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厚植创新沃土,促进科技服务功能完善和创新要素协同联动,加快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建设天津协同创新标志区。
实施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工程
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扩建高能级承接平台,提升科技研发和创业载体孵育功能。强化与国家部委和高校院所的对接,加快承接北京外溢的科技资源,打造要素集聚度高的科技创新资源承载区。与央企及其子公司、北京知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导入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地产、能源环保等业务板块,吸引北京独角兽、平台型、创新型企业落户。主动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深化与河北省各地区的创新分工与产业协作,推进区域间金融、技术、信息、产权、人才等一体化融合。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科技创新智库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商机研究》显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创新引擎。建立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联动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积极对接京冀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技术产品研发,突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健康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支撑,更好地把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研发转化和生产结合起来,将南开区打造成为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赋能中心。
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依托19个驻区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企业加速器平台计划,构筑主题式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京津冀国家科技创新天津中心。积极融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京津冀地区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平台,在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领域与京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搭建京津冀协同创新信息平台和技术交易市场信息平台,推动京冀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在南开应用转化。
提升民生领域协同水平。深化与北京海淀、河北保定等地区的交流交往,加快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共建合作。全面落实与河北承德的教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京津冀教学经验交流互通。推动京津冀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资料共享。积极与北京中心城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先进经验交流。增进京津冀文化领域重大项目合作,深化京津冀三地文化遗产、群众文艺创作、民间文化技艺交流,推动南开文化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工程
健全分园协同联动机制。发挥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引领作用,全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开分园建设,做实做强南开区承担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功能。与滨海高新区、武清区等示范区分园开展“研发—孵化—产业化”协作,积极探索税收分成机制,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协同各分园研究制定创新政策,积极推广示范区创新政策成果,共同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有关重大计划、专项资金、发展基金、专项债券支持,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和项目建设。
打造全市新动能孵化育成中心。聚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双创服务能力,强化新动能孵化育成能力。积极建设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署计划,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干细胞新药研发、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前沿领域布局新建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示范区产业链补链强链、产品技术能力升级为着力点,支持南开区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等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打通实验室到市场之间的阻隔,鼓励区内存量科研机构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推动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创通票”政策服务平台,加快集聚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引导一批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发展,加强与上市服务辅导机构联系,为企业上市融资创造便利环境。
探索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建立市场导向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鼓励区内科研机构优化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股权激励方案。推动构建包容性新型人才评价机制,探索赋予市场主体人才引进评价权,试行新经济、新职业人才认定标准和以市场化薪酬水平为主要指标评价人才类别,给予相应政策激励。争取复制试行新型产业用地高效复合利用政策,在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导向、规划控制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高度等弹性调整。
实施环天南大知识创新聚集区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树牢“服务高校院所就是发展自己”理念,深化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全面合作,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更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鼓励企业与院校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形成协同攻关高效机制,实现校区、园区和社区“三区联动”发展。加快启航湾创新产业区建设,做强环天南大知识创新聚集区,强化创新资源整合聚集能力。探索与西青等环城区的“研发+制造”区域协同模式,加强创新链分工协作,增强协同创新效能。
领跑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原始创新成果应用化。运用好26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60个市级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及57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市级工程中心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对接国家和天津市重大科技专项,主动承担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推动智能科技和大健康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成果加速落地,推出一系列具有前沿性、首创性的科技产品。以原始创新成果应用为创新赋能,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超前布局应用研究,实施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应用创新项目,形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创新转化应用成果,扩大共性应用技术供给。完善技术转移网络,支持各类专业机构发展,打造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体系。积极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发展环境及应用场景,利用校企联合转化平台,促进首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先在南开落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技术产品研发,突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健康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支撑,更好地把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研发转化和生产结合起来,将南开区打造成为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赋能中心。
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依托19个驻区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企业加速器平台计划,构筑主题式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京津冀国家科技创新天津中心。积极融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京津冀地区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平台,在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领域与京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搭建京津冀协同创新信息平台和技术交易市场信息平台,推动京冀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在南开应用转化。
提升民生领域协同水平。深化与北京海淀、河北保定等地区的交流交往,加快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共建合作。全面落实与河北承德的教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京津冀教学经验交流互通。推动京津冀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资料共享。积极与北京中心城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先进经验交流。增进京津冀文化领域重大项目合作,深化京津冀三地文化遗产、群众文艺创作、民间文化技艺交流,推动南开文化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协同创新重点领域
协同创新重点领域 |
(一)智能科技面向工业技术领域物联网应用可视化平台研发、自主开发机器人等智能装备集成示范、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示范应用、智能化物资仓储管理系统研发应用等。(二)互联网医疗和大健康新药创制研发、医用电子检测设备、脑机交互设备、可穿戴设备及智能硬件产品、数字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养老等。(三)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跨行业设备全生命周期柔性物联网云平台,面向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先进通信应用联合创新,安全天津、科技惠民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四)绿色发展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与装备研发、自动化装备互联互通系统研发、新能源汽车电子智能化生产系统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应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技术研发。(五)生物技术种业科技重大专项、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移动信息终端办公服务系统、生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引进创制、生物质基传感器材料制备技术。(六)生产服务科技金融对接海绵城市建设与开发、重大技术研发与应用,服务“一带一路”中外联合研究中心或海外技术推广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国际科技成果转移及孵化平台建设。 |
