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系统性创新,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资本链“五链融合”,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加快推进九江迈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一、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人才的培育引进,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各类人才汇集洼地,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完善人才引育机制
探索建立高端创新人才与产业技能人才并重的“二元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创新型企业家和一线创新人才。大力实施“千亿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积极对接国家级人才项目和省“百千万”“双千计划”“海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双百双千人才”“名院名所团队”和“浔商回家、浔才回家”计划,着力引进一批急需紧缺型高层次人才。持续拓宽招才引智渠道,依托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携成果来浔创业。实施更加开放、更加有效、更具吸引力的引才育才政策,着力引进一批高水平“周末工程师”“候鸟型人才”。按照“1+1+N”模式进行规划布局,构建人才、技术、项目一体化引进模式,加快建立市高层次人才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共青城市、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等高层次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支持各县(市、区)建设相应层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将九江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中心和发展高地。
重点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
重点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 |
(一)科技领军人才建设工程
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省“双千计划”“海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实施“双百双千”人才工程、“浔商回家、浔才回家”计划。至2025年,力争在引进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上实现突破。
(二)高层次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更加开放、更加有效、更具吸引力的引才育才政策,着力引进一批急需紧缺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其团队,至2025年,引进和培养市级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50个、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50人,力争获批省级优势创新团队10个、省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人以上。
(三)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优化九江学院、九江职大、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城科教城等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为产业发展打造青年人才后备梯队,在船舶制造、惯性测试技术、流体污染控制技术等重点优势领域培养一批基础产业技术人才。 |
资料来源:九江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在创新创业、住房、医疗、户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各类配套制度,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坚持大学生落户“零门槛”,吸引集聚青年科技人才。健全科创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实施向高端创新人才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与创新业绩挂钩的内部激励机制、职称评聘制度。积极搭建新型校企合作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实现人才互通共享。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需求,统筹抓好研发投入和科研攻关,提升优势领域核心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竞争优势。
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
持续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加速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科技金融和社会资本共同助力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强化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突出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研发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培训指导和考核奖励,落实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投入补贴等优惠政策。至2025年,全市参与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50%以上,建立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40%.
推进重点领域创新突破
聚焦“工业四基”领域“卡脖子”问题,围绕十大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推广应用“揭榜挂帅”、择优委托等方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力争在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新技术、有机硅新材料、高性能玻纤新材料、集成电路、高端精密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围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重点推进流域水循环系统修复、水污染治理与再生水循环利用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专项实施。加大对安全生产领域关键工艺、装备和技术的创新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在危险工艺工序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生产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
三、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坚持产研融合,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加强创新主体培育,聚力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积极融入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一南一北”“一东一西”“一县一园”科创园区建设,形成国家级园区创新引领、省级园区支撑有力、特色园区活力迸发的科创园区发展体系。加快推进共青城高新区“一区多园”创建工作,打造成赣江新区重要增长极和大南昌都市圈创新驱动发展重要引擎。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的扶持力度,打造成江西绿色发展样板区和九江新兴产业先导区。突出抓好修水国家农业科技园,打造成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江西样板。积极推进彭泽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成现代技术、装备加速应用的集成区。重点推进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支持湖口、德安省级高新区打造创新型经济发展新高地。至2025年,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5个以上。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
围绕十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集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依托龙头企业、知名高校、产业园区,加快组建一批创新平台和载体。积极推动中科院庐山植物园、瑞昌核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共建研究院建设,加快成立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装备技术研究院,支持九江学院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积极推动九江精密测试“惯性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九七科技“流体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船九江“低真空磁悬浮高速飞车智能安全技术创新中心(江西)”等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着力提升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科创中心地位,重点推进九江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中国电信中部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江西省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激光智能制造基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120米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京东九江数字创新园、九江产业互联网总部园区、厦门大学九江产业研究院、武汉大学九江产业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建设。至2025年,分别新建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和载体10个、30个。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
强化企业在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集聚。加大政府研发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瞄准行业技术前沿、关键技术领域,组织联合研发攻关。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培育和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推进“企申高”“高升规”“规转高”。构建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健全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和发掘科技实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劲、行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着力构建成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加大资本支持创新力度,持续壮大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
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积极培育发展区域性、行业性技术转移机构和组织,加强科技成果登记、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创建全国生态技术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省级知识产权(专利)孵化中心。鼓励市县两级建立“政产学研用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开展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对接活动。推动企业强强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高校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疏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加快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深化校企、院企合作,鼓励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合作平台,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工作,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研发成果转化。
加大资本支持创新力度
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科技创新投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杠杆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扩大“科贷通”金融服务规模,撬动银行资本投入,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创新领域进行业务创新,探索开展科技银行、科技保险、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服务。采用“事前发放、事后兑现”方式,扩大“科技创新券”试点范围,鼓励企业、高校院所购买或提供技术成果和服务。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支持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鼓励创新型企业对接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 |
(一)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
坚持把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工作“头号”工程,继续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通过抓企业主体、抓培训辅导、抓政策宣传、抓考核奖励等举措,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壮大创新主体,增强创新活力。
(二)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工程
重点聚焦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食品、钢铁有色、装备制造、航运物流、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环节中的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难题,由企业牵头申报,集国内知名院校所开展联合攻关,组织实施一批市级重大研发攻关项目,力争取得一批具有牵动性、集成性和标志性的科技成果与产业成果。
(三)实施创新平台(载体)提升工程
着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支持九江学院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重点推进6354所、九七科技、中科院庐山植物园、修水射电望远镜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创建工作,力争实现在该领域“零”的突破,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四)推进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科创城建设
建立完善科创城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编制完善科创城总体建设方案,制订完善推进科创城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启动或推进科创城基础建设和标志性工程建设,围绕科创城核心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培育创新平台载体和创新服务平台,引进培养创新创业优秀团队和人才。
(五)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
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至2025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分别达1300家和1200家,总量双进全省前三;培育独角兽(含潜在独角兽、种子独角兽)企业5家,新增瞪羚(含潜在瞪羚)企业50家。
(六)实施市“03专项”试点示范工程
加快形成以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九江经开区、共青城高新区为主平台,以各县(市、区)科创园为主阵地的全市“03专项”发展新格局,推进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与产业升级、民生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 |
资料来源:九江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科研服务市场分析报告-行业竞争现状与前景评估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