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按照市级形成“六馆三院” 格局,区级完善“五馆一院” 、街道级逐步补齐“四馆一院” 配套目标,着力推动各级公共文旅体设施规划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确保全市市区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100%为国家一级馆,镇(街道)文化站100%为广东省特级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全覆盖,提升农家书屋利用率和服务效能。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加快“云上”文化工程建设,着力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项目建设。推动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完成全市应急广播系统建设。
扩大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力度,支持实体书店健康发展,策划出版一批讲述佛山的优秀图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和品质。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强化群众文化需求对接,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公益性文化服务。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程,建立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配送体系。
推进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
接续活化历史文脉。大力弘扬佛山优秀历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名镇名村和保护性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持续推进佛山古村落的保护活化工作,巩固扩大50个古村落的活化升级成果。加强古村落文物、历史建筑的修缮利用和古村落文化研究,统筹安排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整治工作和项目建设。继续开展历史建筑的普查和建档工作,制定传统建筑保护与民居使用的相关法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整理和系统性保护,积极提升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申报。通过活化利用、修旧如故,复原一批遗址、旧址,因地制宜创设一批可看可用的景观,打造一批生态型“人文盆景”。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加强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修缮管理维护。建立健全地方志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启动第三轮修志工作。推动名镇名村编修志书,积极申报中国名镇志、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扎实做好档案工作,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城市建设文化元素。强化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规划,将岭南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建筑、公共空间整体规划和建设管理,美化建筑立面,提升城市颜值,探索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城市标识系统。利用公园绿地、河涌水岸、文体场馆等城市大空间,规划安排文旅体服务设施及配套系统,嵌入地方民俗文化展示,形成文旅新地标,打造一批文旅游径。利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打造佛山城市微空间,建设一批富有佛山味道的街角社区、口袋公园、镌刻岁月痕迹的建筑、旧式民居。完善文化设施配套和文化氛围营造,配合推进品字街、梁园、祖庙—东华里、莲升片区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的岭南人文景观改造升级项目。推进建设一批文博综合体项目,发展“博物+商业+研学+体验”的全新博物馆综合体模式,促进文旅、商业、酒店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
打造文化精品工程。积极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深入挖掘美食、影视、粤剧等佛山文化资源,推动美食产业引领式、品牌化发展,打造粤菜粤厨名城,做大做优美食地标集聚区,把消费者引进来,做强做精集团化美食品牌,让影响力走出去。依托南方影视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合作试验区,推动影视产业全链条、差异化、跨越式发展,打造影视“追梦人”的“圆梦之城”。加快推进佛山粤剧院等项目建设,打造承载粤剧文化历史积淀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新城市形象品牌顶层设计,高质量建设“大爱佛山”“志愿之城”“乐善之城”“敬业之城”“信用佛山”等,打造“粤菜粤厨名城(世界美食之都)”“博物馆之城”“世界功夫之城”“影视之都”文化品牌,优化利用存量的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农业遗产,塑造与佛山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形象。
佛山市文化精品工程
佛山市文化精品工程 |
深化“大爱佛山”建设。打造“大爱佛山”工作品牌,以“及时点赞”+“媒体宣传”+“定期分享”+“常态展示”+“制度关爱”的工作机制弘扬社会正能量。 深化“志愿之城”建设。大力倡导和弘扬志愿奉献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佛山名片、佛山品牌、佛山骄傲”。 深化“乐善之城”建设。形成具有佛山特色的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以慈善助推“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建设。 深化“敬业之城”建设。大力倡导和弘扬敬业爱岗精神,让“幸福源自奋斗”成为社会共识。 深化“信用佛山”建设。大力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精神,让诚信成为佛山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深化“粤菜粤厨名城”建设。打造优质的粤菜食材基地,推动餐饮等传统消费形式提升,建设一批特色美食文化街区,推进“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与广州、香港、澳门共建世界美食之都。 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推动博物馆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培育打造一批工业博物馆集群。推动博物馆事业规划与城市空间规划相结合,发展集聚式、联盟式博物馆。推动馆藏文物保护与活化相结合,将博物馆事业转化为博物馆经济。 深化“世界功夫之城”建设。全市打造不少于100个“佛山功夫”功夫角,打造西樵山听音湖片区、东洲鹿鸣体育小镇成为“功夫文化体验区”,打造一批武术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深化“影视之都”建设。依托“南方影视中心”建设契机,重点打造西樵山和南海影视城综合影视基地,深化影视全产业链建设,促进影视产业与文旅体深度融合,创新影视产业新业态。 |
