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践行“两山论”,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3%以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达100%,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
筑牢重要生态屏障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长江和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各类自然保护地为重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严格管控生态空间。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环境准入制度,深化细化生态保护红线。建设东河、南河、普里河流域生态廊道,推进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确保澎溪河养鹿断面水质稳定保持III类。建设以雪宝山、南山、铁峰山为骨架的山系生态屏障,实施“三里共治·清水彩林”工程,强化城周“四面山”保护,建设更多林海绿洲。加强汉丰湖和鲤鱼塘水库等水资源保护,坚持工程措施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开展重点河段治理,严格水资源“红线”控制和河道管理。科学规范、优化调整各类自然保护地,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落实长江岸线分区管控要求,禁止在长江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项目。
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加强重要山体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健全天然林用途管制和保护监管制度,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加强水系保护,深入实施河(湖、库)长制,划定重要流域、湖泊、水库、湿地等水生态空间“蓝线”“绿线”和“灰线”,加强汉丰湖周边绿岛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生境保护,积极创建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强化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柏、红豆杉等国家珍稀植物就地保护,建立开州区珍稀植物种质基因库。科学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坚决打击野生动物盗猎及非法贸易。强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以汉丰湖湿地、澎溪河湿地为重点的湿地资源保护体系。深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推进生态系统修复。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森林修复,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加快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之以恒做好护林育林工作,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着力实施土地整治,加大矿山生态修复,大力开展三峡库区开州段、重要水源地、人口密集场所周边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避险移民搬迁工程,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以蓄水、保土、造林、种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及石漠化土地综合防治。突出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扎实推进“三水共治”,实施澎溪河两岸整治保护工程,加大消落带治理力度。实施湿地综合利用与示范工程,探索推广消落区生态修复治理基塘工程、林泽工程、“五小工程”、生境工程“四大工程”,为全国解决消落带问题提供开州样板。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中央、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让开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分区管控和“四大结构”调整,推进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增强大气污染监管能力,加大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资金投入,建立空气质量数值预测预报平台。建立重污染天气共同应对机制,推进应急响应一体联动,开展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大“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降低煤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油品质量联合监督。实施扬尘污染源“红黄绿”分类管理。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施临江产业园VOCS治理,开展家具制造、表面涂装等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推进餐饮油烟排放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继续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依托排污许可证对固定源实施总量控制和考核,以工程和管理推动非固定源总量控制。加强颗粒物和臭氧污染治理,消除重污染天气,确保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标。
改善水环境质量。以“三河一湖一库”为重点,分区分类进行重点防治,东河流域重点强化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监管,南河流域重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普里河流域重点强化新区建设发展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环境风险预警处置,重点实施汉丰湖水环境风险评估与水华预警控制工程、汉丰湖水华应急处置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深度处理及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等一批重要工程。提升工业污水治理能力,推进浦里新区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加大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容建设任务,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站)37座,推进城区100公里管网清淤及改造,配套建设城乡污水处理管网,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综合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重要生态敏感区和保护对象分布,明确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的主要控制断面清单和各断面不同时段的生态流量目标,强化“三水”统筹,实施生态扩容。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源地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综合整治,确保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3%以上。
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治理。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探索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一地一策”,精准开展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实施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工程。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为重点,建立高风险地块清单,实施污染地块修复示范工程,防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典型地块污染风险。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建成投用建筑垃圾处置场等项目,鼓励支持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统筹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回收和危险废物资源处置网点建设。推动乡镇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全覆盖。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扩大餐余垃圾处理和绿能焚烧发电站处置能力。
防治噪声污染
突出源头预防为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实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完善声功能区噪声监测网,严格执行噪声防护标准,持续推进“安静居住小区”建设。加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社区复合型噪声污染监管,重点查处噪声敏感区噪声违法行为。强化交通噪声污染管控,优化设置交通标志和道路减速设施。以夜间施工为重点,加强工程项目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推广使用低噪声机具和工艺。加强工业噪声管理和整治,严格执行排放申报和许可证制度。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建设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体系,夯实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成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大数据平台,深化移动执法等智慧平台运用,提升精准治污能力。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强化放射性废物和电磁环境管理。强化生态环境风险源头管控,深入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强化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落实应急防范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培育环境应急领域人才。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创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生态产业化,用好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加快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增值,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林下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等绿色经济形态,积极培育生态有机产品。推动产业生态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快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培育LNG、天然气综合利用、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创新技术,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发展绿色金融,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争取将浦里新区作为全市清洁生产试点,培育发展绿色工厂、绿色设计和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绿色转型。深入推进三峡后续工作,争取实施更多标志性重大项目,助推绿色发展。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碳排放控制制度,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持续深化碳减排,在火电、水泥等重点行业开展二氧化碳总量管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严格执行关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推动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和节能技术进步,降低企业能耗水平。落实低碳技术规范和标准,推行产品碳标准认证和碳标识制度。争取纳入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和气候投融资试点,更好带动全域低碳发展。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产品优先,积极倡导绿色办公,促进绿色消费。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自行车道、环湖步道、慢行交通设施,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落实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打造绿色科技住宅,引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城市绿色生活评价,营造全社会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新风尚。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居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培育绿色消费文化。
