电”等技术不断进步,电池能量密度、续航里程等性能指标不断提升,提高了新能源自卸车实用性和经济性。
经济性优势凸显 新能源自卸车用于中途短途及区域运输,里程短、续航要求低,电动化经济性超传统燃油自卸车。同时新能源车型在购置税减免、维保成本(能量回收减少损耗)等方面具备显著TCO(总拥有成本)优势,吸引用户转向新能源。
配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充电、换电等配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解决了用户的后顾之忧,更加利于新能源自卸车普及。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自卸车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由2021年不足1%激增至2024年的26.36%,显著低于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2024年为40.9%),提升空间仍然大。未来,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换电模式普及、基建项目需求释放、电池技术和整车性能不断突破,预计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渗透率将不断提高。

此外,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自卸车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由2021年不足1%激增至2024年的26.36%,显著低于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2024年为40.9%),提升空间仍然大。未来,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换电模式普及、基建项目需求释放、电池技术和整车性能不断突破,预计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渗透率将不断提高。

数据来源:绿色重卡、电动卡车观察、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绿色重卡、电动卡车观察、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第一商用车网、观研天下整理

2.纯电动自卸车、插电式混动自卸车销量激增,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按照技术线路不同,新能源自卸车主要分为纯电动(含换电)、插电式混动(含增程式)和燃料电池自卸车三类。目前我国新能源自卸车市场已形成以纯电动为主、插电式混动和燃料电池为辅的技术格局。纯电动自卸车凭借技术成熟度高、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持续扩大领先地位,销量从2021年1787辆飙升至2024年12661辆,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92.06%,市场份额从83.98%提升至96.56%。插电式混动自卸车兼具燃油和纯电两者的优势,可满足续航、环保、经济性等需求。近年来其展现出爆发式增长潜力,销量由2021年的1辆上升至2024年的189辆,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73.88%;同时其市场份额也不断攀升,由2021年的0.05%增长至2024年的1.44%。相比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自卸车,燃料电池自卸车增长乏力,自2023年起销量逐渐下降,2024年降至262辆,同比缩减44.14%;同时受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自卸车冲击,其市场份额不断缩减,由2021年的15.98%下滑至2024年的2%。

按照技术线路不同,新能源自卸车主要分为纯电动(含换电)、插电式混动(含增程式)和燃料电池自卸车三类。目前我国新能源自卸车市场已形成以纯电动为主、插电式混动和燃料电池为辅的技术格局。纯电动自卸车凭借技术成熟度高、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持续扩大领先地位,销量从2021年1787辆飙升至2024年12661辆,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92.06%,市场份额从83.98%提升至96.56%。插电式混动自卸车兼具燃油和纯电两者的优势,可满足续航、环保、经济性等需求。近年来其展现出爆发式增长潜力,销量由2021年的1辆上升至2024年的189辆,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73.88%;同时其市场份额也不断攀升,由2021年的0.05%增长至2024年的1.44%。相比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自卸车,燃料电池自卸车增长乏力,自2023年起销量逐渐下降,2024年降至262辆,同比缩减44.14%;同时受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自卸车冲击,其市场份额不断缩减,由2021年的15.98%下滑至2024年的2%。

数据来源:绿色重卡、电动卡车观察、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绿色重卡、电动卡车观察、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绿色重卡、电动卡车观察、观研天下整理

4.河北省为全国新能源自卸车最大销售省份

2024年我国新能源自卸车市场呈现显著的区域集中特征,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含直辖市、自治区 )。其中,前十大省份销量占比达75.85%。河北省以超2500辆的销量领跑全国,市场占比接近20%,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自卸车消费市场;四川省紧随其后,销量占比约为13.82%;江苏省、云南省和陕西省等省份占比均在20%以下。这种区域分布格局既与各地基建投资力度相关,也受到地方新能源推广政策的影响。

2024年我国新能源自卸车市场呈现显著的区域集中特征,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含直辖市、自治区 )。其中,前十大省份销量占比达75.85%。河北省以超2500辆的销量领跑全国,市场占比接近20%,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自卸车消费市场;四川省紧随其后,销量占比约为13.82%;江苏省、云南省和陕西省等省份占比均在20%以下。这种区域分布格局既与各地基建投资力度相关,也受到地方新能源推广政策的影响。

数据来源:绿色重卡、观研天下整理

5.新能源自卸车行业集中度提升,徐工市场份额超三一

近3年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2024年CR5与CR8分别上升至71.31%和86.15%,呈现明显的头部集聚效应。然而,受技术路线分化、区域政策差异(如各地补贴标准不一)以及补能模式创新等因素影响,其市场竞争格局仍处于动态调整阶段,头部企业位次频繁更迭。典型如徐工集团凭借工程机械领域的技术积淀与精准对接政策试点区域的响应能力,市场份额从2021年12.76%(第三位)跃升至2023年20.23%,超越三一集团成为新领军者。

近3年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2024年CR5与CR8分别上升至71.31%和86.15%,呈现明显的头部集聚效应。然而,受技术路线分化、区域政策差异(如各地补贴标准不一)以及补能模式创新等因素影响,其市场竞争格局仍处于动态调整阶段,头部企业位次频繁更迭。典型如徐工集团凭借工程机械领域的技术积淀与精准对接政策试点区域的响应能力,市场份额从2021年12.76%(第三位)跃升至2023年20.23%,超越三一集团成为新领军者。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22-2024年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市场份额排名前八企业情况(按销量计算)

