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宜居西青。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用“绿色系数”评价发展成果,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推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严格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审核评估与验收指南。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实施一批绿色化改造示范项目。开发推广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及工艺。发展壮大绿色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型企业。
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严格落实天津市节水行动方案,推进全社会共同节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高耗水行业节水管理,树立一批工业节水标杆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现有市级以上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和新建园区循环化建设,推动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等重点行业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回收及废气综合利用等,到2025年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构建居民投放前端、回收运输中端和处置利用末端相衔接的“全过程”“全链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实施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构建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适时推进天津市西青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二期建设。到202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在示范小城镇还迁房等项目开展低碳社区建设试点。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大力推广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模式和绿色农房建设技术。
推进生态环境污染防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监测与发展动向研究》显示,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PM2.5控制为重点,协同控制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到2025年全区PM2.5年均浓度达到43微克/立方米左右。坚持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深化煤炭、工业、扬尘、机动车污染治理,持续实施新改扩建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倍量替代”。持续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实施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氨污染、臭氧等多污染物综合防治。严格防控扬尘污染,持续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扬尘精细化管控。严控新车环保准入,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大力推行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充换电站等公共充电设施。深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继续完成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启动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构建先进环境监测体系,开展霾、污染气象和空气质量指数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提升分区域大气环境监管能力。
加大水环境防治力度。协调推进扩建咸阳路污水处理厂二期,推进老旧小区雨污分流及破旧管网修复改造,到202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持续全面实行河(湖)长制,推动实施“口门长制”,做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确保出水水质安全。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保障地下水安全。到2025年考核断面优于Ⅲ类水体的比例达到天津市考核要求。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建设用地准入和农用地分类管理,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持续推进王稳庄镇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区工业园区外的重点行业企业搬迁。深入开展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完善规模化养殖场的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等配套设施,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加强农药使用管控,禁止使用毒性高、污染大且残留较大的农药。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4%,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保障。
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管控。建立基于“三线一单”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对接好空间边界管控、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影响评价,衔接好宏观战略、中观承载和微观管控,实现精细化、系统化的生态环境管控,高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健全和规范医疗废物收运体系,切实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确保环境安全。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突出系统治理、精准治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行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深入开展区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定期评估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生态环境评价考核制度,完善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健全环境治理企业主体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信用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构建权责清晰、多元参与、分级监管、决策科学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巩固扩大王稳庄镇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创建成果。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发挥政府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中的引导作用,研究探索创新生态补偿方式。完善调查监测体系,强化技术支撑,积极争取绿色信贷,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绿色标识、绿色采购、绿色金融、绿色利益分享机制,引导社会投资者对生态保护者进行补偿。
构建良好生态格局
完善空间治理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确保区域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环境不破坏、面积不减少,逐步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严格落实大运河核心监控区空间管控,按照《大运河天津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试行)》,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耕地“非农化”。到2025年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6021公顷以内,耕地保有量保持在7071.6公顷以上。
打造多层次绿色生态空间。统筹优化生态空间,以河湖水系的生态基底为基础,加强生态板块与生态廊道联通,构建“两带两廊三区九链多点”的生态格局。全力打造子牙河—大运河生态保护带和独流减河生态保护带,着力构建外环廊道和津晋高速廊道,重点保护津西生态保护区、中部生态绿楔保护区和双城间生态屏障区,以津保高铁、京沪高速、南曹联络线、津沧高速、京沪高铁、团泊大道、津汕高速、津淄公路、津港公路九链连接镇村,以各级各类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为节点织密生态网,打造水韵绿西青。到2025年林木绿化率达到25%。加快城市公园布局,新建提升一批“口袋公园”、街心公园和绿地公园,增设观光休憩、科普教育、体育健身等配套设施,优化慢行交通系统,完善主题景观小品和文化设施,提高绿色空间的休闲价值转化率,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
西青区生态体系图
资料来源: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TC)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