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成效
“十三五”时期,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总量达到3.87万亿元,从全国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万元,在全国位次大幅跃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粮食产量由全国第6位上升为第4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3%和15.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0.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6.9%,7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8290个。一批标志性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实施,商合杭高铁、芜湖长江公路二桥、芜湖宣州机场、准东至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顺利建成,高铁运营总里程2329公里、居全国首位,实现“市市通高铁”;“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加速形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森林覆盖率30.22%。能源供给结构大幅优化,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4%,比2015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全省生态环境满意率首超九成。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
要点 |
重点内容 |
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进步 |
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发展格局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经济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总量达到3.87万亿元,从全国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万元,在全国位次大幅跃升。“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粮食产量由全国第6位上升为第4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以新型“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形成体系,以“融会观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3%和15.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0.3%。 |
创新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 |
安徽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重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平台获批落地,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未来技术研究院布局建设,“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安徽创新馆启动运营,区域创新能力上升到全国第8位。成功研制出“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柔性可折叠玻璃、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等重大科技成果,原始创新由“跟跑并跑”逐步向“并跑领跑”转变。动态存储芯片全国率先实现量产,液晶显示全球最高世代线建设投产,陶铝新材料在大国重器上广泛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 |
协调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 |
“一圈五区”区域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全面完成,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启动建设,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改善。合肥都市圈扩容提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持续深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目标全面实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获批建设,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6.9%,7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8290个。一批标志性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实施,商合杭高铁、芜湖长江公路二桥、芜湖宣州机场、准东至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顺利建成,高铁运营总里程2329公里、居全国首位,实现“市市通高铁”;“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加速形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纵穿江淮、直通长三角水运大通道初步实现;运输机场形成“一枢五支”发展格局;引江济淮建设世纪夙愿付诸实施,淮河、长江干流骨干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一体化、网络化”现代能源体系加速构建。 |
绿色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 |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长江流域水质达到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森林覆盖率30.22%。沿江“1515”岸线分级管控有序实施,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成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动实践。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合肥骆岗生态公园建设全面推进,成功创建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河(湖)长制逐步完善。能源供给结构大幅优化,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4%,比2015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全省生态环境满意率首超九成。 |
开放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 |
全省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范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开放平台能级大幅跃升,在全国开放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行动计划制定实施,重点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展开,协同推进机制不断完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等重大合作事项破题推进,五个“区块链接”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持续深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明显,合肥中欧班列发运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成功举办三届世界制造业大会、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合肥成为永久会址。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新增国家级开发区4家,总数达23家。 |
共享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 |
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跃居全国中上游,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升。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民生工程有力推进,民生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稳定在80%以上。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9%。城镇新增就业342.9万人。基础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国较早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最短时间复工复产、复市复学。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药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56.4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7.37万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3261元/年提高到7670元/年。国家安全全面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连续9年进入全国平安建设先进行列,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入选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总数达到12个、居全国第2位,入选中国好人总数1491人、居全国第1位。 |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历史性进步 |
“放管服”改革形成安徽特色,多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率先开展,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品牌。“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皖事通办”政务平台高效运转,权责清单安徽模式全国复制推广,省级行政权力事项保持全国最少,“四最”营商环境加快形成。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总量突破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87.8万户,增长113%。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丰硕,编制周转池制度等13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境内首发上市企业数量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达7320家、居全国第1位。区域化、综合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基本建成。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跻身世界500强,马钢集团和中国宝武实现战略重组,港航资源整合实现一体化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医药卫生、生态补偿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 |
民主法治建设实现历史性进步 |
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主导作用充分彰显,以立法巩固提升重大实践探索成果,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充分发挥,常态化召开政协月度专题协商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进一步提高。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法治安徽建设取得新进展,法治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法规制度更加健全,法治实施更加高效,法治监督更加严密,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不断提升。 |
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历史性进步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十届省委以来先后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个以案”系列警示教育,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断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创新开展,中央巡视、中央专项巡视及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完成,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加快构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一体推进,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完善。 |
资料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指标 |
规划目标 |
实现情况 |
|||
2020年 |
年均增长(%) |
2020年 |
年均增长(%) |
|||
一、经济发展 |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36000(向4万亿元冲刺) |
8.5左右 |
38680.6 |
7.3 |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7.5 |
8左右 |
7.7左右 |
7.1左右 |
|
3 |
财政收入(亿元) |
6000 |
与GDP同步增长 |
5688 |
7.2 |
|
4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38600 |
10左右 |
— |
9.7左右 |
|
