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全面构建以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的环境治理体系,高标准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标兵城市。
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绿色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鼓励发展绿色产业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绿色新兴产业,促进金属压延、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加快培育壮大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的生命健康、数据信息、高端软件、创意设计等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全面提升低能耗低排放、综合效益好的文体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围绕“三废”处理和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着力发展清洁生产产业。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有序推进风光电发展,积极发展氢能、抽水蓄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生态环境产业,加快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环境基础设施、城镇能源基础设施、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改造,大力培育咨询服务、项目运营管理、监测检测、技术产品认证和推广等绿色服务。
(二)推行绿色低碳生产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依法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源头减量。加强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组织实施一批重点节能降耗工程。加快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聚焦国家级及省级园区,全面推行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优化能源供应和利用结构。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压减煤炭消费总量,严格控制增量,推广利用非化石能源,落实可再生电力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创新和完善绿色能源优先上网、优先使用政策。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加快港口岸电设施建设,支持公共交通车辆油改电,适度超前建设充电设施、支持电动汽车发展。结合清洁取暖,推广高效电暖、热泵、电辅助太阳能热水器等适用技术,示范推广蓄热电锅炉等新型供暖工程。以汽车零部件、机床、电机等为重点,积极推进产品再制造,建设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研究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县区率先达峰。
(三)强化资源高效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和循环服务业经济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工业固废等重点领域资源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典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水平。滚动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加快培育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带动效应好的龙头企业。加强园区循环化改造,制定入园企业、项目准入标准和招商引资指导目录,调整和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推动园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循环化改造,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实行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加强园区内产业链接循环耦合,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物尽其用。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实施示范工程,创建示范城市(县),培育示范企业和园区。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加强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矿山尾矿及遗留土地砂石料深加工利用。进一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扩大实施产品品种和领域。
(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消费、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加强绿色消费理念宣传普及,鼓励群众在日常消费中选购绿色、环保、可循环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制品,养成简约适度的消费习惯。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践行绿色消费,提高绿色办公用品使用比例。鼓励低碳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群众优先选择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鼓励拼车或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引导公众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推行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完善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机制。深入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水平。完善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政策,运用价格杠杆提高全社会节约意识。
二、推进生态建设与修复保育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同构建燕山山脉生态安全屏障和区域生态廊道,筑牢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保障。
(一)构建安全健康生态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分区定位,努力构建“一屏一带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一屏”,即燕山山林生态安全屏障,重点是加强生态保育,完善提升山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一带”,即海岸海域生态保护带,重点是保护优质沙滩资源,强化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提升入海河流水质,改善滨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品质;“多廊”,即滦河、青龙河、石河、汤河、戴河、洋河、饮马河等多条水系生态廊道,重点是加强水环境治理,修复水生态系统,加强滨水地区生态化治理,营造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滨水空间。加强对区域内重要生态湿地、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节点的保护和修复,充分发挥各生态源地的生态功能,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结合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实施建设行为管控。
(二)加强生态管控
利用城区周边山体、林地及组团绿化隔离带,建设大型郊野生态公园,完善城区公园系统,构建由大型郊野生态公园、大型综合公园及社区公园组成的宜人便民公园体系,增强公共空间可达性,实现森林环城、引绿入城,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创新绿隔地区管控机制,延续并强化城市组团与绿隔相结合的布局形式,统筹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将城市绿隔与城市公园、农林空间相联相融,严格落实绿隔地区的刚性生态空间的管控;按照用地减量化原则,积极探索非刚性控制区域的管控策略,以旅游休闲、康体健身、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引入置换绿隔范围内现有村庄与工业商贸企业。
(三)大力推进国土绿化
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向基层延伸,县区全面开展创建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工作。以“三北”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为依托,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持续开展国土绿化。采取封山育林和营林抚育措施,加强北部林区公益林建设,实施封育保护,促进灌草地向天然林演替,确保天然林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推进中部林区乡土植被建设,完善水网、路网林带,优化城市及周边现有纯林和低效林,实施林相优化与林分改造,突出园林景观风貌,实施天然林抢救性保护和沿海、沿河生态景观林带修复,提升湿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高标准推进河北雄安北部郊野公园秦皇岛园建设。
(四)推进矿山整治修复
加强矿山综合治理。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实行最全面、最严格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矿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关闭退出一批、整治达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修复治理一批。严格控制矿山开采范围、标高、开采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为采后修复治理、土地利用创造条件。大力开展矿山修复,加快推进生态破坏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突出、靠近居住区和重要基础设施严重影响居住安全和景观的矿山修复,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景则景”和“一处一策”原则,加快修复绿化、转型利用。推动尾矿库复绿。稳步推进海港区北部山区采煤沉陷区治理。
