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成效
“十三五”期间,黄石市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百强、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四区N园”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大冶湖生态新区20平方公里核心区基本建成。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5%,居全省第三。“四港联动”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启动建设,黄石新港2015年开港,建成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口岸扩大开放和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通过国家验收,综保区和智慧口岸建设加速推进,率先在全省实现多式联运铁水通关一体化。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0亿美元,连续11年入选全国外贸百强,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430公里,大冶市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黄阳快速路、园博大道全线开通,完成湖滨大道、大泉路等城市主次干道改造,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城区黑臭水体清零,乡镇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城市品质提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4个,改造棚户区房屋7.7万套,建成各类公园38个,改造城市绿地面积310公顷,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
要点 |
重点内容 |
城市综合实力迈上新的大台阶 |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百强、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大冶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九年九进位,阳新县进入中部县域经济百强。17家企业进入全省制造业百强,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
城市转型走在全国前列 |
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等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作为真抓实干典型被国务院通报表扬。电子信息、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成长壮大,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56%,居全省第二,连续10年蝉联省科技创新先进市,大冶湖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 |
全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拉开 |
黄石城区、大冶湖新区、大冶市、阳新县同城化发展加速推进,基本实现规划、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四区N园”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大冶湖生态新区20平方公里核心区基本建成。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5%,居全省第三,大冶市、阳新县分别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示范县城。 |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
开发区·铁山区一体化、新港强区扩权、黄石临空经济区起步区区镇一体化等改革稳步实施,突破了制约黄石发展的最大瓶颈。稳妥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承诺预办、先建后验”试点被国务院通报表扬,黄石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和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财税金融、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要素保障、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
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 |
“四港联动”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启动建设,黄石新港2015年开港,建成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口岸扩大开放和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通过国家验收,综保区和智慧口岸建设加速推进,率先在全省实现多式联运铁水通关一体化。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0亿美元,连续11年入选全国外贸百强,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
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棋盘洲、武穴长江大桥即将建成,武阳高速、有轨电车、沿江大道全线开工,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430公里,大冶市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黄阳快速路、园博大道全线开通,完成湖滨大道、大泉路等城市主次干道改造,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城区黑臭水体清零,乡镇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城市品质提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4个,改造棚户区房屋7.7万套,建成各类公园38个,改造城市绿地面积310公顷,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节水城市复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和“碧水、绿岸、洁产、畅流”四大行动扎实推进。复垦工矿废弃地7万亩,造林绿化60多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省考核断面水质、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9.9%,“治土”经验在全国推广。获批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成功举办湖北省首届园博会。 |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新增学位3.5万个,高中教育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立柱建梁”,城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获批全国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94个,3A级以上景区达到18家,成功举办湖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等重大活动。 |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
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增速快于GDP。脱贫攻坚顺利收官,全市13.0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易地扶贫搬迁3674户,阳新县成功脱贫摘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3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1.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近40和62平方米,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市域治理现代化稳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明显成效。 |
资料来源:黄石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黄石市“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资料来源:黄石市人民政府
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全市经济总量确保2500亿元、力争3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美元。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质量、产业能力、产业生态、产业链条、产业规模全面提升,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实现突破,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块状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之城。
——创新发展活力实现新跃升。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凸显,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营商环境全面优化,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长江中游同类城市最具创新活力之城。
——区域空间布局实现新跃升。全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环大冶湖区域发展向纵深推进,沿江高质量发展带和临空创新发展带基本形成,“四区N园”支撑作用全面凸显,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成区面积、常住人口实现翻番。
——城市功能优势实现新跃升。大临空、大临港功能全面凸显,“四港联动”的多式联运带全面形成,区域经济枢纽、交通枢纽、物流枢纽、市场枢纽等功能不断强化,对外开放水平和能级显著提升,区域辐射力持续增强,鄂东消费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就业创业中心地位巩固,基本建成现代港口城市。
——人民生活品质实现新跃升。长江大保护成效全面凸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高质量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市更新取得显著成效,“15分钟生活圈”全面形成,基本建成山水宜居之城。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跃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矿冶文化深度开发利用,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市域治理效能实现新跃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防范化解重大
风险、应急管理、防灾救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实现更加安全的发展。“一体两翼”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黄石样板”。
黄石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网络经济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运营现状与未来商机分析》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