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空间
加快形成以沱江生态带、威远穹隆生态保育区、油坊山生态涵养区、丘陵水土保持区为核心的市域生态保护格局。一江即沱江生态带;三区即威远穹隆生态保育区和油坊山生态涵养区和丘陵水土保持区。多廊即越溪河、威远河、濛溪河、逆水溪、龙市河、球溪河等沱江支流水系,作为市域主要生态廊道。
多斑包括白云峡森林自然公园、长江森林自然公园、慈菇塘森林自然公园、尖山子森林自然公园、隆昌古宇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资中圣灵山岩溶地质自然公园、穹隆地貌省级自然遗产地、资中县重龙—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古湖风景名胜区、濛溪河特有水产保护区、黄河湖风景区等。
全市重点生态保护空间示意图
资料来源:内江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实施生态空间分级管理
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实施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石漠化区、水力强烈侵蚀区域、公益林、重要江河湖库水体以及其他重要生态廊道、生态源和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等因素,按照相关要求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并分级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生态空间管控策略。
生态保护区。主要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域。其组成要素为最新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八类有限人为活动。
生态控制区。主要是生态保护区以外需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自然区域。严格管控开发性和生产性建设活动,不得新建、扩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不得进行污水直排,不得排放固体废弃物;严格控制环境风险,不得进行危险废弃物的生产与储存;加强林地水系保护与建设,加强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监测。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
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
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内江市甜城湖保护条例》等国家、省和地方法律法规。做好排污口调查造册工作,全面实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启动实施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加强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县城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以“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推进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综合整治。优化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将日处理规模500m3以上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纳入内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信息平台实施监管。以“污水分类减量、就地就近治理、资源循环利用”为导向,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三线一单”要求,划定和调整沱江流域优先管控、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环境单元。
强化沱江流域主要控制断面下泄生态流量保障。坚持推行河(湖)长制,开展“智慧管河”试点。加大沱江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联动,共享流域水质预警信息,完善区域环境联合执法机制。依托全省沱江流域河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跨区域重点难点问题。联合相关城市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全国第二批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重点控制细颗粒物(PM2.5)、臭氧(O3)为代表的大气污染物,确保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强化环保准入约束,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从源头控制新(改、扩)建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项目,全面完成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快市域内工业企业烟气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开展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严格执行国家阶段性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控汽车尾气排放。严格执行建设工地扬尘治理标准,增加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降低路面尘土负荷。继续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严格控制餐饮油烟污染。建立重污染天气预警监测体系、预警预报和人工干预机制。
强化土壤环境风险管控
开展农用地土壤、地下水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及井灌区污染状况详查,明确土壤、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完成土壤防护区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优先保护农用地、水源地土壤环境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障农产品安全、饮水安全。
对工业企业场地、未开发利用污染场地实施环境风险分类管控,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管理垃圾清运、处置作业。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健全分类收集、处置系统。抓好煤渣、炉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动废弃物处理方式由无害化向资源化利用转变。安全处置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危险废物,严格实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落实医疗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制度。
第二十八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修复。实施《内江沱江流域文化生态带点线面发展与保护空间布局规划》。继续实施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废旧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城乡绿廊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建立天然林总量管理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继续开展中幼林抚育和公益林建设与管护,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强化林草灾害防控。推进水生态保护与资源养护,严格执行沱江流域禁渔期制度,继续实施增殖放流,持续加强水域生态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检测预警,遏制生物多样性减退趋势。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对标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建立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协调等机制。全面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开展工业领域、交通领域、建筑领域、公共机构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工作,做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加强火电钢铁、水泥等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促进客货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实施动态化更新,完成省上下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
第二十九章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创
新生态文明教育形式与载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109—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倡导企业绿色生产,引导企业开展节水减污公益活动,引导省级以上重点工业园区创建绿色园区,充分发挥社会示范效应。加快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在各大超市设置节水柜台,鼓励建立绿色批发市场、绿色商场等绿色流通主体,促进绿色产品销售和使用。倡导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大力推广绿色出行。
切实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和再生水利用工程,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分步细化落实用能权、水权、碳排放权的分配和交易制度,推行合同能源和合同节水管理。坚持最严格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优化建设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标准地”出让制度改革和“亩均论英雄”考核机制的建立,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探索实行耕地休养制度试点。加强以工业、建筑业及农业废弃物为重点的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衔接,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土地、矿产资源等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强化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引领作用。强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控,提升辐射安全监管能力,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强化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源地等风险预警,健全环境预警监测制度,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督促企业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及时公开环境治理信息。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探索环境治理市场化有效途径。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典型案件的查处侦办、起诉力度,加强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提升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精细化水平。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重点保护工程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重点保护工程 |
1.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完成内江城区11公里防洪堤和截污干管,2个再生水厂,2个公园36万㎡绿地,11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2座城市桥梁,1条人行过街隧道等工程。完成隆昌市、资中县、威远县、市中区、东兴区、经开区、高新区约12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1000余亩公园绿地以及8条河流2个湖库治理工程。
2.内江城乡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完成包括新建焚烧发电项目1个,填埋场项目2个,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理工程1个,垃圾压缩站23—111—个,及其它道路、给水、安置还房等配套设施建设等17个子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完善分类处置体系,包括设施设备购置及垃圾收集点提升改造等。
3.内江市危险废物处置项目。2022年底前完成内江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处理能力2万吨/年。
4.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涉及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炼钢厂1#-4#套筒窑、回转窑窑头、窑尾除尘改造、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发电厂4个自备发电机组改造等21个子项目。
5.内江市环境监测能力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000万元,构建内江市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环境质量一体化监测监控平台,丰富完善水、大气自动监控点位,形成环境质量监控综合数据库。建设放射源安全监控平台,构建放射源安全监控体系。建设数据中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完成数据资产沉淀。建设物联网统一接入中心,形成各类物联网设备接入能力。 |
资料来源:内江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监测与发展动向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