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
深化全域精神文明创建
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丰富宜昌城市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创新形式进行发扬和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讲好宜昌故事,唱响宜昌声音,展示宜昌形象。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与宣传,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推进志愿者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打造一批志愿服务品牌。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争取更多县(市)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重点引导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社会、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资源作用,推进民族精神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模范人物宣传。弘扬诚信文化,深入推进国家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全民公益行动,打造公益活动品牌。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劳动创造幸福主题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
构建城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评估》显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水平和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高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推进市级“一院三中心五馆”提档升级。建设宜昌文学艺术馆(实物馆+数字馆),推进柏斯音乐小镇、环城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善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做大做强市级融媒体中心,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智慧广电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市县两级第三轮修志,全面客观记载进入新世纪以来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加快文化品牌建设
塑造三峡人文精神,打造宜昌文化品牌。保护和复兴历史文脉,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长江文化、名人文化、三国文化、三线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元并蓄的文化特质,提升宜昌城市归属感。擦亮“中国诗歌之城”“中国钢琴之城”等城市文化名片。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宜昌”,实施城市形象和品牌展示行动,实现城市品牌更加可视化、更富体验性、更具感召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建设武陵山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展“万里茶道(五峰段)”“关公文化史迹”申遗,支持宜都城背溪文化遗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媒体品牌和专栏节目,加强同国际国内主流媒体战略合作,增强宜昌声音国内外传播力。
繁荣文艺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出作品、出人才”核心目标,围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建党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创作一批在国家和省有重大影响、有宜昌气魄和宜昌特色的文艺精品。加强“宜昌文化名家工作室”、新文艺群体工作坊建设,出台宜昌市签约作家、艺术家管理办法和高层次文艺团队(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加大高端文创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全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机制。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文学创作、美术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工程。打造一台文旅大戏和一批文旅演艺精品剧目。加快地方戏曲推陈出新,加强社会文艺团队建设,推出一批优秀群文作品。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施文化产业链“培优倍增”计划。加快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应用,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要素市场,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化发展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文化创意引领,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影视、音乐、动漫、游戏产品开发,支持具有中国风格、三峡元素、宜昌品质的文创产品占领旅游纪念品市场。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文旅综合体、文旅融合品牌、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柏斯音乐小镇、西坝文创休闲岛、环南历史文化街区、巴山金谷巴楚文化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宜昌文化新地标。推动先进文化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衍生产业链。推进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宜昌三峡广电集团、宜昌文旅演艺集团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发挥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引导作用,打造文化旅游、乐器珠宝制造、文化装备生产、包装印刷服务、创意设计策划等五大重点产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500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50亿以上,占GDP比重5%以上。
文化基础设施工程重点项目
文化基础设施工程重点项目 |
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推进一院[大剧院(音乐厅)]三中心(会展中心、艺术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五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规划馆、非遗馆和美术馆)宜游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重点改扩建宜昌大剧院(音乐厅)、宜昌美术馆、宜昌图书馆、猇亭区非遗展示馆和图书馆及配套设施项目,加快打造三峡国际会展中心。 市融媒体中心(智能广电):升级改造三峡广播电视台现有融媒体中心策划指挥系统,新建4K超高清节目生产平台、5G电视直播平台、全媒体记者培训中心等,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升级三峡日报社现有市级融媒体中心平台,新建宜昌媒体数据中台系统,与中省媒体打通融合;升级云上宜昌、三峡宜昌移动市级新媒体平台;深化“媒体+”应用,将市级融媒体中心与市域治理现代化、市级文明实践中心平台深度融合,形成市级主流舆论阵地、信息发布枢纽和综合服务平台。 文化遗产、文物申报项目:申报万里茶道(五峰、宜都段)、关圣文化史迹、昭君传说世界文化遗产。推进城背溪遗址、宜都茶港、麻池革命旧址、香炉石遗址、枝柘坪红三军军部旧址、瓦仓起义遗址、五峰容美土司遗址、渔洋关苏维埃政府旧址、鸣凤山摩崖石刻、曾家湾民居、川汉铁路遗址(夷陵段)、石牌抗战遗址、夷陵寨堡遗址等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和非遗活化利用:开发“宜红茶”“茶马古道”“川汉铁路遗址”“抗战遗址”等精品游学线路。推进非遗活态传承,建好点军车溪、关陵庙会、屈原故里、嫘祖故里、宜昌丝竹等一批非遗传承示范基地。设计宜红茶、枝江酒、步步升布鞋、长盛川青砖茶、艾绒刺绣枕、竹篾果盘、长阳礼物等一批非遗商品。 四类产业园区:围绕“装备制造”,重点建设三峡文旅体装备制造园;围绕“文化创意”,重点建设三峡广告创意产业园、江南创意产业园、端午文化产业园;围绕“研学教育”,重点建设东方年华研学教育产业园、腾创三峡研学教育产业园;围绕“数字经济”,重点建设大唐网络、5G电竞产业园、三峡互联网数字经济产业园、宜昌5G信息通信产业园。 城市形象和品牌展示行动:完善宜昌形象识别系统,推进城市形象和品牌可视化、符号化,推进品牌LOGO、宣传语、文化符号、美景照片等进商圈、进街区、进社区、进园区、进楼宇“五进”和上网络、上报刊、上电视、上墙面、上路牌、上车身“六上”,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品牌形象。 |
资料来源:宜昌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