探索绿色发展示范。围绕全面推进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屏障、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等七个方面,推进示范试点建设,实现市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覆盖50%以上镇乡(街道),逐步带动全域建成“人文宜居、绿色低碳、山清水秀”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坚持三产融合、科技创新、生态循环、产村联动,高标准构建绿色技术、绿色标准、绿色产业、绿色经营、绿色政策、绿色数字六大体系,加快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积极配合建设长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推进开州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创新、展示交流、学习研究、教育培训、宣传推广的示范基地。巩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展示中心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创建成果,创新宣教形式,打造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周等特色生态文明宣教品牌。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加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推动能源节约与能效提升。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节能评估审查,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重点产业能效改造提升,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科研力度,鼓励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发展能源互联网。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推动清洁低碳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稳步有序推进经济性好、节能效益佳的电能替代,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创建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成片开发方案。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建立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0%以上。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年度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均提高到20%以上。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健全完善用地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节约集约目标考核,单位工业用地产值达到500万元/亩。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取、供、输、用、排水环节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强化城镇节水降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到202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降低20%。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回收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发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启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场等项目建设。鼓励使用再制造产品。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升级,力争把浦里新区打造为静脉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健全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以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为重点的生态文明体系。
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动相关政策、举措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产权交易体系,加大生态地票、林票生产和交易,深化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健全落实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健全环境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及政策体系。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川渝两地,落实统一的大气、水、土壤领域环保标准,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完善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建立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构建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等机制。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环境治理托管试点。强化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全面实施污染源日常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点项目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点项目 |
水资源保护:岳溪、金峰、南门、谭家、河堰、白桥、满月、雪宝山、关面、温泉东坪场等10个场镇雨污分流改造、临江家居产业园至临江场镇污水一级干管、正安街道沿河一带污水收集、临江至竹溪污水管网、头道河大桥至镇东安居村污水管网、三汇口等8个重点场镇水源水质提升、重点水域精细化水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项目。
土壤资源保护: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城区餐厨垃圾处理厂、江里片区和东里片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陈家坪水厂污泥处理等项目。
国土绿化:长江生态绿带、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长江防护林三期、汉丰湖湿地保护修复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澎溪河流域开州段消落区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三期等项目、洪毁山洪沟修复与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汉丰湖生态环境修复等项目。 |
资料来源: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践行“两山论”,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3%以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达100%,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
筑牢重要生态屏障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长江和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各类自然保护地为重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严格管控生态空间。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环境准入制度,深化细化生态保护红线。建设东河、南河、普里河流域生态廊道,推进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确保澎溪河养鹿断面水质稳定保持III类。建设以雪宝山、南山、铁峰山为骨架的山系生态屏障,实施“三里共治·清水彩林”工程,强化城周“四面山”保护,建设更多林海绿洲。加强汉丰湖和鲤鱼塘水库等水资源保护,坚持工程措施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开展重点河段治理,严格水资源“红线”控制和河道管理。科学规范、优化调整各类自然保护地,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落实长江岸线分区管控要求,禁止在长江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项目。
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加强重要山体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健全天然林用途管制和保护监管制度,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加强水系保护,深入实施河(湖、库)长制,划定重要流域、湖泊、水库、湿地等水生态空间“蓝线”“绿线”和“灰线”,加强汉丰湖周边绿岛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生境保护,积极创建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强化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柏、红豆杉等国家珍稀植物就地保护,建立开州区珍稀植物种质基因库。科学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坚决打击野生动物盗猎及非法贸易。强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以汉丰湖湿地、澎溪河湿地为重点的湿地资源保护体系。深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推进生态系统修复。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森林修复,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加快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之以恒做好护林育林工作,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着力实施土地整治,加大矿山生态修复,大力开展三峡库区开州段、重要水源地、人口密集场所周边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避险移民搬迁工程,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以蓄水、保土、造林、种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及石漠化土地综合防治。突出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扎实推进“三水共治”,实施澎溪河两岸整治保护工程,加大消落带治理力度。实施湿地综合利用与示范工程,探索推广消落区生态修复治理基塘工程、林泽工程、“五小工程”、生境工程“四大工程”,为全国解决消落带问题提供开州样板。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中央、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让开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分区管控和“四大结构”调整,推进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增强大气污染监管能力,加大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资金投入,建立空气质量数值预测预报平台。建立重污染天气共同应对机制,推进应急响应一体联动,开展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大“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降低煤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油品质量联合监督。实施扬尘污染源“红黄绿”分类管理。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施临江产业园VOCS治理,开展家具制造、表面涂装等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推进餐饮油烟排放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继续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依托排污许可证对固定源实施总量控制和考核,以工程和管理推动非固定源总量控制。加强颗粒物和臭氧污染治理,消除重污染天气,确保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标。