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4300 |
10左右 |
18333.7 |
10以上 |
|
6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亿元) |
2300 |
4.4 |
2294.2 |
— |
|
7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1.5 |
— |
51.3 |
— |
|
8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60 |
— |
>60 |
— |
|
9 |
城镇化率(%) |
常住人口城镇率 |
56 |
— |
56.9 |
— |
户籍人口城镇率 |
35 |
— |
>36 |
— |
||
10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600 |
4.2 |
780.5 |
9.8 |
|
11 |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
180 |
6 |
>180 |
6以上 |
|
二、创新驱动 |
||||||
12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2.3 |
— |
2.3 |
— |
|
13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6 |
— |
40.3 |
— |
|
14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10 |
— |
15.4 |
— |
|
15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60 |
— |
60 |
— |
|
16 |
互联网普及率 |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
65 |
— |
75 |
— |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
85 |
— |
85 |
— |
||
三、民生福祉 |
||||||
17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8700 |
力争高于GDP增长 |
28103 |
8.9 |
|
18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4 |
— |
10.4 |
— |
|
19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 |
[300] |
— |
[342.9] |
|
20 |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
— |
[401] |
— |
完成 |
|
21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
— |
>95 |
— |
|
22 |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
— |
[105] |
— |
[135.39] |
|
23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7左右 |
— |
77.5 |
— |
|
四、资源环境 |
||||||
24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582.4 |
— |
*588.5 |
— |
|
25 |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
— |
国家下达 |
— |
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
|
26 |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 |
[28] |
— |
[35.2] |
|
27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 |
[16] |
— |
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
|
28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5.5 |
— |
>9 |
— |
|
29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18] |
— |
完成 |
|
30 |
森林发展 |
森林覆盖率(%) |
>30 |
— |
30.22 |
— |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
2.7 |
— |
2.7 |
|||
31 |
空气质量 |
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国家下达 |
— |
82.9 |
— |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城市浓度下降(%) |
— |
[18] |
— |
完成 |
||
32 |
地表水质量 |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74.5 |
— |
87.7 |
— |
劣Ⅴ类水体比例(%) |
0.9 |
— |
完成 |
— |
||
33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化学需氧量 |
— |
[9.9] |
— |
完成 |
氨氮 |
— |
[14.3] |
— |
完成 |
||
二氧化硫 |
— |
[16] |
— |
完成 |
||
氮氧化物 |
— |
[16] |
— |
完成 |
||
注1:全员劳动生产率按2015年价格计算。
注2:标*的数据为2019年数据。
注3:[]代表5年累计变化数。
注4:采用数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资料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落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建议》,努力塑造科技创新策源新优势、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谱写全面绿色转型新篇章、构筑高水平改革开放新高地、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坚定地朝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进军。
——经济实力实现新的更大跃升。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接近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涌现更多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强市、强县(区、市)。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的更大作为。高质量供给持续扩大,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完善,有效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更加顺畅,进口和出口、投资和贸易、贸易和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更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并争先进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主要创新指标明显上升,一批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人才强省基本建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的更大进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与沪苏浙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全面对接,全省域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总量占长三角的比重进一步提高,8个中心区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长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缩小。
——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的更大优化。“一圈五区”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公共服务联通融合水平提高,形成合理分工、竞相发展格局。合肥都市圈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皖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大幅度高于全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高,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批国际性开放合作平台相继建成,进出口总额超过千亿美元,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的更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的更大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森林、湿地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体系更加完善。
——民生福祉实现新的更大增进。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治理效能实现新的更大提升。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平安安徽建设不断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指标 |
2020年(含预估值) |
2025年目标 |
年均增长(累计) |
属性 |
经济发展 |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 |
— |
6.5左右 |
预期性 |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61000 |
90000 |
5.6左右 |
预期性 |
|
3.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
— |
>6.5 |
预期性 |
|
4.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6.3 |
30左右 |
— |
预期性 |
|
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6.9 |
>62 |
— |
预期性 |
|
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
5.1 |
— |
7.5左右 |
预期性 |
|
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780.5 |
>1000 |
>5 |
预期性 |
|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8333.7 |
25000 |
7左右 |
预期性 |
|
创新驱动 |
9.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
— |
9左右 |
预期性 |
1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40.3 |
43 |
— |
预期性 |
|
11.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4 |
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
— |
预期性 |
|
1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左右 |
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
— |
预期性 |
|
13.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
8000 |
13000左右 |
— |
预期性 |
|
民生福祉 |
1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6.4 |
— |
7左右 |
预期性 |
15.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左右 |
— |
5.5左右 |
预期性 |
|
1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4 |
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
— |
约束性 |
|
17.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44 |
3.2 |
— |
预期性 |
|
18.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4764 |
4900 |
— |
预期性 |
|
19.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0.9 |
4.6 |
— |
预期性 |
|
20.人均预期寿命(岁) |
77.5 |
— |
[1.3] |
预期性 |
|
绿色生态 |
2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
— |
国家下达 |
约束性 |
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
— |
国家下达 |
约束性 |
|
23.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82.9 |
国家下达 |
— |
约束性 |
|
24.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87.7 |
国家下达 |
— |
约束性 |
|
25.森林覆盖率(%) |
30.22 |
不低于31 |
— |
约束性 |
|
安全保障 |
26.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4019.2 |
稳定在4000以上 |
— |
约束性 |
27.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9000以上 |
9400左右 |
— |
约束性 |
|
注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均按不变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研发经费投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以及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绝对值均按现价计算。
注2:[]代表5年累计变化数。 |
资料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研究与盈利前景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