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消费环境系统再造行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提升消费供给质量
增强“南京制造”对国际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提升“南京制造”产品性能、款式设计、工艺水平,推出一批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的产品,加大国际性、品质化、中高端消费品有效供给。引导企业加强品牌战略管理,建立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提升品牌文化内涵,为优势产品贴上“南京”标签。支持“南京老字号”创新经营,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各环节的模式创新,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创新优化“宁满意”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推进制定具有南京特色的各项标准、规范和流程。增创差异化、领先型消费优势,强化对都市圈消费的辐射和引领能力。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00亿元。
培育促进新型消费
鼓励发展流量经济、体验经济、夜间经济、时尚经济、首店经济等新模式。大力推进数字消费,提升线上线下联动消费水平,支持布局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娱乐等线上消费,引导商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头部直播机构、MCN机构,打造直播电商产业集群,推动直播电商在商贸领域深化应用。提升体验式、服务式、互动式消费比重,促进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等产业和产品发展。打响“夜之金陵”品牌,拓展消费时间轴,培育一批夜间经济集聚区,培育商旅文体多元融合的特色夜间消费地标,鼓励有条件的文博场所、景区实施夜间开放或延长开放时间。增强时尚产业原创动力,推动南京时尚产业发展集聚,搭建潮牌、特色、轻奢品牌发布平台。加快发展首店经济,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优质商品,在主要商圈布局一批商业品牌首店、旗舰店。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
营造优质消费环境
构筑多层次、融合化发展的消费载体平台,促进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培育建设新兴商圈,布局建设国际化核心商圈、高端化商业中心、特色化商业街区。提升消费环境国际化水平,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完善出口产品转内销支持体系,积极争取建设大型免税购物中心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提高国际消费的便利度。深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试点,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消费领域信用体系,推行诚信经营消费,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机制,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畅通消费者维权通道。强化支持扩大消费的产业政策导向,有效破除制约优质消费产品和服务发展的体制障碍。改善城乡消费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促进消费新业态向农村市场拓展。
消费环境系统再造行动
消费环境系统再造行动 |
1.消费载体建设:打造新街口、江北、河西、城南4个一级商业中心,构筑特色鲜明的市级商业体系。加快新街口商圈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建设升级版“中华第一商圈”。建设夫子庙、老门东、长江路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和城市商业地标。以便民利民为导向推进社区商业设施建设。 2.消费供给提优:推进“老字号”振兴计划,鼓励发展新国潮、新国货。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品牌消费体系。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开放平台,多渠道扩大特色优质商品供给。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扩大品质商品进口。 3.消费服务提升: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全守信“红名单”、失信“黑名单”制度,预防消费侵权。强化现代物流供应体系建设,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 4.消费政策创新:增强金融支持,研究出台创新发展流通、促进扩大消费的财政支持政策。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健全废旧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激励机制。 |
资料来源:南京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第十四章 强化有效投资带动作用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形成投资规模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正向效应,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投资效益增长模式。
高效益拓展投资空间
坚持补短板与强动能并重,围绕服务重大战略,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提振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民生保障的有效投资。支持有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江南江北协调发展和城市乡村融合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城市功能品质、安全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促进招商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定期发布南京“机会清单”,收集和发布城市投资需求,主动释放城市公共资源要素。到2025年,累计投资规模达到3万亿元以上。
高水平引进利用外资
发挥国内大市场优势,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持续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规模,深度融入全球性区域性生产网络。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急需短缺,重点引进对产业链价值链具有提升带动作用的外资龙头项目,实现引资强链、引资补链和引资扩链,提高产业链发展韧性。增强产业生态圈吸引力,加强与跨国公司产业配套和服务协作,实现外资企业本土化发展。“十四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50亿美元。
强化投融资机制保障
创新投融资方式,推进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加强与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的合作。拓宽公共产品供给渠道,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特许经营、股权投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参与各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依法依规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建立健全公用事业统一监管体制,整合构筑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第十五章 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开放发展潜力空间,培育开放发展新优势,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
率先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统筹高质量“引进来”和“走出去”,推进投资经营便利、货物高效进出、资金流动顺畅、运输开放便捷、人员自由执业,争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进口贸易促进示范区。支持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零部件及紧缺资源性大宗商品进口,鼓励一般消费品进口。指导企业用好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构建要素市场化、国际化配置的良好环境,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塑造产业、贸易、生态等为主导的竞争新优势。“十四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达到5%。
