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巩固提升粮食主产省地位,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推进规模化养殖和集中屠宰,全力做好生猪稳产保供,逐步提高畜禽产品冷链运输率和冰鲜上市比重。实施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推动生物育种、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实施现代种业强省行动,推进国家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良种繁育与推广,做优做大做强一批种业领军企业。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基地,开展农作物生产、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发展智慧农业,打造“数字皖农”。加大生物农药、有机肥等绿色投入品研发力度,完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等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85%以上。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创建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稳定并扩大重要大宗农作物保险覆盖面,提高小农户投保率,逐步提高特色险占农业保险比重。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种养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水稻、高蛋白大豆,建成一批优质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奶牛、蔬菜、水产品等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加快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实现生产基地稳固、加工提档升级、销售渠道畅通。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发展,打造皖北“大粮仓”、合肥都市圈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沿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现代特色农业样板区。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深化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努力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大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优化农产品加工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打造产值超千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要素、跨地区跨行业组建产业集团,增强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强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推介。深度挖掘农业品牌文化内涵,培育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到202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补链强链,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提升安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内涵和价值,大幅提升接待人次。推动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依托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平台载体,积极发展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产城融合、多业态复合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家庭农场达到2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1万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重点工程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重点工程 |
“158”行动计划。围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中药材、油茶、土特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重点培养1个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立500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8000亿元。
“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以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9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加大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建后管护等建设力度。“十四五”时期,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以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以上,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优质粮食工程。坚持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加强优质原粮基地建设,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粮机装备提升、粮油产品品质品牌提升、粮食应急能力提升等一批重点行动。深入推进“智慧皖粮”建设,加强“皖美粮油”品牌培育,加快构建“省级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皖粮品牌体系。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南繁基地和国家、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深化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和生猪、肉鸡等畜种良种以及本地优质品种联合攻关,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新建、改扩建国家种质资源库、国家畜禽基因库和水产品种质资源库。设立和建设安徽省育种研究院,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种业强市、强县。扶持种子龙头企业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领域,支持具备条件的种子企业上市,加快推进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在村镇支持建设功能先进、运转安全、效益良好、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到2025年基本满足县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要求,明显提升全省鲜活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能力。 |
资料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
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 |
优先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强县的指导支持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强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建设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到2025年,发展农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的强县10个以上,部分强县突破500亿元。
集聚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园。加大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等整合力度,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支撑能力建设,吸引各类加工主体进园集聚发展。到2025年,建设农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强园10个以上,其中超200亿元的3个以上,部分强园突破300亿元。
加速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鼓励和引导经营业绩好、科技含量高、扩张要求强,且符合上市基本条件的成长性企业上市融资,逐步发展成为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到2025年,打造农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5个以上,其中超100亿元的3个以上。
着力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充分发挥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等展会平台作用,面向世界和全国知名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重大招商项目信息发布,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抓好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到2025年,引进投资额累计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20个以上。
重点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制定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保护体系,强化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进一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特色农产品品质评价,加快提升安徽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力。到2025年,培育“皖”字号农产品品牌50个以上,其中在全国行业市场占有率、影响力位居前列的品牌10个以上。 |
资料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评估》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