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打造区域科创中心,发挥创新驱动在建设活力特区和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中的引领作用,引领粤东地区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全力推动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高水平建设,释放海洋科学、生物化学、医学、药学等重点学科创新资源,构筑高端人才培育和集聚高地。加快建设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培育壮大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汕头国家高新区、龙湖省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金平工业园、岭海工业园等申报省级高新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筑区域创新策源地。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和支柱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专项,争取在重点发展领域取得突破。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数字创意、精密仪器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着力培育未来战略性产业前沿相关技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的支撑和引导作用,重点加强高效精准催化剂、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功能材料、绿色药物合成、智能化工装备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深化开放协同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完善区域创新合作机制,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科技合作,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等在汕头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设立分支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建设深圳汕头协同创新科技园、创新交流中心等合作平台,吸引广州、深圳等地科技成果落户汕头。
支持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联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开展联合攻关、联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加强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的科技合作,拓展与内陆协同创新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吸引境外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来汕合作办学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在境外建设研发机构。
重点创新平台发展方向
重点创新平台发展方向 |
1.汕头国家级高新区。聚集5G智能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及应用,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骨干龙头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引领粤东地区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汕头龙湖省级高新区。聚焦现代输配电、医药大健康、现代机械装备、高端电子信息4个百亿产业,支持主攻产品提质、系列化研发,提高附加值,壮大综合实力,建设创新型、引领型产业集群。
3.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发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汕头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的优势,通过项目纽带合作、建设平台、产业技术联盟合作等方式,建立“科学园+技术园+产业园+配套区”多层级创新模式,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1+4+2”(1:科技创新研发;4:新材料、大健康、高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2: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特色产业体系。
4.汕头金平工业园区。积极申报省级高新区,聚焦轻工装备、印刷包装、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推动形成源头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运用、产业配套实施、产学研政资紧密合作的完整链条,培育形成一批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 |
资料来源:汕头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强化创新法治保障,制定出台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进一步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完善促进科技创新、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等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以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平台建设为依托,强化项目、人才、基地、资金等创新要素的一体化配置。优化调整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建立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探索开展科研项目“包干制”试点。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加强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合理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孵化和人才载体建设,引进先进地区孵化器运营企业在汕设立创新创业平台,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推动区(县)孵化载体实现全覆盖。引导和支持孵化器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引进专业服务机构,搭建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孵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天使投资”的孵化模式,鼓励孵化器以自有资金配套支持创业导师工作。重点支持龙湖科创中心、澄海科创中心等创新孵化载体建设。到2025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达到45家以上。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政府企业间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效益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家。
加大创新型企业扶持力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政策,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创新,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推进企业内部资源平台化。建立辐射粤东地区的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粤东分中心,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鼓励建立面向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机构、科技政策咨询机构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契机,深化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完善知识产权扶持政策,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从大向强、由多向优转变。建立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常态化机制,加强新业态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资产组合评估和质押,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予以适当补偿。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园区,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行动计划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行动计划 |
1.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行动计划。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布局和梯队建设,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构建国家、省、市、区等多层次研发机构体系。
2.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技术、人才、资本、服务等要素资源的供给,引导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3.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通过创新主体培育、产学研结合、创新券补助、落实普惠性政策等方式,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主体规模,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4.科技企业对接“双高大学”行动计划。常态化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支持企业与高校院通过项目合作、共建平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形式开展合作,补齐创新资源不足短板,破解企业持续创新后劲不足难题,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5.科技服务机构引进培育行动计划。支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的服务机构培育和发展,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
资料来源:汕头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打造创新人才汇聚高地
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制定人才强市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汕头市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快集聚一批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依托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广东(汕头)工作基地等,积极拓展海外华侨华人智力资源,引进一批华侨华人科学家和科技人才。筹建大学毕业生创业基地,聚集本地高校大学毕业生、潮籍在外大学毕业生及重点大学毕业生到汕头就业创业。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推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建设,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创新创业人才安家落户、科技研发、经费支持、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等提供周到便捷优质服务。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国际猎头公司、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我市设立合资或分支机构,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鼓励专业化市场化人才中介组织开展引才服务。建设区域性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区域内各类人力资源要素无障碍流动。
推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政策,通过实施创新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人才税收激励等政策,吸引集聚海内外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落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互通衔接。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联合聘用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互动。完善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加快推动数字化发展
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搭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助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加强城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加强5G技术研发试验和网络部署,推进“5G+光网”城市建设,布局建设各类数据中心,实现行政村光纤网络和5G普遍覆盖,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加快推动形成安全可控的区块链支撑体系。加快窄带物联网(NB-IoT)建设,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孵化,提前谋划物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打造快速联动的城市通信感知能力。拓展空天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布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汕头卫星应用产业园建设,带动商用小卫星制造、物联网和空天信息应用服务等卫星产业发展。
丰富拓展特色智能应用场景。推进汕头5G产业园、粤东数谷、国家高新区智造云谷等园区建设,积极推广5G商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发展5G+4K高清视频、5G+智能物流等,大力推动城市、交通、文旅、就业、养老、教育、医疗、扶贫、公共安全、社区治理等应用场景模式创新,鼓励发展智慧养老、智慧健康、智慧农业、智慧出行、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智慧医疗、以及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互联网+家庭等新业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巩固提升动漫玩具产业,提速发展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推动数字创意与制造、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加速融合、相互赋能,培育发展动漫、游戏等衍生品制造等数字创意产业,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推进城市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谋划建设“城市大脑”,打造深度链接和支撑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协同联动发展的城市数字化治理综合应用系统,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布局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推动智慧高速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综合站点、城市候机楼等智能改造。加强市政设施智能化管护,构建市政设施管理感知网络系统,对水、电、气、油等市政设施运行状况实时监测。有序布局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加快现有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探索构建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并满足分布式能源“即插即用”要求的智能电网。推进“雪亮工程”项目建设,加大城乡社区视频监控建设和联网力度,推动视频图像资源在社会治理中深度应用,加大城乡社区实现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实现公安业务信息化、智能化。(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科技创新智库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商机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