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坚持“保”字当头,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推动老城彰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一、保护老城整体格局
深刻认识老城整体格局的特殊价值,推动长安街沿线整体提升,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综合整治,打造二环文化景观环线,营造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形态,彰显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
1、推动长安街沿线整体提升
实施长安街纵深品质提升计划,对东单、建国门节点周边公共空间进行优化设计,逐步形成与长安街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城市形象与品质。配合摸清天安门广场周边用地情况,优化调整功能布局。加强区域交通组织,优化路网系统。进一步增加道路绿化面积,串接内环路、二环路人文景观、现代设施与文化空间,展示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现代文明魅力。
2、实施中轴线申遗保护综合整治
扎实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营造良好文化遗产环境,全面烘托中轴线作为城市骨架的统领作用。实施钟鼓楼紧邻地区、万宁桥周边等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影响中轴线风貌的重点建筑整治。挖掘中轴线文化内涵,开展钟鼓楼、正阳桥疏渠记方碑和永定门公园御道遗址等保护修缮及展示利用,讲好“中轴故事”。
3、加强老城空间格局保护
全面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让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结合城址遗存保护、绿化空间建设等,强化老城历代城址格局。以13处景观节点空间优化为重点,实施二环文化景观环线营造计划,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展示、游憩健身功能的文化景观环。通过对平安大街、朝阜路、前三门大街、两广路、东单北大街等城市干道东城段的林荫化改造,强化老城棋盘式道路网格局。启动玉河中下段水系恢复论证工作。加强大运河玉河古道文化展示,建设大运河文化数字体验中心。
二、丰富和拓展保护对象
加强历史文化挖掘,不断扩展保护视野、扩大保护对象、丰富保护类型,把老城保护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应保尽保。
1、健全历史文化保护名录
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常态化保护机制,加大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遗产、革命史迹、二十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实施历史建筑分类分级保护。建立健全传统胡同、历史街巷、历史名园保护名录和古树名木及大树保护信息库。配合建立传统地名保护数据库,鼓励在更新改造中保护或优先使用传统地名。
2、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最大限度的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成片区域。开展特色地区的分类改造与更新。结合历史风貌恢复,实现故宫周边、钟鼓楼周边、崇雍大街沿线等区域整治提升,推动重点街区亮相。以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为基础,通过立面提升、恢复性修建,强化古都神韵、历史风貌、文化底蕴和革命传统展现,实现中轴线、平安大街、国子监街、五四大街等重点区域环境品质提升。
3、加强传统胡同和历史名园保护
守住老城传统街巷肌理与空间尺度,重点保护风貌与尺度尚存的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不得拓宽道路。保护老城传统院落格局和建筑风貌,逐步恢复传统胡同四合院格局。延续胡同生活形态,建设南锣鼓巷、前门草厂等老胡同现代生活宜居社区。打造一批街巷文化景观、胡同漫步系统、胡同微空间、街区会客厅,塑造浓厚“京味”的文化体验区。分类实施历史名园保护、腾退和开放,完成地坛斋宫院修缮,推进地坛皇祇室修缮工程,还原景观风貌,使历史名园贴近市民生活。
三、加强城市风貌管控
高水平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城市风貌更好地体现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1、建立风貌管控体系
以城市设计为主要抓手,建立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风貌管控体系。强化核心区风貌总基调及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实施分区管控,严格控制建筑高度,落实好建筑形式、建筑体量、第五立面、城市色彩、广告牌匾、夜景照明等管控要求。加强城市体检评估,落实规划实施监督问责制度,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健全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的标准规范,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2、保护提升城市特色景观
突出两轴在城市风貌中的统领地位,以独特的空间特征传承历史文脉。高标准推进二环路沿线、玉河、三里河等特色区域、重点地区景观提升工程,打造精品景观,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历史文化街区以保护和还原古风古韵为核心,凸显历史人文特色。其他街区注重历史文化和现代元素的结合,凸显城市品质和人文魅力。
3、深入开展环境秩序综合整治
深入推进环境整治提升,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和街区保护更新,完成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任务,着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推进拆违工作向院落延伸,合理利用腾退空间。挖掘老砖老瓦等老物件的重新利用价值,尊重、保护街巷历史原真性,形成风貌特色突出、功能类型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街巷。加强对故宫、天坛等周边旅游秩序整治,提升古都风貌保护区环境品质。
四、有序开展街区保护更新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诸环节,分层次、分类型、按照不同方式推动街区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保护更新,实现街区功能完善、品质提升、文化彰显、治理有序和发展动能重塑。
1、健全街区保护更新实施机制
加强街区保护更新领导协调,建立区级老城保护规划设计平台和专家评审机制,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设计一体化统筹推进。推行以街区为单元的更新实施模式,编制一级街区更新单元保护更新综合实施方案,确定更新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形成整体连片规模效应。建立区级街区更新动态项目库,突出街道主体地位,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推动供需对接,组织做好项目实施。完善责任规划师长期跟踪参与街区规划实施、街区治理、效果评估的工作机制。
2、搭建规划与治理协同平台
建立街区保护更新专家库,形成街道内相对稳定的专家顾问团队、责任规划师团队等,推动街道城市建设、社会建设、文化服务等多方融合,提升街区治理水平。探索建立深度整合、动态更新、有效支撑街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鼓励街道、社区运用“互联网+”创新基层治理,提高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街区。
3、加强街区保护更新政策研究
加强政策集成创新,研究建立适应减量更新的街区保护更新政策体系。聚焦用地调整、规划审批、项目实施、老城保护、房屋管理、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等相关领域,探索政策创新和机制突破,破解老城保护更新难题。借鉴“劲松模式”“首开经验”,探索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政策路径。(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遗产保护市场分析报告-行业竞争现状与投资战略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