以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城市为目标,协调推进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和国际交往服务体系完善,积极引入外国商务代表处和国际组织机构。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深化与日韩、东盟、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稳固与美国经贸联系和合作关系,深化促进产业合作、技术和人才交流,拓展服务贸易往来。持续推进与重点友城的合作,高品质建设国际友谊公园和友城展览馆,提升市民对友城文化的认同度。继续深化与港澳的务实合作。充分发挥南京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利用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两岸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试验区、海峡两岸科工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青年创业学院等平台载体作用,持续深化宁台在科技创新、产业合作、人才培养、文化旅游、民生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交往。
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
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承接国家和省级国际经贸交流活动,充分利用金秋经贸洽谈会、全球服务贸易大会等国际经贸合作平台拓展国际市场。支持商贸流通、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序布局和集聚发展,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深化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成果,以旅游、信息、中医药等为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服务贸易市场。加强金融机构引进力度,争取一批外资金融项目落户,鼓励引导地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新开和增开南京至“一带一路”主要城市国际航线,稳定开行南京至中亚及欧洲方向班列,鼓励港口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重点港口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加快推动安美德中国(南京)智慧城、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等国际合作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一带一路”建设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
高水平建设自贸区南京片区
加快推动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市场开放、创新开放和制度开放,构筑畅通内外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形成更多具有独创性和复制推广价值的制度创新成果。全面接轨国际通行规则,推进制度标准、政府服务、监管体系、公共服务配套衔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创业和投资环境。积极探索跨境投融资、服务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等领域改革试点,着眼主导产业发展与未来产业培育,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跨境数字贸易基础设施等开放型经济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口岸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提升口岸通关效能,打造国际一流口岸。
充分利用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探索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新规则和新标准,聚焦数字、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和跨境流动便利化,积极打造数字化服务贸易中心,深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简化非报关货物进出区管理,便利货物流转。支持区内企业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保税检测和全球维修业务,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充分利用全球服务贸易大会、服务外包合作大会等平台,提升“南京服务”品牌国际影响力。
完善自贸区联动发展机制,塑造“全域自贸”格局。支持南京经开区、江宁开发区、南京高新区、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申建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创新区,推动与南京片区改革赋权共享、制度创新共试、政策措施共用、主导产业共建、创新业态共育、功能平台共享。协同推动与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连云港片区资源要素共享,加强与上海、浙江自贸区制度创新共建共享,探索自贸区跨省联动新模式。加强与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联动发展,打造协同发展共同体。
推动经开区创新提升发展
系统推进经开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打造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标杆和开放旗帜。鼓励经开区跨区域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联动发展,合力打造横向协同、垂直分工的产业链条。推动南京经开区、江宁开发区在国家级经开区中实现争先进位,支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等省级经开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推动南京综合保税区、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推进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工作,优化跨境电商监管措施,促进跨境收支便利化。鼓励经开区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和产能合作示范区建设,与知名跨国公司、专业园区开发企业等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经开区创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第十六章 促进经济要素循环畅通
深化区域合作发展,融入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实现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公平竞争,发展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
全方位畅通区域经济大循环
推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联动发展,深化与上海、武汉、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的合作,主动在长江经济带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建设中肩负更大责任。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搭建区域间产业转移促进服务平台,引导长江经济带地区间产业合作和有序转移。利用技术、资金、管理、市场信息等优势,引领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要素释放价值。
增强长三角一体化要素资源统筹配置能力,协同推进制造升级、创新升级和消费升级。发挥创新和产业优势,促进长三角跨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完善跨区域经济要素配置协调机制。优化市场一体化合作机制,提升都市圈内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推动区域内部相关政策互通试点,完善区域合作组织运行机制。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依托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等五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加快发展枢纽经济,促进空港、海港、高铁枢纽高效联动。加大国内外航空公司的合作和引进力度,优化完善航线网络布局,推进客货协调发展,巩固空港枢纽地位。加快推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做优临空先导产业、做强航空核心产业、培育前沿未来产业,构建现代临空产业体系。强化南京港江海转运主枢纽港地位,加快港口岸线、物流设施、集疏运交通体系建设,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高水平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提高海关通关效率,进一步实施贸易便利化措施。巩固高铁枢纽地位,以高端商务商贸、创意创新产业为主导,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和组织模式创新,搭建智能物流配送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打通融入区域经济循环的物流通道,构建覆盖都市圈、服务华东、链接全球的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提高专业化、数字化和规模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区域布局仓储物流和加工生产环节。强化应急运输服务功能,畅通区域应急绿色通道,构建平急结合、高效共享、保障有力的应急物流体系。到202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率降至13%。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招商引资行业分析报告-市场全景评估与发展潜力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