资料来源:佛山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传播新时代城市形象。加强城市形象品牌顶层设计,在全市上下树立城市形象品牌一盘棋工作理念,整合力量资源,切实确立佛山简洁明快的城市核心价值、整体宣传口号、城市标识系统等。深入推进佛山传媒集团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着力推动主流媒体互联网化、数字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提质推进佛山融媒体中心建设,建强用好区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新型主流移动传播平台,加快构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城市全媒体传播体系,巩固壮大佛山主流舆论阵地,打造富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国内一流的城市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加快构建佛山文化海内外宣传全媒体矩阵,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形象宣传产品。奏响主流宣传、民间传播“双声部”,推动市井叙事、街头艺术、网络文化成为讲好佛山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创新开放、平等包容的精神内核成为佛山的“隐形名片”。
做大做强文旅产业
优化文旅产业空间布局。以“确认重点,连点成线、结线成网、片区整合”为空间布局思路,精准把握佛山文旅总体空间特点,细分各行政区主体文化内涵与特色,通过建设主体文化区、规划文旅发展空间、建设特色文旅空间发展区,统筹兼顾,多规合一,打造“三核六心、两轴一带”的总体空间布局。培育建设各类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加强区域龙头、重点资源景区及度假区、特色历史街区、特色旅游小镇、文旅特色村的开发建设和等级提升,打造一批文旅休闲集聚区。充分整合禅城古迹、南海影视、顺德美食、红色高明、生态三水特色资源,全力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辨识度高、影响力大、吸引性强的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高地。
栏11:佛山市文旅产业“三核六心、两轴一带”总体空间布局
栏11:佛山市文旅产业“三核六心、两轴一带”总体空间布局 |
三核:佛山古镇文化核心,即依托禅城区人文集萃的老城区,主要包括祖庙、东华里、佛山初地、梁园、南风古灶、品字街等历史街区和人文景点,展现“最佛山”的岭南文化特色。西樵山文化核心,即以西樵山为中心,打造佛山内最具岭南人文特色的文化核心,依托周边的自然生态、人文旅游资源建设环西樵山文旅产业带。三龙湾都市文化核心,即以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为中心,依托三龙湾高端艺术社区、三龙湾游船项目、三龙湾滨水廊道等,充分利用三龙湾“面向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珠江西岸开放合作标杆”“广佛融合发展引领区”“高品质岭南水乡之城”等功能定位及高新产业资源,打造展现佛山现代都市文化的重要窗口。 六心:两大文旅服务主中心,在佛山全市层面规划建设两大文旅服务中心,即佛山禅城旅游集散中心(佛山最具古镇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接待、文化展示核心)、西樵山旅游服务主中心(佛山最具岭南人文风情的文化、旅游服务中心)。4个文旅服务次中心,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中心城区建设4个二级旅游服务中心,承担各区最主要的文旅服务功能,并以此构建下一级的文旅服务体系。 两轴:广佛岭南文旅发展轴,即依托沈海高速广州支线、佛开高速、广明高速2线、广明高速、广州的环城高速等交通干道,以及地铁广佛线、广州地铁1号线等线路串接广州西部城区—佛山三山新城—南海千灯湖—禅城祖庙—西樵山—南海湾旅游产业园—灵龟塔—龙窑遗址—西江新城明湖公园—盈香生态园—美的鹭湖森林度假区—皂幕山,形成体验佛山的山水与文化主要通道。南三顺工业文旅发展轴,依托交通干道以及规划、在建的地铁线路,串联起三水乐平—南海狮山—桂城千灯湖—顺德北滘—大良—容桂等区域的工业文旅发展走廊轴线。 一带:西北江乡村文旅带,即依托珠三角核心区日趋完善的环形放射式交通干道体系,在佛山境内以国道G105和佛江高速及北延线、佛清从高速等高速公路、西江、北江,规划构建佛山乡村文旅环带。 |
资料来源:佛山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构建起政府监管、行业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充分利用行业监管的大数据平台,加强文化市场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强化行业管理与自治,支持社会公益组织提供非赢利性公益服务,建立健全行业俱乐部、专业协会、跨行业综合协会,建立健全行业标准。
培育壮大文旅市场规模。聚焦破解文化产业企业“小”而“散”局面,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集聚发展、壮大行业规模,力争推动珠宝玉器产值超800亿元,包装印刷、玩具制造、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4个行业产值分别超300亿元,影视传媒、体育休闲、视听设备制造等3个行业产值超100亿元。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力度,鼓励文化与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型文旅企业、新型业态促进新消费,重点支持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电竞、电音、网络视听、直播、音乐等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发展,重点支持一批全国行业排名靠前的文化企业通过增资扩产、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力争到2025年培育引进10家以上文化产业领域的“瞪羚”企业。
推进文化交流交往。多维度拓展佛山文广旅体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精品巡演,进一步紧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多维度拓展佛山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构建与对外开放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文化交流新格局。完善文化输出商业体系,打造对外文旅交流学习、创新创意、消费服务平台和特色文旅项目,推动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对外输出。(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市场调研报告-产业竞争现状与发展战略评估》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