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生活。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推进新一轮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设城市美术馆,优化形成市、县、镇、村、组五级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城市公园书屋、城市驿站、农村书屋、乡镇影院建设,每个公园建设一处不低于100平方米的城市书房。建设“15分钟文化圈”。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立完善黄石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服务网络。推进有黄石印记的大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滨江公园、特色文化广场建设,建设黄石矿冶工业文明史诗体验区,打造一流的中华矿冶工业文化展示窗口。
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浓郁黄石特色、具有较高水准、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实施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推进文化惠民,创新形式方法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全民阅读工程,打造“书香黄石”。推进“一县一品”大众文艺特色品牌创建。传承黄石非遗文化,加强“西塞神舟会”、阳新采茶戏、阳新布贴、大冶石雕、大冶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利用,加大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加强非遗专业人才培养。以高标准推进市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建设为契机,推动档案工作以开放的姿态,更加聚焦高质量发展,更好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
三、深入挖掘黄石地域文化内涵
实施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推动矿冶工业遗产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擦亮“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名片,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进华新水泥厂旧址等博物馆、文创园全面开放和汉冶萍煤铁厂旧址、东钢工业遗址等文保项目建设,活态化恢复老矿、老码头(站)、老街区、老厂、老路“五老”遗产功能,努力打造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力争打造2个以上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加大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的保护建设。大力传承乡村文化,推进浮屠镇玉堍村、王英镇大田村等13处传统村落保护、整治和综合开发。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
一、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推进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型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提升战略,重点实施黄石日报社、黄石广播电视台等数字化提升战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创意设计的运用普及,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实施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孵化培育工程,支持文旅投、园博文旅、大冶湖文旅等国有文产主体与尹解元石雕、佛圣堂木雕等优秀民营企业兼并重组、抱团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突破性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传媒、网络服务、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新业态。打造文创孵化平台,成立黄石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打造小微文化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一批文化名家工作室、大学生文创工作室,做大做强磁湖汇众创空间,依托在黄高校,打造集教学、传承、产业、培训、展示于一体的文创空间。提升社会文创能力,举办“创客文化节”,开展“创意赶集会”,培养一批互联网文创人才,提升全民文化创新创意能力。
二、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独具黄石特色的文旅品牌。探索“文化+”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文化+旅游”为文化赋予新的竞争力,通过“旅游+文化”,为旅游增添内在生产力,通过“文化+旅游+工业”为黄石城市更新注入新的魅力。加大黄石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水生态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推出中国工业史诗旅游带、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带、富河流域乡村文化休闲旅游带等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和线路。打造一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品牌,以旅游小火车为主线,串联现有工业遗产资源,以长江“黄金岸线”为轴线,丰富长江文化内涵,以磁湖为中心,打造黄石文化“客厅”和“餐厅”,以大冶湖生态新区为核心,打造商旅文体的“水上综合体”。打造一批集文化创意、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一批以景区景点、文博场馆、特色小镇、商业街区等为依托的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到2025年,建成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建立健全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完善文化创作生产支持政策,给予土地储备、农转用指标、项目审批、基础设施配套、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完善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体制,加强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加强市场主体管理,实施文化市场主体分级分类监管,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旅游协会健康发展,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健全旅游统计制度与统计体系。持续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文艺院团改革,开展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环境。
黄石市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黄石市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
思想理论阵地建设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程、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工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工程、应急广播系统与广播电视融合发展工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黄石印记·中国矿冶工业文明建设工程:重点实施铜绿山国家遗址公园、矿山-东方山5A景区、华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东钢·乌托邦文化产业园、“流金岁月”旅游小火车等工程。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程:文物古迹保护(卸矿机、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等)、历史文化展示(历史文化展示馆等)、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大冶铁矿厂矿山二路宿舍、大冶钢厂苏式建筑群等)、专题博物馆建设(黄石工业博物馆等)
黄石地域文化内涵建设工程:重点实施非遗传承创新展示基地建设(西塞神舟会4A景区等)、实施阳新采茶戏、阳新布贴、大冶石雕、殷祖古建、大冶汉绣等非遗产业化发展;实施浮屠镇玉堍村、王英镇大田村等13处传统村落保护、整治与综合开发。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程:实施仙岛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龙峰国家旅游度假区“城市活力中央会客厅”文体旅游城、黄荆山中央生态公园、龙凤山4A级景区、父子山山体运动公园、铁山极限(轮滑)运动小镇、毛铺滑翔伞运动休闲度假区等项目。
全域生态旅游工程:实施磊山湖旅游度假区、保安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铜花谣旅游区和排市滴水岩旅游项目等提档升级或开发建设和黄石港旅游集散中心、“海观山—西塞山”长江休闲岸线全线贯通工程。
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程:实施华新旧址文创园、东钢工业遗址文创园、地质里文创街区等综合性文创产业基地。 |
资料来源:黄石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评估》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