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内涵,留住绵阳文化根脉和历史记忆。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优化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完善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公共文化场馆提升计划,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补齐美术馆、艺术表演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设施短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绵阳”,以大型书城、城市书房为标志,以社区网点、农村网点、职工网点为延伸,统筹建设社区阅读中心、数字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
保护传承利用优秀文化遗产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提升整体陈展水平,持续推进地震遗址管护。建设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传习所、体验基地、非遗馆,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空间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健全文化遗产档案,完善文化遗产分级分类名录,实施《绵阳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建筑、工业、农业等文化遗产保护。强化特色文化保护与利用。实施李白文化、大禹文化、三国文化、文昌文化、红色文化、“三线建设”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革命文物合理利用,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绵阳段)建设,建好用好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和“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构建嫘祖、大禹、李白等历史名人文化展示、纪念和传习体系。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计划,与茂县、汶川、理县等共同推进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全面融入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申报白马生态文化保护区,推动羌族、白马藏族文化抢救性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发展。加快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设绵阳传统工艺工作站,提升传统工艺产业化水平,加快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创造性转化。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运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建强用好市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推进市级媒体融合改革,探索建设融媒体中心、传播平台。增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功能。支持广播电视台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性发展,培育网络视听产业生态,建设完善网络视听节目监测监管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网络内容建设和智慧广电工程建设,巩固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成果。推进广电5G一体化建设,加快有线无线卫星智能协同覆盖。实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网络视听节目创作工程。
大力发展文旅经济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塑造绵州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提升绵阳文化发展活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培育文化产业项目,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一批反映绵阳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重点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集群。深入挖掘转化大禹文化、李白文化、白马藏族文化、国防科技文化等资源,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创意设计、工艺美术、文化用品及文化装备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建筑、信息、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发展水平。推进文化与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等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文化”“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不断培育文化消费新场景。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深入推动绵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运用现代科技盘活文化资源,增加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打造绵州文化品牌。推动绵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提升绵州文化品牌影响力。推进文化产业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塑造文化绵阳新形象。
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深化拓展“一个枢纽基地、三条精品线路、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发展新格局,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基本建成西部旅游强市。实施文旅融合重点工程。加快实施文旅融合示范工程、研学旅游促进工程、文创产品开发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文艺精品创造展演工程、文旅开放合作工程、“文旅+”融合创新工程,构建文旅融合发展体系。引导城乡居民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意识,不断壮大文化消费市场。拓展文旅经济新业态。发展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业态。实施高速公路交旅融合发展计划,规划建设九绵高速白马服务区、江油服务区等交旅融合示范工程。培育文旅经济发展主体。支持创建更多的国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文旅品牌。壮大一批文化旅游企业,做强一批文化艺术团体。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环境。推动重点旅游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旅服务管理水平,增强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分级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构建与周边市州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推广互动、线路共建的全方位合作格局。文化重点领域文旅融合示范工程。推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宜游化建设。建好枢纽性文化旅游发展基地,持续打造“李白故里·华夏诗情”“白马西羌·民族风情”“三线记忆·革命激情”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支持北川、平武、安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游仙、江油、梓潼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梓潼七曲山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仙海区、安州罗浮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文化重点领域
文化重点领域 |
文旅融合示范工程。推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宜游化建设。建好枢纽性文化旅游发展基地,持续打造“李白故里·华夏诗情”“白马西羌·民族风情”“三线记忆·革命激情”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支持北川、平武、安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游仙、江油、梓潼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梓潼七曲山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仙海区、安州罗浮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文创产品开发工程。挖掘、转化传统民俗、传统艺术、传统医药、传统体育、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加强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开发培育“绵州风物”品牌,打造文化资源转化平台。
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绵阳市文化艺术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公共文化综合体,推动公共文化阵地全面开展错峰延时服务。依托“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等活动,打造一批优秀景区演艺项目。支持涪城区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
文旅开放合作工程。办好嫘祖文化、大禹文化、文昌文化、调元文化交流活动和羌年、李白文化节、雎水踩桥等节会活动。积极招引国内外龙头文旅企业,打造一批文旅精品项目。 |
资料来源:绵阳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文化旅游市场分析报告-行业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