资料来源: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实施创新创业生态高地建设工程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落实新动能引育计划,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积极对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源和“北上深杭”等地前沿科技创新企业,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推进实施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以高端科技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培育一批科技型上市企业,形成“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成长结构,催生以领航企业为引领、以单项冠军企业为支撑、“专精特新”企业跟进跃升的梯次发展格局,巩固科技企业数量在中心城区的领先地位。鼓励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业务布局创新转型升级为平台型企业,延伸创新链,衍生出更多创新链上下游企业。
创新主体引育项目
创新主体引育项目 |
(一)高企倍增行动计划围绕重点领域,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按照“引育并重、量质并举”原则,促进南开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质量明显提升、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筛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纳入市级培育库精准培育,按照“遴选一批、入库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的工作要求,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政策。到202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二)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发挥科技型企业对南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与天津市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政策的衔接配套机制,加强分类精准施策,助推企业梯次壮大。到2025年,瞪羚企业达到100家。 |
资料来源: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利用科研院所、区属单位、国有企业的闲置资源,完成科技广场、未来里等项目处置,加快整合、提升、改造和新建各类产业载体,谋划建设瞪羚大厦、独角兽大厦等新经济产业地标。在创新资源丰富、大众创业活跃的区域试点建设创业示范街区、创业社区等众创集聚区。聚焦先进制造、智能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完善创业载体孵育功能,建造要素齐全、多元开放的众创空间,支持企业主导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发挥大企业内部孵化平台功能,打造一批符合南开区智慧服务产业发展定位的专业化、特色化孵化器和加速器,搭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体系,推动科技型企业加快进入成熟期。支持九安医疗、中汽工程等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
促进创新要素撮合。健全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的精准对接机制,搭建政府主导的创新要素供需服务对接平台,健全接链、促需、护企常态化机制,促进信息沟通和创新要素流动,建立科技创新、应用转化、对接服务的市场化机制,深入挖掘大学校友资源的工作圈、社交圈,充分用好大学校友的企业家资源和在南开区的创新要素,基于企业对创新应用的原始需求与种类,发挥政府服务创新的主动权优势,对创新要素进行匹配性判断,增强创新要素的可融合性、协同性和增值能力,提高创新需求与要素供给匹配度。建成“市区两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服务平台”,引入技术经理人模式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综合服务,推动项目、技术、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打通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更好发挥博士创业园作用,构建以人才为核心的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体系。
构筑良好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鼓励发明创造。提高知识产权法治化保护水平,建设知识产权强区。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引育科技金融类企业和产品,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作用。发挥北洋海棠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引入和对接社会资本,为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服务。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支持力度,重点支持“0—1”创新产品推广,加快创新链向产业链转化。大力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科研中试、科技孵化等综合科技服务。丰富论坛、路演、展示等常态化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承办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国家赛事,组织策划具有南开特色的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完善创新创业配套政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
(一)建设创新创业载体集聚区利用科研院所、区属单位、国有企业等闲置资源,打造十字街区众创集聚区,以天津市创业孵化协会为基础,成立“环天南大创业孵化载体联盟”,依托原天津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环天南大创新创业中心”。(二)完善创业载体孵育功能聚焦先进制造、智能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体系建设,打造“两基地、一中心”,即新动能产业孵化基地、新动能产业加速基地、新动能产业示范中心。(三)建设大学科技园深化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全面战略合作,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做强天津大学科技园,复建南开大学科技园。(四)建设知识产权强区打造知识产权示范培育项目,开展专利消零行动,优化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托管试点工作,创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区。进一步增强科技普及度,争创新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区”。(五)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与南开大学校友会合作,设立一支创业投资基金。(六)健全配套政策突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创业发展、开放发展、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引导,构建政策框架体系,即完善《南开区加快推进高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涵盖资金来源、支持范围、支持方式等;健全政策细则,包括产业指导名录和招商、科技、金融、文化旅游、民营经济、智能产业、博创园、外向型经济、楼宇等专项细则。 |
资料来源: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
完善引才聚才育才体系。做足做好人才文章,深入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企业家队伍,重点培养区内企业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施高端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利用留创园和天南大海外校友会,发挥“南开国际人才论坛”“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影响力,从海外延揽高层次人才。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升级打造“精英社工”“领航教师”“新锐医师”等区级人才工程2.0版。持续引进驻区高校的处科级干部和骨干教师,发挥优秀人才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鲶鱼效应”,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养。
优化创新人才服务环境。深入落实“海河英才”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形成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推行“项目+团队”服务模式,支持人才和团队携优质项目成果“带土移植”。发挥南开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作用,建立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人才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快培育一批与我区经济发展匹配度高、特色鲜明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甄选推荐、引育培训等定制化服务。持续注入人才发展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人才创投基金,用好人才贷、创业险、高企贷等金融产品,为人才创业提供全周期融资服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一批人才公寓,推动建立购房、租房、人才公寓“三位一体”的人才住房体系。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做好支撑人才优先发展制度设计,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释放人才制度创新的改革红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落实个税递延政策,形成“集聚能力强、体制机制好、人才生态优”的南开特色,成为在天津市有牵引力、在京津冀有辐射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高地。
人才集聚项目
人才集聚项目 |
(一)领军人才集聚工程支持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培养突破或可能突破关键技术、达到或有望达到顶尖水平的领军人才。(二)高端人才集聚工程支持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引进高端人才,促进高端人才和团队携优质项目成果“带土移植”,带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三)青年人才集聚工程大力推动“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以“云帆计划”等形式引进并留住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房租补贴、社保补贴等一揽子精准扶持,实现岗位留人、事业留人,到2025年引进各类人才10000名。(四)紧缺人才集聚工程支持驻区企业引进信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 |
资料来源: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