排名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1 三一集团(19.89%) 三一集团(16.95%) 徐工集团(20.23%)
2 宇通集团(16.87%) 徐工集团(14.71%) 三一集团(18.86%)
3 徐工集团(12.76%) 中国重汽(12.22%) 中国重汽(15.34%)
4 汉马科技(8.40%) 宇通集团(11.15%) 宇通集团(8.51%)
5 上汽红岩(5.54%) 远程新能源(10.47%) 陕汽集团(8.37%)
6 陕汽集团(5.12%) 上汽红岩(5.60%) 一汽解放(6.73%)
7 北奔重汽(4.83%) 南京金龙(5.34%) 远程新能源(4.80%)
8 中国重汽(4.51%) 陕汽集团(3.43%) 福田戴姆勒(3.31%)

数据来源:绿色重卡、电动卡车观察、观研天下整理(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汽车保有量及PHEV销量增长带动汽车传动带行业扩容 本土企业竞争力待增强

汽车保有量及PHEV销量增长带动汽车传动带行业扩容 本土企业竞争力待增强

汽车传动带是汽车发动机与车轮之间的重要连接部件,其市场需求与汽车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尽管国内燃油车销量持续下降,但PHEV的快速发展给汽车前装传动带带来增长新机遇;此外,汽车总保有量的增长,使得后装市场保持稳定。汽车传动带市场整体向好,预计2027年汽车传动带总市场规模达超60亿元。国内汽车传动带企业规模较小,市场小而分

2025年04月29日
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 集中度提升 徐工市场份额反超三一集团

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 集中度提升 徐工市场份额反超三一集团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销量不断攀升,2024年突破1.3万辆大关,同时渗透率突破25%。纯电动自卸车和插电式混动自卸车销量激增,但燃料电池自卸车下滑,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减。2022-2024年我国新能源自卸车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但市场尚未形成稳定竞争格局,头部企业位次频繁更迭。在2024年徐工集团市场份

2025年04月29日
我国空气悬架行业渗透率低 乘用车将带来广阔空间 市场被寡头垄断 国产地位领先

我国空气悬架行业渗透率低 乘用车将带来广阔空间 市场被寡头垄断 国产地位领先

我国空气悬架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与海外相比,我国空气悬架渗透率仍然较低。从细分市场看,商用车空气悬架市场受政策驱动,渗透率较高;乘用车空气悬架渗透率较低,但随着汽车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车企将空气悬架作为汽车配置亮点,配套车型价位下探,乘用车空气悬架市场将快速增长,为空气悬架市场带来广阔空间。我国空气悬架市场竞争呈现

2025年04月28日
多重因素推动我国新能源搅拌车行业迅速发展 销量激增 渗透率已突破40%

多重因素推动我国新能源搅拌车行业迅速发展 销量激增 渗透率已突破40%

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充换电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搅拌车行业发展迅速,销量不断激增;同时其渗透率也在不断提高,2024年突破四成。目前,纯电动搅拌车在我国新能源搅拌车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销量占比超过九成。从竞争来看,工程机械类企业凭借深厚的产业链协同优势成为我国新能源搅拌车市场主导力量,

2025年04月28日
车源供给稳定 我国二手车行业交易量及金额呈U型发展趋势 出口将为新增长点

车源供给稳定 我国二手车行业交易量及金额呈U型发展趋势 出口将为新增长点

政策驱动汽车产销量及保有量增长,为二手车行业提供稳定车源供给,交易量及金额呈U型发展趋势。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稳步增长,新能源二手车市场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全年交易量成功突破100万辆大关。此外,2024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规范二手车市场交易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将改变二手车行业

2025年04月27日
我国摩托车行业呈现“燃油回潮、电动遇冷”现象 出口量大幅上升

我国摩托车行业呈现“燃油回潮、电动遇冷”现象 出口量大幅上升

我国摩托车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2024年在出口需求强劲拉动下,其产量和销量回升,同时行业主要经营指标也同步回升。值得注意的是,电动摩托车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13.44%攀升至2022年35.63%后,2024年回落至17.40%;而燃油摩托车市场份额先降后升,呈现“燃

2025年04月27日
汽车产业稳中向好 我国汽车外饰行业发展前景明朗 智能外饰体现出更高单车价值

汽车产业稳中向好 我国汽车外饰行业发展前景明朗 智能外饰体现出更高单车价值

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发展前景良好。这主要是因为汽车外饰部件需求主要来源于整车配套(占比80%以上)和汽车后市场的维修更换,与汽车的产销量、保有量直接相关。而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稳中向好,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保持产销两旺发展势头,为汽车内饰部件行业带来发展机会。未来随着人均保有量的不断提升,以及消费升级的需求,汽车的年更新需求将

2025年04月23日
我国车用压铸铝合金市场受益于汽车轻量化驱动 一体化技术促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车用压铸铝合金市场受益于汽车轻量化驱动 一体化技术促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通过减重提升能效的需求日益增长下,铝合金材料持续向电车部件渗透,使得车用铝合金使用量快速增长,市场空间不断扩大。车用铝合金分为铝压铸、铝挤压、轧制材、铝锻件,其中压铸工艺可更好地满足汽车制造对于轻量化和高性能的需求,为目前车用铝合金最重要的金属加工技术。

2025年04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