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文旅行业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引导行业打通旅游消费环节的堵点

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以人的移动性消费为依托的旅游业,所受冲击更为直接和显著。疫情反复,给旅游业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带来了诸多变化和挑战。从供给端来看,经过疫情两年多时间的洗礼,相关企业和从业者正面临重重困境,也在不断尝试突围。一方面,很多旅游企业处于需求中断、业务停顿、资金困难、经营亏损、人员流失的境况。市场主体、投资者和从业者对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也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不少旅游企业通过下沉市场、业务转型、创新服务、直播带货、跨界融合、数字化等方式尝试寻找新的发展契机。从需求端来看,疫情反复导致居民就业不稳、收入基础不牢。在此背景下,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信心、旅行方式和旅游偏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旅游消费预期受到影响;长距离旅行受限后,短距离的本地游、周边游更为普遍,以露营等为代表的微旅游、微度假成为趋势;人们出游时风险意识普遍提高,对应急措施、退费政策等要求更高。

疫情中旅游业所经历的锤炼与突围,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经由“需求变迁—供给调整—政策保障”三者的互动而重塑这个行业。

从需求变迁来看,疫情暴发以来,人们的出游目的、出行方式、旅行距离和旅游习惯都已发生显著变化。在出游目的上,开阔的自然环境可避免人群聚集,居家隔离后人们对自然环境也更为向往,因此亲近自然、感受山水成为出游的首选。在出游方式上,家庭游、小团游、定制游更受青睐,疫情前便逐年萎缩的团队游愈受冷落。在出游距离上,长距离旅行受到限制,而短距离的本地游、周边游、微旅游、微度假成为趋势,不能去远方看世界的人们开始努力发现身边的美好。在出游决策上,之前多数人旅行都会提前做好计划和预订,而受疫情反复的影响,更倾向于临时决定,旅行时间、地点和项目的选择更具弹性和可变性。在旅行关注点上,人们的旅游风险意识普遍提高,对目的地和旅游设施的卫生防疫状况、应急措施、退费政策、旅游保险、客流预警与疏导措施等更为关注。

从供给调整来看,为了适应并引导旅游需求的上述变化,旅游业的产品结构、产业链条、供给模式、业态组合、投资结构、服务方式等都存在较大的创新空间。对于不同类型和地区的旅游企业而言,面临着是否需要以及如何从重资产模式转向轻资产模式的选择,需要思考如何开发各种低密度、高品质的产品并通过新媒体进行营销,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Z世代人群的旅游需求,需要研究如何与目的地携手共同保障游客全行程和全链条的安全性,需要不断发现旅行新需求、培育休闲新市场,用专业的服务吸引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可以预见,在一定时期内,疫情防控仍是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今年年初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及“疫情”二字多达33处,要求旅游业各环节、各领域都要满足疫情防控要求。因此,旅游企业和目的地还需要加快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加快推进在线预约、分时段预约、电子门票、流量监测监控、非接触式服务、智能导览、车牌识别、自助缴费等的应用。

从政策保障来看,面对疫情的冲击和旅游业的困境,各级政府部门已经推出了各种纾困政策,从资金支持、金融信贷、税费减免、社会保障、稳岗就业等方面对相关行业企业给予扶持,并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对“跨省游”熔断机制等不断进行调整。

未来,还需要根据疫情的走势及其所形成的长期性、综合性影响,做好引导预期、刺激需求、优化供给、完善环境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例如,要科学研判国际旅游市场开放的趋势,根据我国疫情防控需要做好相关政策储备;要在现有行业扶持政策基础上,对其实际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不同细分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在可能的情况下,实现“一业一策”;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稳岗就业问题,为旅游业发展留下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要关注旅游领域的投资问题,避免或防范旅游在建待建项目烂尾;要科学引导旅游行业的投资并购重组,维护好产业生态体系并实现产业链协同;要完善文化和旅游统计体系,充分利用疫情契机,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统计体系并利用大数据应用和数据挖掘技术完善旅游统计方法;要关注疫情对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在做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加强需求侧管理;要挖掘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增长潜力,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实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倍增计划,采取消费信贷、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农村居民出游;要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引导行业打通旅游消费环节的堵点。

尽管目前疫情仍对旅游业形成较大制约,但就其未来发展来看,国家政策支持、经济稳定发展、产业规划落地、科技广泛应用、消费结构升级等诸多有利因素共同构筑起旅游业的美好前景。我们期待也坚信,持续四十多年高速增长的旅游业,走过这段风雨之路,从形式到内涵,从样态到逻辑,都将得以重塑,并踏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行稳致远。

原内容转自:中国经济网——探寻文旅发展新契机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商务部公布将莱多斯公司等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中国商务部公布将莱多斯公司等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3月4日,商务部消息显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决定将莱多斯公司等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并采取以下措施:

2025年03月05日
经济新增长!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

经济新增长!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

2月27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冰雪经济研究成果。该研究显示,2024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为0.98万亿元,同比增长8.0%;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六年平均增长率为7.82%,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之一。

2025年03月04日
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0%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6.7%

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0%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6.7%

从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8%;第二产业增加值492087亿元,增长5.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6.5%;第三产业增加值765583亿元,增长5.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6.7%。

2025年03月03日
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 资产净值合计31.93万亿元

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 资产净值合计31.93万亿元

2月25日,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48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5家。

2025年02月27日
2025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975.9亿元 其中英国对华实际投资同比增长324.4%

2025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975.9亿元 其中英国对华实际投资同比增长324.4%

2月19日,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75.9亿元,同比下降13.4%,环比增长27.5%;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29家,同比下降7.8%。

2025年02月25日
截至2025年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超144000只 规模达19.92万亿元

截至2025年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超144000只 规模达19.92万亿元

2月20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144071只,存续基金规模19.92万亿元,较去年12月末的19.91万亿元有所增加。

2025年02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