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边境长治久安。
落实国家安全责任
健全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国家安全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强化各级党委国家安全委员会领导作用,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属地责任、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形成党委统筹揽总、部门各司其职、条块紧密结合、纵横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严格执行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切实维护党和国家秘密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建设。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构筑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的铜墙铁壁。
维护国防安全。常态化落实党管武装制度,夯实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基础,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建立人民防空与应急管理体系衔接机制,构建新时代吉林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体系。巩固军民团结,建立科学有效、配套完善的运行机制,聚焦重点领域任务落实,深化资源共享,强化政策协调向实际成效转化。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光荣传统,积极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持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
维护边境安全。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以“三道防线”为载体,加强边境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边防”“智慧边防”工程,构建物防、技防、人防相结合的新型管边控边体系。强化边境治安管控,集中整治非法越界、走私偷渡、贩枪贩毒等涉边违法犯罪问题。发展边境地区特色产业,持续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遏制边境地区人口外流势头,实现边疆繁荣、边防巩固。
维护地方经济安全
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坚持把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工作,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有效维护国家产业链安全,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制定实施地方金融监管条例,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规范银行理财、信托计划等各类资产管理业务,强化金融机构合规性监管。妥善处置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加大打击非法集资等不法金融活动力度,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健全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建立新出台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的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机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余额管理,严控高风险市县新增债务限额,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稳妥化解债务存量。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体系,强化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压实属地党委政府安全管理、行业部门安全监管职责,深入实施煤矿、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道路交通、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危险废物等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范遏制各类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综合运用执法检查、安全诚信、内部举报、社会监督、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手段,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督促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健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报告”制度。到2025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3%.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和监管长效机制。实施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农兽药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校园食品安全守护、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餐饮安全质量提升、保健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进口食品“国门守护”“双安双创”示范引领等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和药品质量提升行动,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和召回管理制度,强化源头治理、全过程监管和安全风险评估。提升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推动建设“智慧食安”“智慧药监”信息化监管平台,实施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依法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强化生物安全保护。
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深化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应急协调和高效处置机制,建立健全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和会商研判制度,提高监测预警预报及应急管理指挥能力。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强化应急管理队伍力量配备,提升专业化水平。着力健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体系,加强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提高公众防灾抗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和基地建设,提高灾害和事故灾难抢险救援能力。健全省、市、县、乡(多灾易灾)四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超过1%。
应急体系重点工程
应急体系重点工程 |
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和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预案体系和标准,实施应急教育培训和基础理论研究等。
应急指挥与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提升省应急指挥中心功能,以中部应急救援中心为主,东、东南、西部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为辅,建设“一主三辅”应急救援中心和东、中、西部航空应急救援基地。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防汛抗旱能力建设、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抗震防灾避险能力建设等。
应急管理信息化提升工程:持续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推进建设应急管理云数据中心和空天地应急通信网络,优化灾害事故风险智慧监测预警系统,推动风险监测预警智能化升级改造。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隐患排查,提升本质安全,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范和遏制各类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救灾物资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布局,构建以省级储备为核心、市级储备为支撑、县级储备为依托、乡镇(社区)储备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工程:在长春、吉林、四平等地建设10个原粮储备、成品粮储备及应急加工、储运配送相互衔接、功能齐全、辐射本地区的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确保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时发挥关键作用。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推动全省各级应急广播系统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对接。 |
资料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创新城乡基层治理。建立城乡基层治理统一领导体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城乡网格、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社会治理指挥平台建设,规范全省网格建设管理,打造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退役军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完善公众需求回应机制。设立乡镇(街—621—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五有”建设。推广长山花园社区基层治理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幸福社区建设新模式。提升市域系统防控风险的能力水平。
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由乡村治理向城镇社区治理延伸,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与群众调处平台作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全省综治中心(矛调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将人民来访接待、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行政争议调解等“多中心”整合成“一中心”,构建“全科受理、访调一体、集成联办”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建立经常性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预警干预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强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机制联动。完善信访工作责任体系与制度,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依法处置极少数煽动聚集滋事挑头人员与信访违法行为,严防突出负面舆情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建设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对“人、地、物、事、组织、网络”等要素的多轨联控、精细管理,完善新业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立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721—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新格局。加强全省社会治理指挥平台建设应用,形成从省级到网格,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线上线下紧密衔接的智慧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平安医院、平安校园、平安市场等行业平安创建和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有效防范和依法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和“一村一警”“一网格一辅警”工程。落实重点人员稳控措施,严密防范境外宗教渗透活动。
社会治理重点举措
社会治理重点举措 |
健全“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党员干部包联网格、走访群众制度,推进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并编入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在城市实行街长、路(巷)长、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五长联动”。
健全社区“一格三长”制度:社区网格配备网格长和若干楼栋长、单元长,建立楼栋、单元“微网格”,网格长由社区“两委”成员或优秀“社工岗”人员担任。
健全乡村“网格长+村民代表”制度:乡村网格配备网格长,确定村民代表联系若干户村民,使网格覆盖到全体村民,发挥服务群众、组织群众作用。 |
资料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推进法治吉林建设
完善地方立法体制机制。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高水平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物安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发展规划、保障改善民生、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地方立法。完善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及时修改和废止不适宜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
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律师制度,深化人员分类管理,健全司法职业保障,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提高司法办案质量。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健全民事诉讼和司法行政制度。完善速裁、小额诉讼、电子督促等程序,推动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让正义更快实现。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强化公益诉讼制度适用,规范公益诉讼办案流程和标准,构建公益诉讼机构职能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完善依法决策机制,严格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深化行政执法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健全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系,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推进府院联动机制建设。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落实普法责任制,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运用法律解决诉求和化解矛盾纠纷。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加强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建设。到2025年,县(市、区)、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成率达100%。
法治吉林建设重点工程
法治吉林建设重点工程 |
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工程:稳步增加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人员、仲裁人员数量,发展政府法律顾问队伍、法律援助律师队伍、司法鉴定人队伍、人民调解员队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涉外法律服务队伍等。
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工程:依托法律援助组织、乡镇(街道)司法所等现有资源搭建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等。
公共法律服务线上矩阵建设工程:建立“12348”一体化呼叫中心系统,智慧调配法律服务资源,构建集“12348”热线、网站、微信、移动客户端(APP)为一体的平台一体化工作模式。
基层法律服务窗口建设工程:通过从乡镇(街道)调配、区内遴选、购买服务、聘用等方式,充实司法所工作人员,提高司法所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将司法所打造成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一线窗口。
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工程:各市(州)、县(市、区)基本建成1个以上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或法治资源教室。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个法治文化阵地。
法治文化基地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一批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院落、法治文化长廊等基础设施,营造“出门有法、抬头见法、说理用法、办事循法”的法治文化氛围。 |
资料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报告:《2021年中国应急产业行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格局与发展动向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