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
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提高文艺原创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持续推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文化进万家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当代文学艺术、电影电视剧精品、舞台艺术、网络视听精品创作传播等工程,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培养一批名家名人,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增加优质精品内容有效供给,聚焦重大主题节点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文艺作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引领,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河北特色、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加强网络文艺和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一批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优秀作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出版工作,打造一批优秀选题和出版物,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河北”。推进智慧广电、法治广电、魅力广电建设,开发更多优质丰富的视听产品。
二、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正确方向、一体化发展、移动优先、科学布局、改革创新,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省级新型主流媒体,不断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优化媒体结构布局,完善冀云·融媒体平台,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办好面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公众号,打造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拓展主流舆论传播渠道。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强化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明实践功能,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扎实推进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创新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流动文化服务和文化下乡活动常态化,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欢、质量水平高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融会贯通、功能完备、智慧便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档案馆。加快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进高清、超高清制作播出能力建设,拓展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形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积极推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促进服务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迈进。
一、提高优质文化供给能力
坚持协同发展、差异化发展、创新发展、全链条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文博文创、数字文化、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印刷、工艺美术、文化制造等六大门类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文化产业引领区,协同推动冬奥冰雪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巩固提升文化制造等传统优势行业,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提质增效。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支持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规划建设一批带动影响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支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新试验区。完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组建河北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用好文化展会平台。培育一批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省级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深化对外文化交流,讲好新时代河北故事,传播河北声音。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宣传推广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健康清朗的文艺生态。
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由文化旅游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跨越。以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为引领,以构建环首都旅游圈为重点,充分利用旅发大会平台机制,构筑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全力打造长城、大运河、雄安、崇礼等文化旅游品牌,规划建设太行山文化旅游经济带,构建以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为核心的精品文化旅游目的地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培育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新业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载体,以旅游景区、文化街区、旅游演艺、文旅综合体等为重点,做精做优文化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领军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文旅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加快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文旅服务设施,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完善自驾旅游和自助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景区。深耕重点旅游客源市场,加强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广营销,提升“京畿福地·乐享河北”品牌影响力。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提升文化治理效能。深化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出资人与主管主办制度有效衔接,完善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文化领域社会组织管理,深化各级文联、作协、记协等党的群团组织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引导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深化影视业、出版业改革,加快电影业建设,推动广电网络整合和5G一体化发展,支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强化网络空间治理。
文化繁荣发展重点工程
文化繁荣发展重点工程 |
1.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县域为整体,建设县、乡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加强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2.融媒体平台建设。推进冀云•融媒体平台二期及智慧融媒产业园、智媒中心、智慧融媒平台、全媒体智慧监管平台等项目建设。 3.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打造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实施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工程。 4.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企业、知名文化企业家、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区域文化产业带。实施国家文化河北专网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程、河北广电5G融合发展工程,打造融合出版中心、河北影视数字制作基地。 5.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实施科技强旅、公共服务优化、旅游品牌提升等工程,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 6.精品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打造太行红河谷、溢泉湖环湖生态绿廊等一批国家高等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 7.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打造山海关、金山岭、大境门、崇礼长城等文旅融合示范区,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河北长城系列品牌,实施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山海关核心展示园、长城人家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国长城保护利用传承示范样板。 8.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推进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等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工程建设,实施大运河重要遗址遗迹发掘保护、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文化公园、北运河旅游通航、南运河通水、运河沿线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等一批重大项目,再现千年运河生机活力。 |
资料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报告:《2021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评估》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