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一、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分析报告-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预测》显示,围绕茶叶、咖啡、生物药、水(坚)果、肉牛、烟草等产业,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冬早蔬菜、甘蔗、橡胶、渔业、蚕桑、马铃薯、食用菌等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种养大户、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依托景迈山、无量山、哀牢山等自然风光,傣、佤、拉祜等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节日,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一批田园风光综合体、民族文化特色寨、农事劳作体验馆、休闲度假康体中心、特色产业观光庄,打造旅游综合体,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不断壮大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二、丰富乡村新业态
加强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乡村、信息进村入户、电子商务进农村、益农信息社等工程建设,将宁洱、墨江、景东、景谷、镇沅、江城、孟连、澜沧、西盟建成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促进乡村产品网上销售。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一、加强乡村规划建设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导约束作用,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应编尽编,科学安排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等。强化村庄规划实施监管,依法依规查处及拆除“两违”建筑。注重民居单体设计,结合佤族、拉祜族等民族特色,编制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农房建设引导手则和图集,打造具有乡土气息、民族特色、现代文明特征的民居。
二、巩固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加强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工程向村、组延伸,畅通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分批对村主干道、活动中心、居民聚居点等场所实施照明亮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工程,提升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推进养殖场规模化沼气池和农村村级沼气池、户用小型沼气池建设。
三、分类推进村庄建设
立足乡村地形地貌、乡村风貌、发展差异、文化特点等,分类引导乡村发展,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城郊融合型村庄,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引导部分靠近城市的村庄就地、就近城镇化。集聚提升型村庄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保护型村庄延续和保护好村庄的空间形态、传统民居、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严格规范村庄搬迁撤并工作,合理优化村庄布局,加强水库移民产业发展和生态宜居建设,整村推进,建设“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统筹解决好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守边固边型村庄,主要实施兴边富民、守边固边工程,提升边境地区交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建设一批边境小康示范村。
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完善垃圾清运设施和服务,因地制宜选择垃圾治理模式,建立多中心治理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治理。加强农村水源地生活污水治理,探索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加强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服务能力,推广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引导群众强化厕所清洁卫生,加强厕所粪污管控。加强乡村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立县、乡、村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支持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加强农村经济生态建设,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旅则旅,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落实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到2025年,力争建设10个田园综合体,65个左右乡村风貌特色化、产业发展专业化、生活品质现代化的精品示范乡村,1000个生活富裕、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五、全面推动乡村人才建设
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加强农业经理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负责人或骨干,乡村振兴带头人(新任村干部等)、种养能手、职业烟农培训、帮扶技能培训、农药经销员、农机能手、兽医等高素质农民培育。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民族刺绣和劳务技能培训。到2025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万人,着力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增强农民诚实守信意识。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倡导生态安葬,深化丧葬习俗改革,把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文明村镇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引导群众文明治丧、低碳祭扫。推进移风易俗,树立婚育新风,加强文明乡风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
一、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严格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内生动力,推进农村集体性建设用地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化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供地新方式。
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持续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落实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环节的份额。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具体办法,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合建设,提供综合性交易服务。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乡村振兴重点工程
乡村振兴重点工程 |
田园综合体建设工程。以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为基底,促进人口规模较小的县城、中心镇、特色小镇、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有机生长和延伸,将田园综合体作为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重要结合点,推动现代农业与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建设集农业生产、精深加工、观光体验、康养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到2025年,力争建设10个田园综合体。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地处城市边缘和城乡结合部的村庄纳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庄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对于垃圾量少且交通条件不好的山区采取有机垃圾堆肥、沼气发酵等多种综合利用方式就地处理,探索建设热裂解垃圾处理站。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农村污水建设。加强农村污水管网、雨水沟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农村污水治理,到2025年,实现建制村所在地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
农村厕所革命。推进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到2025年,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80%以上。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开展村庄公共空间和违法违规建筑整治。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全面实施乡村绿色化行动,严格保护乡村名山和古树名木,坚持乡土气息、适地适树原则,重点推进村内绿化、围村片林、农田林网、美丽庭院建设。 |
资料来源:普洱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