(五)加强水和湿地修复
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滦河、石河、汤河、戴河、洋河、饮马河、青龙河等主要河流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恢复河流生态功能,强化水安全格局。实施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以桃林口水库、石河水库和洋河水库等三个地表水水源地保护区为重点,实施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清理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堆场和农业生产等影响水源保护的设施和活动,完善水源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污水收集系统。加强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实施人工水质净化、河湖生态缓冲带及水生植被恢复等工程,加大河湖生态补水,推动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完善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场等场地防渗处理。
三、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坚持大气污染区域治理、水污染流域治理、土壤污染属地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全民共治、源头防治,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护好秦皇岛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
(一)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
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施治,突出区域协同、措施协同、污染因子协同,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推进结构减排,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巩固化解过剩产能成果,推进企业退城进郊(园区)。深入开展工业污染物源头控制工作,重点行业新改扩建项目严格执行产能置换、煤炭减量替代和污染物倍量削减替代办法,严控工业污染排放,依法关停一批不达标排放企业。推行低(无)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源头替代,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污染防治,集中整治恶臭气体污染。加强扬尘源治理,深化建筑施工、市政工程、交通道路扬尘治理,加强城市裸地、土堆扬尘治理力度,推进露天矿山扬尘污染治理。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公转铁”工程,推进铁路主导大宗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统筹“油、路、车”治理,深化重型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鼓励老旧车辆提前淘汰。精准应对重污染天气,完善生态环境、气象部门重污染天气会商预警预报机制,全面落实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精准化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强化城乡协同治理,推进北戴河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指导各县区加强与周边县区污染防治协调联动,形成共建共享共治格局。
(二)系统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
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协同推进,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优先保障饮用水安全,开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持续深化“河长制”,打造健康河湖,保证河流水质提升。全面落实湾长制,深化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实施涉水企业提标改造工程,降低入河入海污染物总量,确保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稳定达标。全面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城市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推动建制镇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强化工业污水管控,推动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推进涉水工业企业入园进区,完善开发区(园区)配套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全部集中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建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地下水修复试点。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具备污水集中处理条件的建制镇全面建立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加强河流、湖泊等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管控沿河环湖沿海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增加可降解地膜用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100%,推进规模以下分散式畜禽养殖废物利用,不断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有效杜绝畜禽污染物直接进入河道。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村制宜确定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优先河流两侧傍水村庄农村污水治理,加强乡镇、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规范有效运行。加快农村纳污坑塘综合治理,打通区域水系,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三)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全面推行农用地分类管控,加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成效,严防耕地土壤污染。健全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管理制度,强化土壤环境源头风险管控,防止建设用地新增污染。聚焦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重点行业,持续实施清洁化改造。调整优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结构,推动化工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稳步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处置能力与产生量基本匹配。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土壤保护,依法划定保护区边界,严格区域内土地用途管制和开发利用强度。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推进土壤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评估、预防和执法体系建设,加强联防联控,严厉打击涉土环境违法行为。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深入开展能耗、水资源、建设用地三大“双控”行动,强化总量和强度指标刚性约束;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跨行政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积极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探索构建统一高效的环境产权交易体系。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示范活动,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全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样板。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度,以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体系为出发点,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干部考评制度,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严格考核问责。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问题线索移送制度,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 |
1.大气。工业源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移动源面源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2.土壤。土壤污染防治与固体废物治理工程、晶科环保利用海产品加工副产物生产多功能土壤修复剂及调理剂。 3.水。水质提升及稳定保持工程、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河道生态修复及生态补水工程、青龙满族自治县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 4.岸线。滦河口湿地整治修复、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修复、河口岸线综合整治修复、晶科环保海岸带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 5.林业。北戴河风景名胜区及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工程、秦皇岛市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工程、水源涵养林及航空护林站建设。 6.监测。生态环境综合监测能力建设工程、生态环境气象保障工程。 |
资料来源:秦皇岛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监测与发展动向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