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数字经济行业 央地立法动作频频 各地立法各有侧重

今年以来,地方数字经济立法动作频频。《河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31日起正式施行;《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将于61日实施;此外,江苏等地也将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列入今年立法日程,并在紧锣密鼓推进中。业内认为,立法保障有利于数字经济更好实现规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数据安全、数据交易等核心产业领域有望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日前公布,加快数字经济领域立法步伐位列要位。不只是全国层面,数字经济立法也成为不少地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招。

今年以来,地方数字经济立法多点花开、加速推进。57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会同相关部门发布《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占GDP比重为40.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8918.1亿元,同比增长16.4%,占GDP比重达22.1%。条例指出,北京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创新实践,也存在一定的瓶颈制约,亟须制定一部数字经济领域的综合性地方法规,落实体现国家政策和上位法精神,并将北京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上升为法规制度,通过制度创新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围绕数字经济立法,各地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较大差异性。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各地数字经济立法基本围绕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流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安全、数字立法体系保障等方面。但主要一线城市立足于数字经济场景落地,其他一些省份则依托当地产业特点,着重选择数字核心产业中的1-2项作为突破点。比如中西部地区更多强调算力建设,东部城市更加强调数据资源流通交易。

吴琦认为,各地数字经济立法的相同点,一是强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领域的立法,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二是重视数据安全、数据交易领域的立法,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的活力;三是完善数字经济治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此外,各地数字经济立法,在注重结合当地实际问题和发展需求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与国家现行法规和标准的融合。在吴琦看来,这也是各地立法的不同所在。如北京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旨在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浙江从法规角度明确浙江数字经济发展目标与路径,助力企业和政府数字化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总体来看,数字经济立法呈现东部先行、数据为要的特征。首先,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东部沿海地区走得更快。如浙江、广东已实施数字经济相关促进条例,北京、江苏等已将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列入今年的立法日程。其次,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数据领域立法成为数字经济立法的重点。比如《上海市数据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山东省大数据发展促进条例》等先后出台。

业内认为,在立法保障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或迎高速增长期。其中,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安全、数据交易等领域有望获得快速发展。

“数字经济立法是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盘和林表示,数字经济立法为数字经济带来规范效应,未来数字产业发展将更加有序,无序扩张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将大为减少,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在立法保护下,通信产业、数据产业、网络安全产业等都将迎来较好发展。”

比如,北京强调,支持开展自动驾驶全场景运营,培育推广智能网联、智能公交、无人配送机器人、智能停车、智能车辆维护等新业态;支持互联网医院发展,鼓励提供在线问诊、远程会诊、机器人手术、智慧药房等新型医疗服务;支持农业、制造业、建筑、能源、金融、医疗等领域产业互联网发展。

此外,北京将通过资金、项目、算力等方式,支持开源社区、开源平台和开源项目建设,鼓励软件、硬件的开放创新发展,做大做强高端芯片、新型显示、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

在产业化发展上,河南支持建设数字经济园区,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实际,规划本行政区域的数字产业化发展,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要求引导和支持建设数字经济园区,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江苏立法拟明确,重点推进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其中,在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等数字产品制造优势领域,打造产业集群,培育优势产业链;发展互联网相关服务,以及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等数字产品和服务,构建安全可控、开放协同的现代软件产业体系。

业内认为,用好立法权,制定出高质量、符合当地实际同时又可复制、能推广的数字经济法规制度,是各地数字经济立法的关键。

吴琦建议,为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立法要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是要有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立法,促进数字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边远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数据资源对接、数据产业合作。二是要有利于强化自主创新,扶持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统筹布局“从01”的基础研究和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要有利于解决数字鸿沟、能耗排放等问题。针对老年人需求与特点开展指导和培训,加快产品与服务的适老化数字化改造;探索将数字经济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推动数字经济企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YZX

内容转自经济参考报:原标题——多地紧锣密鼓推进 数字经济立法提速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3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 非制造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2025年3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 非制造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2025年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生产指数为52.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为51.8%,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市场内外需求景气度略有所回升;

2025年04月02日
预计2025年亚洲加权实际GDP增长4.5% 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预计2025年亚洲加权实际GDP增长4.5% 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2025年亚洲加权实际GDP增长率为4.5%,略高于2024年的4.4%。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亚洲经济体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预计将由2024年的48.1%上升至2025年的48.6%。

2025年03月27日
财政部部署2025年六大任务:以旧换新促消费 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财政部部署2025年六大任务:以旧换新促消费 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3月24日,中国财政部发布《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明确2025年财政政策将采取“更加积极”的基调,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扩大政府债券规模、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着力扩大内需、防范风险,并围绕六大领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月26日
2025年2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0% 其中亚洲已连续14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2025年2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0% 其中亚洲已连续14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3月6日,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5年2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与上月持平,显示全球制造业继续稳定恢复。

2025年03月07日
截至2025年1月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达5670.7万户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提升至92%以上

截至2025年1月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达5670.7万户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提升至92%以上

3月5日,据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达5670.7万户,是2012年民营企业数量的5.2倍。

2025年03月06日
2025年2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非制造业景气水平小幅回升

2025年2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非制造业景气水平小幅回升

2025年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生产指数为52.5%,比上月上升2.7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为51.1%,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市场内外需求景气度略有所回升;大

2025年03月03日
2025年1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非制造业保持扩张

2025年1月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非制造业保持扩张

2025年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1%,比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生产指数为49.8%,比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低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市场内外需求景气度略有所回落;大型企

2025年03月03日
民营经济规模成熟 2025年民企座谈会中科技和消费领域参会企业明显增加

民营经济规模成熟 2025年民企座谈会中科技和消费领域参会企业明显增加

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分量。截至2024年9月底,中国登记在册的企业总量中,民营企业占比稳定在92.3%。

2025年02月2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