改善水环境质量。以“三河一湖一库”为重点,分区分类进行重点防治,东河流域重点强化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监管,南河流域重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普里河流域重点强化新区建设发展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环境风险预警处置,重点实施汉丰湖水环境风险评估与水华预警控制工程、汉丰湖水华应急处置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深度处理及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等一批重要工程。提升工业污水治理能力,推进浦里新区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加大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容建设任务,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站)37座,推进城区100公里管网清淤及改造,配套建设城乡污水处理管网,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综合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重要生态敏感区和保护对象分布,明确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的主要控制断面清单和各断面不同时段的生态流量目标,强化“三水”统筹,实施生态扩容。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源地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综合整治,确保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3%以上。
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治理。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探索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一地一策”,精准开展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实施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工程。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为重点,建立高风险地块清单,实施污染地块修复示范工程,防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典型地块污染风险。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建成投用建筑垃圾处置场等项目,鼓励支持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统筹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回收和危险废物资源处置网点建设。推动乡镇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全覆盖。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扩大餐余垃圾处理和绿能焚烧发电站处置能力。
防治噪声污染
突出源头预防为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实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完善声功能区噪声监测网,严格执行噪声防护标准,持续推进“安静居住小区”建设。加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社区复合型噪声污染监管,重点查处噪声敏感区噪声违法行为。强化交通噪声污染管控,优化设置交通标志和道路减速设施。以夜间施工为重点,加强工程项目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推广使用低噪声机具和工艺。加强工业噪声管理和整治,严格执行排放申报和许可证制度。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建设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体系,夯实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成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大数据平台,深化移动执法等智慧平台运用,提升精准治污能力。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强化放射性废物和电磁环境管理。强化生态环境风险源头管控,深入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强化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落实应急防范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培育环境应急领域人才。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创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生态产业化,用好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加快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增值,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林下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等绿色经济形态,积极培育生态有机产品。推动产业生态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快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培育LNG、天然气综合利用、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创新技术,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发展绿色金融,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争取将浦里新区作为全市清洁生产试点,培育发展绿色工厂、绿色设计和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绿色转型。深入推进三峡后续工作,争取实施更多标志性重大项目,助推绿色发展。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碳排放控制制度,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持续深化碳减排,在火电、水泥等重点行业开展二氧化碳总量管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严格执行关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推动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和节能技术进步,降低企业能耗水平。落实低碳技术规范和标准,推行产品碳标准认证和碳标识制度。争取纳入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和气候投融资试点,更好带动全域低碳发展。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产品优先,积极倡导绿色办公,促进绿色消费。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自行车道、环湖步道、慢行交通设施,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落实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打造绿色科技住宅,引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城市绿色生活评价,营造全社会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新风尚。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居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培育绿色消费文化。
探索绿色发展示范。围绕全面推进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屏障、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等七个方面,推进示范试点建设,实现市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覆盖50%以上镇乡(街道),逐步带动全域建成“人文宜居、绿色低碳、山清水秀”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坚持三产融合、科技创新、生态循环、产村联动,高标准构建绿色技术、绿色标准、绿色产业、绿色经营、绿色政策、绿色数字六大体系,加快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积极配合建设长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推进开州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创新、展示交流、学习研究、教育培训、宣传推广的示范基地。巩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展示中心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创建成果,创新宣教形式,打造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周等特色生态文明宣教品牌。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加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推动能源节约与能效提升。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节能评估审查,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重点产业能效改造提升,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科研力度,鼓励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发展能源互联网。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推动清洁低碳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稳步有序推进经济性好、节能效益佳的电能替代,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创建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成片开发方案。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建立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0%以上。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年度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均提高到20%以上。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健全完善用地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节约集约目标考核,单位工业用地产值达到500万元/亩。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取、供、输、用、排水环节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强化城镇节水降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到202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降低20%。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回收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发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启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场等项目建设。鼓励使用再制造产品。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升级,力争把浦里新区打造为静脉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健全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以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为重点的生态文明体系。
