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巩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创新高地。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一、加强前沿领域科学布局
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开展以产业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研究。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围绕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推进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建成园区智能化管理平台,完成智慧企业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物联网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宜昌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面向未来科技发展方向超前布局。
二、实施自主创新“攻尖”行动
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任务攻关项目,支持兴发集团电子化学品等国家攻关项目建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聚焦创新药、黑磷、石墨烯、磷石膏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着力解决“卡脖子”难题,加强功能食品、靶向酵母益生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
三、推进新技术联合攻关
加大技术、数据等新要素赋能力度,加快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创新,促进传统产业与物流、交易市场、社交网络等生产性服务业跨界融合。支持在宜高校、科研机构利用武汉城市圈、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开展多形式、多领域课题联合研究和协同技术攻关,打造中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双向建立研发中心和科技园区,开展对外科技合作。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
一、做大创新龙头
构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完善遴选、培育、认定推进机制,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质量。发挥创新领军企业示范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融合发展,引导跨区域、跨领域集群协同发展。推动细分领域优势企业建立完善创新机制,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打造在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创新型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各类科技创新计划,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省级标准、国家级工法和省级工法。加大国有企业创新转型考核权重。
二、做强企业创新平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场分析报告-行业竞争现状与发展前景预测》显示,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力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0%以上,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00家以上。支持精细化工、传感物联、医用敷料、生物制药、装配式建筑、白酒、茶叶等领域龙头企业组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酵母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磷化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缓控释药物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长江经济带大数据和超算中心等国家级平台。
三、做优公共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创建全国区域性检验检测公共平台,建成国家磷产品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加快重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生物技术、仿制药技术创新、精细化工等公共服务中心运营模式,提升面向行业的技术服务能力。建立特种设备智慧平台,推进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管理。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一、打造区域联动创新格局
积极推进创新型县(市、区)建设,着力构建市县乡三级创新服务网络。加快打造宜都国家创新型县市,支持枝江等地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加强与武汉、重庆、成都、上海等地交流,在科技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共建合作载体、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先行区、开放开发试验区,放大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支持县级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强化商品贸易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电商服务平台、农产品检测中心、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协同创新。
二、开展多领域协同创新合作
支持创新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打通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聚焦生物医药、大数据、航空航天、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组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联合体、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通过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与设施互通,实现创新成果效益最大化。健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利用武汉科教优势和创建国家科学中心的溢出效应,做强宜昌孵化、宜昌中试、宜昌制造,打造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宜昌样板”。
三、加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
当好引擎,积极创建国家区域性创新中心和“宜荆荆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宜昌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发挥西陵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建设三峡大学、微特公司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支持宜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宜都双创园区打造国家级双创园区。在家政服务、养老托育、乡村旅游等领域,开展双创带动就业试点示范。组建孵化联盟,构建“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梯度孵化体系。
优化创新生态
一、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建立创新投资转化联盟,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加强“政产学研金”联动,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行“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宜昌分中心建设,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交易和产业化服务体系。支持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支持企业、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试基地,畅通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连接通道。大力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介服务机构。
二、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完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在传统银行信贷基础上,探索“合作创投机构投资+银行贷款”“股权收购基金”等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新模式。发挥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引导各类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及其他社会资本、市场主体遴选、跟投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创新企业综合考评体系、信贷风险损失分担机制。鼓励险资增加投资规模,拓展投资领域。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力度
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监督机制,打造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搭建知识产权综合性服务平台,构建创新资源高度集聚、运营水平大幅提高、产业赋能明显增强的规范化、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实施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程,建立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育计划。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水平运用、高效率服务,力争到2025年,全市发明专利年申请量2000件以上,年授权量700件以上,国际专利申请年均增长20%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件以上。
激发创新活力
一、建设宜昌科教城
高标准规划建设宜昌科教城,创造优质科研教学环境,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着力引进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科研机构、央企等在宜建设“飞地”研究院,引进知名高校来宜办学办院(研究院),积极争取武汉光谷科学岛、中科院东湖科学中心、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在宜建设分中心。深化科研单位改革,激发科研单位活力。
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库、青年人才后备库,引进培育青年创新人才。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工程,开辟安家落户、创业扶持、就业服务、生活保障等绿色通道。深入推进“宜才宜用·双招双引”和“爱上宜昌·才聚三峡”计划,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打造人才集聚平台优势和品牌效应。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建立技能人才培育长效机制,设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更大规模德技兼备、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工程,造就一批优秀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讲政治、懂专业、善管理、有国际视野和前沿理念的党政管理人才。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
三、推动全社会参与创新
强化大众创新意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创新社区。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着力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水平产业技术工人。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建成宜昌新科技馆,打造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科普新阵地。提升人口与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与社会管理等民生领域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TC)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