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评估》显示,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化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加强“科创+文创”赋能,全面释放“大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一批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培育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中心的独立投资人、合作经营者和旅游服务者,构筑旅游龙头企业集群,营销和推广旅游品牌。以讲好西青故事、传播西青声音为着力点,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支持霍元甲文武学校面向“一带一路”重要国家和节点城市开展武术交流访演和技术指导,承办外国“一带一路”武术学员来华培训,持续举办“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中国•杨柳青木版年画节”、沙窝萝卜节等一批凸显西青文化特色的节庆民俗品牌活动,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保护传承优势历史文化。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入挖掘和丰富文化内涵,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增强文化遗产传承活力,打造“古今凝练、南北交融”的西青名片。整理西青历史文脉,阐发运河文化、年画文化、赶大营文化、精武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精髓。加强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近现代革命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保护力度,重点推进一批红色革命文物资源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振兴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具有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助于促进就业增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生命力。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以文聚力,以文兴城,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依托文化资源激活旅游产业,将文旅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文旅与工业、服务业、农业、教育、医疗、体育等跨界融合,发展特色旅游、国学传承、艺术赛事、生态康养、教育培训等业态。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年画之乡·杨柳青”“霍公故里·精武”“百年花乡·中北”“大美稻香·王稳庄”“萝卜小镇·辛口”“西青会客厅·张家窝”“活力之都·李七庄”“康养小镇·大寺”“城市名片·西营门”等一批文化内涵突出的旅游休闲小镇和街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响西青文旅IP。
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宝贵遗产。按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要求,加强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加大管控保护力度,严格落实文化遗产区等分类分区管控要求。开展大运河相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工程,统筹推进800余座杨柳青古代墓葬群的考古挖掘和展示。延续传统空间格局,深化研究梳理杨柳青古镇的历史沿革、空间形态和文化类型,围绕漕运场景、生态地貌、城镇风貌和地标建筑,采取适当方式“复活”运河古镇的原有面貌、形态、肌理等历史基因,重塑杨柳青新十景。强化民俗文化传承,定期举办年画制作体验、民俗活动表演、国际花园大赛、运河游船、灯光秀等活动,促进南北交融的民俗文化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工程。立足杨柳青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按照“古韵、作品、精品”的总体要求,高水平推进历史名镇、元宝岛和文化学镇建设,力争将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世界文化名镇、京津冀协同的大运河文化节点、天津西部的市民文化中心,成为展现大运河历史风貌、呈现时代风采、彰显津沽文化价值的国家级标志性工程。历史名镇板块采取“再活化”方法,按照“城市针灸术”理念进行历史人文修复,发展特色旅游、特色民宿、特色小吃等业态,重点建设国潮青年小镇,打造沉浸式国潮文化街区、未来潮生活社区、文艺生活社区和共享社区,同时加快杨柳青古镇5A级景区创建。元宝岛板块采取“再组织”方式恢复过去的土地痕迹,建设杨柳青驿站、泉清舍、运河水街等,打造中国年画博物馆、崇文书院、玉皇庙等一批重大和精品文化设施,恢复运河渡口当年商业发达和文化繁荣盛景。文化学镇板块采取“再开发”理念,重点发展文化教育产业,争取天津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大运河(北方民俗)文化博物馆落户,积极与清华美术学院合作,规划建设非遗教育基地。(TC)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