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以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激发城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提高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便利性。加快大型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提高社区综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和综合使用率,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开展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鼓励和支持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方志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深化“博物馆之城”创建,推进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城墙博物馆、南京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新馆等重大工程建设。建设南京少儿图书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和城市音乐厅、跑道公园等标志性公共文化空间,加快布局“梧桐语”城市文化客厅,打造特色文化记忆标识。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发展“数字+”“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数字资源覆盖各类终端用户。
繁荣文化创作生产传播
全力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以全国和省、市“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常设性文艺类奖项、南京文学艺术奖等为引领,推出大型音乐套曲《雨花组歌》、杂技剧《桥·家》等一批价值鲜明、思想深刻的精品力作。推出《南京记忆》《雨花英烈》等城市文化传承作品,实施红色文化出版工程和《金陵全书》数字化出版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公共文艺空间,策划开展沉浸式、融入式文化体验项目,精心打造“遇见夜金陵”“南京戏剧节”等系列活动。以第30届梅花奖在宁颁奖为契机,举办“梅绽金陵”戏曲展演季,打造一批小剧场、“梅花”戏剧角。提升专业文艺活动品牌品质,持续放大南京文化艺术节、森林音乐会、国际艺术博览会、咪豆音乐节、一首歌温暖一座城等品牌效益。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文化与科技、创意、旅游、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
健全文化产业支持体系,积极发展文化创意、电子竞技、影视动漫、网络视听等新兴业态。建设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动区域性版权交易基地、电影产业园区、网络视听产业园区、短视频(直播)载体发展。引导老城南、环南艺、长江路等创意文化产业功能区向区域协同、产城融合和综合功能转变。促进文化消费提档升级,搭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文化消费平台,推出云上博物馆、线上展览、音乐云现场等新消费模式,促进线上消费、智慧消费。扩大中国(南京)文化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南京(国际)动漫创投大会、创意设计周、“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等特色展会平台影响力。到2025年,新增2-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
加快旅游业提质增效
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推动全域旅游深度发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推进观光类旅游产品转型升级,重点建设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康养旅游、低空旅游、房车露营等新型旅游产品。着力推进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江苏园博园、欢乐滨江、老山生态旅游体验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满意度。到2025年,新增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深化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统筹全域文旅资源,打造独具魅力、别样精彩的文旅体验。实施世界文旅目的地建设行动,深化文化内涵挖掘和主题提炼,推动“一山两水一城墙”传统文旅产品迭代升级,建设一批彰显古都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开发精品文旅线路,丰富特色文旅产品,发展研学旅游、文博旅游、文学旅游、红色旅游等文旅新业态。依托精品影视文化产品,拓展深度人文体验项目。
第四十六章 打响城市文化特质品牌
充分利用南京城市资源禀赋和独特品牌,擦亮“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和“世界体育名城”四张名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南京篇章。
彰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统筹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襟江带湖、龙蟠虎踞”的山水环境和“依山就水、环套并置”的都城格局。加快建设长江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夫子庙秦淮河历史风光带。加强老城南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和中华门片区整体保护展示,做好颐和路、长江路、百子亭、评事街等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利用工作。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石头城遗址公园、明城墙砖官窑场遗址公园、明故宫遗址标识展示等工程,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优化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推进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城市文化传承影像工程,推进历史人文资源影像化数字化建设,做好传统文化活化传承,深化“我们的节日”南京行动。加强城市文化展示,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原创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会展平台。
深化世界文学之都建设
打造中国文学创作高地,吸引国际文创人才与资源集聚南京,为创新名城建设注入更多文化活力。面向世界精心制作和翻译一批城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时代发展等学术和文艺作品,搭建中外文学交流平台,办好国际文学交流品牌活动,扩大在世界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实施文学创作繁荣工程,促进文学创作健康发展,推进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和版权交易。整合开发城市文学资源,建设新型阅读空间和文学传播场所,打造氛围浓厚的“书香南京”。实施“文学之都”南京系列出版工程,策划开展“驻地作家计划”“文学作品翻译计划”等系列行动,以文学为纽带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
拓展国际和平城市影响
注重和平文化物质遗存的保护和标识,办好史实海外展,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交流研讨,以国家公祭仪式、南京和平论坛等重大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和平价值传播。规划建设南京国际和平中心(南京国际和平博物馆),展示南京和平建设、中国和平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发挥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和平学教席、在宁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持续做好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史料外译和对外传播,融入国际和平学研究话语体系。
提高世界体育名城知名度
充分发挥奥运城市的品牌效应,推进世界体育名城建设。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推动与国际体育组织的交流合作,引进高水平国际赛事,举办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世界田联室内田径锦标赛、国际排联女排世界锦标赛、国际羽联世界锦标赛等世界顶级赛事,积极申办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主办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提升南京体育国际影响力。推动体教融合发展,促进业余训练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一批体育特色示范校,培育一批竞技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吸引更多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落户南京。优化运动项目布局,加强后备力量培养,振兴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保持羽毛球等优势项目的领先水平。推进足球改革发展,建设国家级足球青训基地,规划建设一座可以承接国际A级足球赛事的专业足球场。(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评估》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