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主动融入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协同推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面向全球的人才蓄水池和具有湖州特色的现代化创新策源地。
(一)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之城集聚创新创业新人群
全力集聚高层次双创英才。实施“鲲鹏计划”,优化提升“南太湖精英计划”“南太湖特支计划”等高端人才引育系列工程,打响南太湖精英峰会品牌,打造高端人才青睐之城。构建国际化高端人才战略图谱和“人才数据仓”,探索推行大数据引才模式,加快精准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领军型团队。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市单位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本土高素质人才国际化培养步伐。深化新生代企业家“311”领航计划,创新实施“双进双强”活动,全面拓展提升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
加速集聚优秀青年人才。深入实施“千个团队、万名硕博、50万大学生”招引行动。持续深化百所高校“湖州日”活动,打响青年人才“来湖”品牌,打造青年人才友好之城。推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博士后工作站。举办国内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青年人才积极创业创新氛围。
加快培育新时代工匠。深化校企双元育人,鼓励和支持产业园区、特色小镇、行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办学,与职业院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等。开展“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湖州“薪农人”双创能力提升行动,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深化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建立“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实训基地、农民学院和技师学院建设。
健全人才价值实现服务体系。精准提供低成本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全力营造高品质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人才新政迭代升级,建设“人才数字大脑”,创建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做大做强市人才发展集团,建设一批集创业、展示、居住、社交等于一体的“青年城”“创业港”和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完善“揭榜挂帅”制度,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机制,打造人才来湖创新创业“绿色通道”。
(二)打造“五谷丰登”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新空间
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实施“五谷丰登”计划,依托优质山水、人文资源,布局建设一批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生态创新载体。规划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湖州科技城,打造科创动力核;加快莫干山高新区建设,支持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做大做强一批省级高新区。进一步发挥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湖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功能。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支持德清相关区块纳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管理,扎实推进科创人才飞地建设。
“五谷丰登”计划
“五谷丰登”计划 |
1.“科学谷”位于湖州高铁站旁的环西塞山—妙峰山片区,核心区约1万亩,其中规划建设用地约3400亩。该区域将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的战略支点、全国共享的科研交往平台”为目标,以科研、教育为主要功能,展示绿色生态与智慧科技应用融合的图景。
2.“云起谷”位于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规划范围约3800亩,其中规划建设用地约840亩,以引进高端智创、高端平台为牵引,打造“高端生态智创群落”。
3.“时尚谷”位于吴兴区阳山,以中国美妆小镇为基石,将以时尚设计和产品发布为牵引,植入“时尚+”概念,打造服务于长三角的“时尚乐活体验谷”。
4.“画溪谷”位于唐代贡茶产地顾渚山下,规划建设用地约1700亩,以“文创+”为主题,挖潜禅茶、工业设计、紫砂陶艺、农业文旅、动漫创作、书画艺术创作等业态,打造“国际先锋创意高地、活力新锐总部基地”。
5.“论剑谷”地处避暑胜地莫干山,规划面积约16.7平方公里,布局引进一批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平台、高端研究院等,完善会议、会展等功能,融合好风景和新经济,打造“思想与智慧的高原高峰、科技与人才的基地高地”,成为“国际会客厅和创新高地”。 |
资料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企”引进计划,推动知名高校来湖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头部企业研究院。积极布局高端科研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支持德清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乌克兰金属新材(湖州)研究院、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湖州国际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大Alpha创新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争取太湖实验室和莫干山实验室纳入全省重点实验室布局。鼓励跨国公司在湖州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
打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高水平推进北斗及地理信息、新能源、现代物流装备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优化国家茧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动力及储能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加快南浔木业、吴兴童装、安吉智能坐具等重点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搭建一站式便利化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力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引进高水平科技咨询、人力资源等社会服务机构,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科技行业协会。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省级和国家级众创空间,为创新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一站式、舒适型服务平台。
(三)打造重要影响力的科技企业新集群
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行动,深入推进“尖峰”“尖兵”“领雁”“领航”以及“双高”企业培育和科技型“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完善创新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打造集群化“创新矩阵”。全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打造一批百亿规模创新龙头企业,鼓励设立创新创业总部园区,增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实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工程,持续推动优势企业技术迭代升级。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提高企业核心技术攻坚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基本实现全覆盖。支持企业建设各类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博士后、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支持创新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接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核心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加强关键环节协同创新项目建设。引导企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主动参与国内外标准制订,争创制造业领域中国质量奖。
(四)营造支撑有力的创新创业新生态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支持产业技术、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科技交流、政产学研等创新政策体系,推进科技、人才和产业政策的整合。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大科技产业引导基金、创新引领基金投入力度,鼓励支持科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金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探索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
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完善知识产权奖励资助政策,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积极申请专利,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平台和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完善知识产权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引导行业企业建立区域知识产权联盟,加大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与援助力度。
创新推进科技金融融合示范。推动南太湖金融中心、太湖资本广场等创业投资机构、银行券商和保险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加大金融对节能环保、绿色制造、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扶持力度,推动新技术、新金融与新产业深度有机融合。(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科技创新智库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商机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