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宜昌市经济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3位、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3位。地区生产总值于2018年跨越4000亿元大关,2020年达到4261亿元,是2015年的1.4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稳居全省第2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0.8:49.8:39.4调整为2020年的10.8:42.9:46.3,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由2016年的30.6%下降至2020年的18.7%,精细化工产值占化工产业比重提高到36.2%,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12个产业集群跻身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51家企业入围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2位。广汽乘用车宜昌生产基地、三宁化工60万吨/年乙二醇、凌云飞机维修基地、南玻智能触控显示器、贝因美婴童食品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宜昌人福一类新药“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成功上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从2015年的59.0%提高到2020年的80%以上。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2020年的1.04%。“十三五”期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家,总数达到12家,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省同等市州首位。千亿元规模的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成功落户。宜都、枝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
要点 |
重点内容 |
实力宜昌提质进位 |
经济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3位、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3位。地区生产总值于2018年跨越4000亿元大关,2020年达到4261亿元,是2015年的1.4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稳居全省第2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0.8:49.8:39.4调整为2020年的10.8:42.9:46.3,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由2016年的30.6%下降至2020年的18.7%,精细化工产值占化工产业比重提高到36.2%,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12个产业集群跻身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51家企业入围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2位。广汽乘用车宜昌生产基地、三宁化工60万吨/年乙二醇、凌云飞机维修基地、南玻智能触控显示器、贝因美婴童食品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宜昌人福一类新药“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成功上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从2015年的59.0%提高到2020年的80%以上。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2020年的1.04%。“十三五”期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家,总数达到12家,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省同等市州首位。千亿元规模的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成功落户。宜都、枝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
生态宜昌走在前列 |
自觉扛起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坚持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制度全面建立,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改善明显。长江经济带“双十”工程、“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深入实施。2018年以来全省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暨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现场推进会连续三年在宜昌召开。长江干流三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国、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均达100%;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5年的72.1%提升至2020年的84.2%。水产围栏围网养殖全面取缔。长江干流宜昌段及清江、香溪河等重要支流全面禁捕。实现四级河湖长全覆盖,宜昌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奖励通报表扬。整体退出煤炭开采行业。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48.4%、95%,分别比2015年提高10.5、21.4、9.8个百分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全面推行。2015至2020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5%。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难题,134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任务基本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98%,比2015年提高0.96个百分点。坚持走城市内涵式发展之路,公园城市加快建设,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首位。五峰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远安、秭归创成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
活力宜昌魅力十足 |
“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准入门槛持续降低,审批时间进一步压缩。多规、多评、多审、多验、多证、多管“六多合一”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扬,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水平居全省前列,商事环境评估、社会信用综合指数居全省首位。市县乡村标准化建设加速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网通办”,可网办率达99.3%。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全面推行。在全国首创网上金融服务大厅。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突破4000亿元。全市市场主体达到44.07万户。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以上。财税、价格、投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挂牌成立,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三峡保税物流中心监管货值稳居全省同类前列,茶叶和柑橘国际采购商大会等重大交流合作活动成功举办,对外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创新动能日益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36%,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孵化器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68家,“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67家、达到64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分别达到7家、2家、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分别达到73家、12家、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1家,海智工作站3家,诺贝尔奖工作台1家,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稳居全省第2位。 |
法治宜昌平安和谐 |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得到加强,《宜昌市城区重点绿地保护条例》《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先后颁布。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依法行政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作为全省唯一市州荣获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执法更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宜昌连续四届被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蝉联两届全国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成为全省首个“雪亮工程”全国示范城市,获批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扫黑除恶纵深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公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 |
幸福宜昌惠泽万家 |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全面小康指数居全国城市百强第56位。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75%以上。全市44.2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4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宜昌连续3年位居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前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232元、18515元,分别是2015年的1.37倍、1.43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6年连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在3.5%以内。城市品质提档升级,打通大动脉、疏通微循环,畅通城市初具雏形,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区畅通工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菜市场提质惠民、学前教育、消危减土等5个“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四好农村路”、农村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枝江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六个未发生”良好成效,宜昌成为全省首个全域低风险市州。 |
智慧宜昌见功见效 |
制定实施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统一监理、统一资金拨付“六统一”信息化项目运行机制。全网光纤智能化、无线网络、WiFi热点基本实现全覆盖。电子政务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普及。在全国同等城市中率先建设城市级云计算中心,具备计算能力97万亿次。全市391个系统统一部署到三峡云平台,政务数据统一归集累积量达19.3PB,实现部门业务数据在线实时交换。网格化管理、雪亮工程场景应用在省内优势明显。智慧医疗得到广泛应用。市民卡(社保卡)叠加10大类个人常用数据,累计发卡395.6万张。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开园。智慧民生、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农业及数字产业等蓬勃发展。先后荣获“互联网+”公共服务领先城市、中国绿色智慧城市领军城市、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优秀奖、中国智慧城市数慧应用创新奖等称号。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居第5位。市政府网站进入全国评估前十强,获2020年中国政务平台领先奖。 |
资料来源:宜昌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行情监测与未来规划分析》显示,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重点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教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综合实力更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县域经济、块状经济竞相发展,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市能级和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创新动能更足。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主要创新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城市品质更高。水公铁空管多式联运格局加快形成,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支撑国内大循环、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文化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宜昌建设持续深化,社会文明程度全域提升,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五连冠”,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宜学之城基本建成,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畅通城市、公园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生态环境更美。共抓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取得重大成效,水、大气、土壤污染得到高效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综合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加快创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市域治理更优。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和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人民生活更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疾控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宜昌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累计] |
属性 |
|
经济发展 |
1 |
GDP增长(%) |
— |
— |
7左右 |
预期性 |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
— |
大于7 |
预期性 |
||
3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大于65 |
— |
预期性 |
||
创新能力 |
4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
— |
大于8 |
预期性 |
|
5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 |
大于8 |
— |
预期性 |
||
6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大于10 |
— |
预期性 |
||
民生福祉 |
7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
— |
7左右 |
预期性 |
|
8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 |
小于5.5 |
预期性 |
||
9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 |
— |
[0.5] |
预期性 |
||
10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 |
大于11.4 |
— |
约束性 |
||
11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2 |
95 |
— |
预期性 |
||
12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人) |
— |
大于3.6 |
— |
预期性 |
||
13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 |
大于4.5 |
— |
预期性 |
||
生态环境 |
14 |
单位GDP能耗降低(%) |
达标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
15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达标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
16 |
地表水达到或者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 |
约束性 |
||
17 |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84.2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 |
约束性 |
||
18 |
森林覆盖率(%) |
68.47 |
68.8 |
— |
约束性 |
||
安全保障 |
19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151.08 |
152 |
— |
约束性 |
|
20 |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448.8 |
503.7 |
— |
约束性 |
资料来源:宜昌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