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动相关政策、举措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产权交易体系,加大生态地票、林票生产和交易,深化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健全落实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健全环境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及政策体系。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川渝两地,落实统一的大气、水、土壤领域环保标准,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完善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建立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构建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等机制。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环境治理托管试点。强化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全面实施污染源日常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点项目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点项目 |
水资源保护:岳溪、金峰、南门、谭家、河堰、白桥、满月、雪宝山、关面、温泉东坪场等10个场镇雨污分流改造、临江家居产业园至临江场镇污水一级干管、正安街道沿河一带污水收集、临江至竹溪污水管网、头道河大桥至镇东安居村污水管网、三汇口等8个重点场镇水源水质提升、重点水域精细化水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项目。
土壤资源保护: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城区餐厨垃圾处理厂、江里片区和东里片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陈家坪水厂污泥处理等项目。
国土绿化:长江生态绿带、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长江防护林三期、汉丰湖湿地保护修复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澎溪河流域开州段消落区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三期等项目、洪毁山洪沟修复与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汉丰湖生态环境修复等项目。 |
资料来源: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践行“两山论”,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3%以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达100%,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
筑牢重要生态屏障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长江和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各类自然保护地为重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严格管控生态空间。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环境准入制度,深化细化生态保护红线。建设东河、南河、普里河流域生态廊道,推进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确保澎溪河养鹿断面水质稳定保持III类。建设以雪宝山、南山、铁峰山为骨架的山系生态屏障,实施“三里共治·清水彩林”工程,强化城周“四面山”保护,建设更多林海绿洲。加强汉丰湖和鲤鱼塘水库等水资源保护,坚持工程措施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开展重点河段治理,严格水资源“红线”控制和河道管理。科学规范、优化调整各类自然保护地,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落实长江岸线分区管控要求,禁止在长江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项目。
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加强重要山体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健全天然林用途管制和保护监管制度,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加强水系保护,深入实施河(湖、库)长制,划定重要流域、湖泊、水库、湿地等水生态空间“蓝线”“绿线”和“灰线”,加强汉丰湖周边绿岛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生境保护,积极创建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强化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柏、红豆杉等国家珍稀植物就地保护,建立开州区珍稀植物种质基因库。科学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坚决打击野生动物盗猎及非法贸易。强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以汉丰湖湿地、澎溪河湿地为重点的湿地资源保护体系。深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推进生态系统修复。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森林修复,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加快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之以恒做好护林育林工作,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着力实施土地整治,加大矿山生态修复,大力开展三峡库区开州段、重要水源地、人口密集场所周边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避险移民搬迁工程,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以蓄水、保土、造林、种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及石漠化土地综合防治。突出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扎实推进“三水共治”,实施澎溪河两岸整治保护工程,加大消落带治理力度。实施湿地综合利用与示范工程,探索推广消落区生态修复治理基塘工程、林泽工程、“五小工程”、生境工程“四大工程”,为全国解决消落带问题提供开州样板。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中央、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让开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分区管控和“四大结构”调整,推进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增强大气污染监管能力,加大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资金投入,建立空气质量数值预测预报平台。建立重污染天气共同应对机制,推进应急响应一体联动,开展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大“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降低煤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油品质量联合监督。实施扬尘污染源“红黄绿”分类管理。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施临江产业园VOCS治理,开展家具制造、表面涂装等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推进餐饮油烟排放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继续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依托排污许可证对固定源实施总量控制和考核,以工程和管理推动非固定源总量控制。加强颗粒物和臭氧污染治理,消除重污染天气,确保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标。
改善水环境质量。以“三河一湖一库”为重点,分区分类进行重点防治,东河流域重点强化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监管,南河流域重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普里河流域重点强化新区建设发展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环境风险预警处置,重点实施汉丰湖水环境风险评估与水华预警控制工程、汉丰湖水华应急处置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深度处理及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等一批重要工程。提升工业污水治理能力,推进浦里新区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加大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容建设任务,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站)37座,推进城区100公里管网清淤及改造,配套建设城乡污水处理管网,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综合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重要生态敏感区和保护对象分布,明确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的主要控制断面清单和各断面不同时段的生态流量目标,强化“三水”统筹,实施生态扩容。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源地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综合整治,确保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3%以上。
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治理。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探索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一地一策”,精准开展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实施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工程。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为重点,建立高风险地块清单,实施污染地块修复示范工程,防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典型地块污染风险。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建成投用建筑垃圾处置场等项目,鼓励支持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统筹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回收和危险废物资源处置网点建设。推动乡镇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全覆盖。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扩大餐余垃圾处理和绿能焚烧发电站处置能力。
