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绵阳科技城在科技创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大力营造创新生态,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加快构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打造成渝地区创新高地。以“一城多园”模式,与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共建西部科学城。加强成渝绵科研院所、高校、公司研发中心合作,建立研发需求互通平台,谋划布局科技孵化“飞地”和异地研发中心,联合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科技项目库、专家人才库信息资源互动共享。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跨区域创新联合体。以创新驱动深化成绵一体化发展合作,支持绵阳“优科服”和成都“科创通”开展全面合作。拓展区域协同创新范围。积极推进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协同联动,主动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在科技协同创新、技术转移方面合作。推动国际科技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在绵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加快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双提升”“专利提质增量工程”和“科技小巨人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提升技术、产品和品牌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北斗卫星导航、信息安全、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吸引聚集科研院所、知名高等院校及大型企业在绵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围绕科技城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深入实施科研人员激励计划,建立全市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库,率先在主导产业领域实施领军人才行动。
大力培育更具活力创新生态
深入开展科研体制改革。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研组织和管理模式、科技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改革。深化科研放权赋能改革,扩大科研院所管理自主权和个人科研课题选择权,探索开展科技项目“揭榜制”[26]和科研经费“包干制”[27]试点。优化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和科技奖励制度。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培育扶持“融创绵阳”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成果运营机构,构建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服务和产品,降低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完善科技保险政策,充分发挥科技保险保障创新作用。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企业商标、字号、商业标识和商业秘密保护。推进知识产权运营,争取设立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好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推动涪城、长虹、九洲等国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转变人才引进和培育理念,全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建设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把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争创国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加强招才引智。着力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引进力度。创建更多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创新实践基地。开展高端人才发现、青年人才实践等活动,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促进智库创新升级。加强人才培育。加强重点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产业技术研发等各类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深化科研放权赋能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探索明晰科技成果在单位与科技人员间的产权比例,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改革。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重点工程领域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重点工程领域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围绕核技术、定向能、空天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快建设某大型低速风洞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布局某高超声速风洞等。
科技创新基地。依托现有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申建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在绵科研院所、西南科技大学申建国防重点实验室。推动国防先进技术研究院列入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管理序列。支持骨干企业和院所高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 |
资料来源:绵阳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科技创新智库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商机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