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禹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成效
“十三五”时期,蚌埠市禹会区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16.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落地。2020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7个,总投资133.1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0个,总投资124.6亿元。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26亿元,总量居市辖区第一;完成财政收入18.6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至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80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8.2亿美元,全市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178元和16883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2020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户。钓鱼台禹投大厦、朝阳瑞公馆、纬四银河中心、大庆经济发展中心等三产业态加速集聚,入驻企业196家,服务业日趋繁荣。总投资14.5亿元的206国道开辟了马城区域第二条大通道,牵引经济快速发展。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先后投入资金近3亿元,新建马孝路、河莲路、白衣路等四好农村路200余公里;城市公交180开通至马城区域,群众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投入5亿元,完成淮干黄苏段一般堤防8.2公里退建、7.8公里新筑,加固8.5公里天河封闭堤,新建天河闸、孔津湖、马城、禹会等排涝站11座。新修120公里农田水利干渠,整理高标准农田1.5万亩。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
要点 |
重点内容 |
平台承载能力增强 |
集中精力抓产业承载平台建设,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16.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落地。设立长三角(上海虹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前海)两个“双城孵化”中心,对接高质量项目60余个。九州云箭点火试车,尚能风电并网发电,中科大禹建成投产,有效地推动了全区的产业重构。推行“7×24小时”政务服务不打烊,构建“一照通”行政许可新模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禹投集团参股“安徽和壮”等6支基金,推动怡亚通等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健康发展。 |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强区的“一号工地”,紧紧围绕延链、补链、强链进行精准招商、重点招商,服务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集聚。优化“以商招商”扩大企业家的朋友圈、延伸项目的产业链。探索“基地+基金”模式,助力企业轻资产运营。2020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7个,总投资133.1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0个,总投资124.6亿元。围绕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产业链集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
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26亿元,总量居市辖区第一;完成财政收入18.6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至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80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8.2亿美元,全市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178元和16883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在退市进园企业产能转移加速推进的形势下,仍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两次被省政府评为”稳增长促转型成效明显县区“,多次荣获省制造业“十强区”、“十快区”,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逆势上扬,“十三五”圆满收官。 |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
玻璃设计院超薄玻璃连续刷新世界纪录,先后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等荣誉称号,柔性可折叠玻璃创造了中国第一,彭寿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丰原集团打通聚乳酸全产业链,获批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跻身全国农产品加工100强。中粮科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燃料乙醇产量全国第一;佳先股份成为全国首批、安徽首家进入新三板精选层企业,为全市企业近17年来首次获批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获批国家绿色工厂;通达汽车、创业机电等7家企业在“专精特新板”挂牌;中实化学、奥特机械等20家企业在省“科创板”挂牌。众多的国家级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成为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
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
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在老工业基地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规划节点中加快发展,借助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建设等机遇,成功引进深圳帝晶、上海众新、中科大禹、九州云箭等78家企业落户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产业链初步形成。2020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户。持续推动服务业健康发展,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航运、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深圳赤湾东方物流项目落地生根,金划算、七彩鹿等公司持续壮大,蚌埠港建成淮河流域首个二类水运口岸,临港现代物流产业园获批省级现代物流集聚区。钓鱼台禹投大厦、朝阳瑞公馆、纬四银河中心、大庆经济发展中心等三产业态加速集聚,入驻企业196家,服务业日趋繁荣。 |
乡村振兴稳步实施 |
科学编制《禹会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进特色小镇和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激发区域新动能。总投资14.5亿元的206国道开辟了马城区域第二条大通道,牵引经济快速发展。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先后投入资金近3亿元,新建马孝路、河莲路、白衣路等四好农村路200余公里;城市公交180开通至马城区域,群众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投入5亿元,完成淮干黄苏段一般堤防8.2公里退建、7.8公里新筑,加固8.5公里天河封闭堤,新建天河闸、孔津湖、马城、禹会等排涝站11座。新修120公里农田水利干渠,整理高标准农田1.5万亩。全区36个村挂牌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获评全省首批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农村宅基地试点示范县区。涂山“万亩优质精品石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晚秋黄梨、绿园蔬菜等16家企业完成“三品一标”认证。长青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老贯徐、周蔡完成整村征迁改造,宋滩、郑郢等5个村实现村改居。先后投入13.5亿元,在马城新建了22.3万平方米安置房,及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禹会区人民医院、消防站、综合文化站等设施,建成了淮河中宏码头,规划了绿色建材产业园,一座产业新城呼之欲出。 |