防治噪声污染
突出源头预防为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实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完善声功能区噪声监测网,严格执行噪声防护标准,持续推进“安静居住小区”建设。加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社区复合型噪声污染监管,重点查处噪声敏感区噪声违法行为。强化交通噪声污染管控,优化设置交通标志和道路减速设施。以夜间施工为重点,加强工程项目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推广使用低噪声机具和工艺。加强工业噪声管理和整治,严格执行排放申报和许可证制度。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建设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体系,夯实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成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大数据平台,深化移动执法等智慧平台运用,提升精准治污能力。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强化放射性废物和电磁环境管理。强化生态环境风险源头管控,深入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强化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落实应急防范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培育环境应急领域人才。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创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生态产业化,用好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加快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增值,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林下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等绿色经济形态,积极培育生态有机产品。推动产业生态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快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培育LNG、天然气综合利用、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创新技术,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发展绿色金融,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争取将浦里新区作为全市清洁生产试点,培育发展绿色工厂、绿色设计和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绿色转型。深入推进三峡后续工作,争取实施更多标志性重大项目,助推绿色发展。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碳排放控制制度,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持续深化碳减排,在火电、水泥等重点行业开展二氧化碳总量管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严格执行关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推动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和节能技术进步,降低企业能耗水平。落实低碳技术规范和标准,推行产品碳标准认证和碳标识制度。争取纳入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和气候投融资试点,更好带动全域低碳发展。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产品优先,积极倡导绿色办公,促进绿色消费。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自行车道、环湖步道、慢行交通设施,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落实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打造绿色科技住宅,引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城市绿色生活评价,营造全社会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新风尚。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居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培育绿色消费文化。
探索绿色发展示范。围绕全面推进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屏障、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等七个方面,推进示范试点建设,实现市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覆盖50%以上镇乡(街道),逐步带动全域建成“人文宜居、绿色低碳、山清水秀”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坚持三产融合、科技创新、生态循环、产村联动,高标准构建绿色技术、绿色标准、绿色产业、绿色经营、绿色政策、绿色数字六大体系,加快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积极配合建设长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推进开州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创新、展示交流、学习研究、教育培训、宣传推广的示范基地。巩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展示中心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创建成果,创新宣教形式,打造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周等特色生态文明宣教品牌。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加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推动能源节约与能效提升。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节能评估审查,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重点产业能效改造提升,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科研力度,鼓励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发展能源互联网。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推动清洁低碳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稳步有序推进经济性好、节能效益佳的电能替代,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创建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成片开发方案。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建立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0%以上。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年度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均提高到20%以上。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健全完善用地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节约集约目标考核,单位工业用地产值达到500万元/亩。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取、供、输、用、排水环节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强化城镇节水降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到202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降低20%。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回收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发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启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场等项目建设。鼓励使用再制造产品。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升级,力争把浦里新区打造为静脉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健全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以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为重点的生态文明体系。
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动相关政策、举措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产权交易体系,加大生态地票、林票生产和交易,深化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健全落实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健全环境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及政策体系。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川渝两地,落实统一的大气、水、土壤领域环保标准,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完善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建立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构建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等机制。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环境治理托管试点。强化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全面实施污染源日常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点项目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点项目 |
水资源保护:岳溪、金峰、南门、谭家、河堰、白桥、满月、雪宝山、关面、温泉东坪场等10个场镇雨污分流改造、临江家居产业园至临江场镇污水一级干管、正安街道沿河一带污水收集、临江至竹溪污水管网、头道河大桥至镇东安居村污水管网、三汇口等8个重点场镇水源水质提升、重点水域精细化水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项目。
土壤资源保护: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城区餐厨垃圾处理厂、江里片区和东里片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陈家坪水厂污泥处理等项目。
国土绿化:长江生态绿带、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长江防护林三期、汉丰湖湿地保护修复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澎溪河流域开州段消落区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三期等项目、洪毁山洪沟修复与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汉丰湖生态环境修复等项目。 |
资料来源: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请参考《2021年中国生态城市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全景调研与前景评估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