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
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城乡统筹,实现全覆盖、可持续、多层次社会保障。
一、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统筹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社会保险与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工)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制度覆盖面,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
健全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对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收统支,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统筹城乡社保待遇标准,规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完善工伤和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费率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机制;建立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
落实低保基本保障政策。加强农村低保、社会救助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抚恤优待制度,做实做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水平情况,合理调整城乡低保和救助标准。加大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力度。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提升公租房运营管理水平。鼓励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推动闲置房源改造为公租房,积极盘活现有空置公租房。加快完善主要由配租型公租房和配售型共有产权住房构成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完善成品住宅标准体系,推广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的住宅建设模式,提升住房质量和居住品质。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住房市场供需长期平衡。
二、优化完善托育养老服务体系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落实优生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怀关爱工作,扩大婚检、孕检、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筛查等服务供给能力。积极推进托幼一体,支持社区、企事业单位、园区等多元主体开设公益普惠的托育点,支持社会力量设立连锁化、专业化、高品质的托育服务机构。健全托育服务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常态监测制度,加强人员培养培训,深化教养医结合服务,不断提升托育服务质量。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社会养老服务行业分析报告-市场供需现状与未来规划分析》显示,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强化公办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保障作用,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形成不同阶层、不同区域、各取所需的低、中、高档养老市场,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面向社区开展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为老服务。按照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加强面向社区老年人生活设施的规划、设计与适老化改造。整合高龄津贴、护理补贴、服务补贴等老年人补贴制度,不断提高补贴标准和补贴精准度。到2025年,力争全市养老床位数达到2.8万张以上,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0%以上,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实现覆盖率达50%,社区居家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实现全覆盖。
推动医养结合纵深发展。深化医养签约合作,积极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形成持续性对接,做实养老机构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种形式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连续、全流程的医疗卫生服务。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为符合条件的家庭医生签约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送药上门服务。充分发挥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试点优势,就近就便满足社区失能半失能老人对康复辅助器具的租赁需求。
提高老龄健康素养。发展银发经济,开展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育,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老年宜居社会环境。加强健康教育,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体媒介,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老年健康科学知识和相关政策,营造关心支持老年健康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
推动老年产品用品研发应用。开发智能老龄用品及康复辅助器具,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产品用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机制,推动老年用品向科技化、便捷化、舒适化方向发展。
三、筑牢重点群体关爱服务体系
发展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促进各类儿童保障服务均等化发展。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健全机构集中养育、助养、代养、寄养、收养相结合的多种孤儿养育方式。进一步完善孤儿集中供养、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推进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推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升级,拓展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健全社区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体系。
健全退役军人褒扬优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集中统一、职责清晰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体制。结合创建双拥模范城(县)等活动,扎实做好抚恤优待、复退军人岗位安置、教育培训、随军家属随调随迁、军人子女入学入托、军休人员“两个待遇”落实等工作,及时回应退役军人关切,着力破解矛盾问题。推进市优抚医院、光荣院等项目建设。做好褒扬纪念工作,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积极有序组织祭扫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
完善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建设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益,推进城乡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适龄妇女全覆盖,统筹推进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妇女的同步均衡发展。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模式建设示范试点。
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落实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作用,推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就业,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辅助性就业。加快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中心及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公办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学校建设,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保障残疾人就业和劳动权益。
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提升兜底保障覆盖面。打造多层次救助体系,聚焦特殊群体,建立和完善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兜底保障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认定机制、精准识别机制,完善和规范中低收入家庭救助审核审批工作,确保准确认定对象,确保及时施救。
对特困人群实现应养尽养。建立城乡统筹、政策衔接、运行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调整特困供养标准,持续提升特困对象救助保障能力。加大农村福利院升级改造力度,实施农村福利院新改扩建工程,加大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力度,力争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60%以上。
推行社会救助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长效机制,通过以钱养事、劳务派遣、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充实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提升基层工作能力。
五、推动殡葬改革和服务提档升级
持续加大推进殡葬改革力度,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殡葬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众依法治葬办丧意识,有效促进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殡仪服务咨询、家属哀伤辅导等服务。到2025年,火葬区建有县级以上殡葬服务设施,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土葬区农村公益性公墓设施100%覆盖行政村。倡导节地生态、文明节俭安葬,骨灰格位存放、树葬、草坪葬、撒散、遗体深埋、不留坟头等方式安葬率达到60%。道路沿线、景区、水源区等重点区域散埋乱葬坟墓治理率达到100%。
民政领域工程
民政领域工程 |
养老服务体系项目。市失能失智老年人养护中心项目、市中医医院养老护理+临终关怀建设项目、市老年公寓服务能力提升改造项目、市社会福利院服务能力提升改造项目、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项目、街道层面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项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工程项目、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项目、智慧养老服务系统项目、国药东风失能失智医养中心项目等。 弱势群体关爱保护项目。市未成年人关爱抚育中心项目、市救助管理站迁建项目、市精神病人福利院改扩建项目、市儿童福利院养治教康建设项目、县级救助管理站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项目、县(市、区)儿童福利工作实体机构建设项目、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项目、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护理补贴项目。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项目、城乡社区(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和提升、城乡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项目、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示范项目、市智慧民政综合信息系统项目、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设施(殡仪馆、殡仪服务站、城乡公益性公墓)项目、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项目等。 |
资料来源:十堰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