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棚户区改造模式,变“先拆后建”为“先建后拆”,为群众提供“现房”供选择安置,让征迁群众实现“零过渡”。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成效凸显,拆除钓鱼台区域、新船塘、柴油机厂等60个棚户区(城中村)共约22万平方米,新建秀水新村、喜迎门、六公里花苑等22个安置小区共2.1万余套安置房,改善6万余人住房条件,其中喜迎门小区建成安置房近6000套,成为全市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安置小区。累计提升改造康乐大院、蓝鲸小区等老旧小区71个,受益群众3万余户。新建前进路、张公山七村等10个街头游园,居住品质显著提升。成功解决金伟熙城观邸、天鹅居等8个项目3800户群众房屋产权证办理难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
探索“城管+”执法模式,协同执法资源,增强综合行政执法能力,上线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打造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蝉联第五、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合理布局老城区教育资源,建成蚌埠二中禹会实验学校,建设朝阳实验学校、淮海小学,提升教育质量。第一人民医院8.3万平方米病房大楼开工建设,与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紧密合作,借力长三角资源,服务珠城人民。蚌埠五院提标升级,诊疗水平大幅提升;建成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举办多场国家级登山比赛。涂山“彩虹道”成为市民周末郊游的网红“打卡点”。开工建设张公山北公园、涂山公园、黑虎山公园等项目,城区居住环境明显改善。G3高速出入口建成通车,中粮大道白改黑完成,兴华路开工建设,打通淮河路、纬六路等7条城区道路,通行条件全面提升。 |
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
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蚌埠市西部城市更新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西部城区综合开发。钓鱼台、朝阳、纬四、张公山片区基本消除连片棚户区,荣盛锦绣香堤、信地潜龙湾、观澜御湖、华地公馆、和顺第九街等小区陆续建成,老城区旧貌换新颜。欧尚超市、百大拓基广场、荣盛时代广场、观澜瑞公馆、银河中心等商业街区,各种业态加速布局,群众生活更加便利;张公山公园山水相映,鸟语花香,亭台楼榭,各具特色,成为群众户外休闲的好去处。 |
生态保护扎实有效 |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完成大洪山国有林场改制,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连续实施植绿覆绿5500余亩,大洪山林场被确定为安徽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集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加强淮河岸线综合整治和天河水源地保护工作,服务引天济龙(张)工程加速建设,完成黑虎山东南麓截洪应急治理工程,八里沟、席家沟水清岸绿成效明显,更高水平的建设规划正在编制,未来五年将水系连通,碧波荡漾。 |
生态治理成效明显 |
全面完成中粮涂山热电、新源热电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天润化工、佳先股份等企业退市进园,减少了废气排放。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全面完成“双控”目标,能耗控制率稳居全市前三。在全市试点居民“煤改气”,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秸秆禁烧连续8年“零火点”。构筑淮河干流分级管控体系,拆解淮河76条非法采砂船,拆除禹会、苏岗、后胡等20余个非法码头,全面落实淮河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建立拆迁、建筑工地巡查长效机制,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管控标准,持续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
生态文明加速建设 |
编制完成《涂山风景区控制性规划》,引领片区绿色发展。实施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累计新增绿地面积104.3万平方米,累计植树造林10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2%,助力珠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成立全市首个湿地自然学校(马城镇花郢小学),全区湿地面积达到5537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4%。建成草寺村、广德村、花郢村等9个村污水管网,完成马城、后程、前郢等5条黑臭水体整治,乡村清洁工程扎实推进,成效明显。 |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累计投入约8亿元,新(改)建孝仪中学、淮海小学、蒲黄小学等12所学校,近20万平方米。教育改革成果丰硕,推行“校长职级制”,在全市率先实施“区管校聘”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协同蚌埠二中、北师大附校等优质资源,联合办学成效显著。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北师大附属学校在校生规模近万人,连续三年本科达线率超90%。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成功转设蚌埠工商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8个,在校生6500余人,办学规模市辖区第一。禹会区先后荣获全省“教育强区”“国家级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区”等荣誉称号。 |
卫生及其他事业加快发展 |
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马城中心卫生院成为我市首批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单位,获评国家“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喜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中心”。长青乡入选全省首批“健康小镇”。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投入近700万元建成马城镇、长青乡等6个综合文化站和62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马城镇获评“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创建。禹会村遗址考古又获重大发现,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龙山文化城址“揭开面纱”。张公山退役军人服务站荣获“全国示范型服务站”。民族宗教、对台、港澳、外事侨务、信访、计划生育、老龄、双拥、妇女儿童、共青团、残联等各项工作协调推进,工会、档案、消防、科普、气象等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 |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 |
深化“三社联动”长效机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推进实施“江淮普法行”和“七五普法”终期验收,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警民联调成效明显,长青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称号。大力推进“平安禹会”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丰硕,群众安全感位居全市第一。区法院探索“法院+”模式,优化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效果明显。区检察院层层压实检察官责任,工作质效有了明显提升。区人武部第二次获评省军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 |
资料来源: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蚌埠市禹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锚定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按照全市“三地一区”两中心、“四区”两基两枢纽的目标定位,依托大院大所大港口等平台资源,抢抓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建设机遇,汇聚创新优势,全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谱写全面绿色转型新篇章,构筑高水平改革开放新高地,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坚定朝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现代化美好禹会进军,为蚌埠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60%;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60%;
——2025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6000元、28500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100%;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占有面积等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研究与盈利前景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