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更大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促进城乡全面融合,确保无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发展现代农业
深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加快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与效益。到2025年,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5%,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
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规范耕地占补平衡,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管护,加快建设适宜机械作业和信息化管理的高标准农田,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永久蔬菜生产基地、生猪生态规模养殖基地、生态化养殖池塘建设,增强粮食高产稳产能力,确保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进农业机械化智慧化发展。开展现代种业产业化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大种源技术攻关力度,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无锡锡山、江阴华西、宜兴杨巷、江阴临港、无锡锡西等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升农业园区能级,增强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江阴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宜兴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综合竞争力,支持惠山、宜兴等地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业科技园、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农业创业园建设。持续推进“百企建百园”工程,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农业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规模化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做精做强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特色果品、名优茶叶、特种水产、花卉园艺等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农业特色品牌。推动农业绿色化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支持宜兴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引进先进技术工艺,重点发展主食、茶叶、竹木、果蔬等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都市农业,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和优势集群。实施智慧农业引领工程,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各领域各环节应用,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联合为纽带、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培育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提高供销合作社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市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35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家。
建设美丽田园乡村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乡村规划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品质,打造具有江南吴韵水乡特色的美丽乡村。到2025年,全市建成乡村建设先导区5个、美丽乡村示范带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0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20个,规划保留村庄基本建成美丽宜居乡村。
完善乡村规划空间布局。统筹全市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按照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其他一般类等不同对象,分类优化镇村空间布局、功能设计和建设定位,编制实施农业农村空间布局和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推动规划保留村庄农房建设,引导适度集中居住,全面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打造高品质“新江南人家”。深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重点打造江阴澄南、江阴临港、宜兴宜南、无锡宜滨、无锡锡新、无锡锡西等6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实现全市美丽乡村连片成带。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宅容宅貌、塘容塘貌,持续净化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引导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无缝衔接,推广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第三方运行管理。开展农村生态河道综合整治,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推进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实现长效管护综合评价合格村市域全覆盖。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升级。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电、物流等基础设施,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城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健全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和配送网络体系,发展全域公交,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完善毗邻公交系统,确保行政村公交线路全覆盖。统筹保障城乡水资源供应,加快城乡电力均等化进程,提高农村供水供电水平。实施“光网乡村”工程,提升农村宽带接入水平。
深化农村改革
聚焦农村土地、产权、资金等资源要素改革,提高农村发展的支撑能力水平,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活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稳慎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鼓励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创新实施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制度。依法依规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土地转让交易信息平台,加快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惠山区省级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试点,适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用地支持保障力度,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配给率不低于5%,保障农村宅基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建设用地需求。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股权赋能改革,完善股份合作社“三会”运行机制,实施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规范集体资产利益分配制度,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居)委会政经分离。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千万”计划,深入开展“村企共发展、同奔现代化”行动,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创新。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强中长期信贷投放,鼓励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主要用于服务当地发展。完善信贷、抵押、担保、保险、信用等涉农金融政策制度体系,重点扩大农业融资担保和“惠农贷”等涉农金融业务范围和规模,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融资需求。优化市级乡村发展振兴投资基金运作机制,重点支持培育优质重大项目、大型龙头企业。鼓励依法合规开发商业性保险产品,有效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升农业保险深度,提高农业保险密度。
促进城乡融合
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市场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健全城乡深度融合体制机制。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措施,健全城市优质资源要素下乡长效促进机制,探索建立工商资本下乡负面清单制度,支持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激励和利益分享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高质量开展宜兴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点,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和改革措施。规划建设江阴澄南、宜兴宜南、无锡宜滨、无锡锡新、无锡锡西等5个城乡融合先导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增强小城镇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跟踪督导。
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强化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推动财政资金向“三农”重点任务倾斜、向补齐农村短板倾斜、向镇村基层一线倾斜。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分级分类投入建设机制,推动城乡道路、河湖治理工程等公益性设施管护运行投入纳入财政预算,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开发建设,建立乡村基础设施产权所有者管护制度。(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乡村振兴行业分析报告-行业现状与投资定位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