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一、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发展水产、畜牧、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花卉竹木等七大特色产业,力争七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400亿元。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加快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依托福清市畜禽资源污染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探索建设种养循环现代农业示范点。依托设施蔬菜面积全省第一的优势,继续做大做强设施农业。依托闽清梅溪、福清一都、罗源起步、永泰嵩口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加快发展橄榄、枇杷、食用菌、李果等特色农业产业。扶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提高“三品一标”占比率。提升福州茉莉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加快培育福州橄榄、福州金鱼、连江鲍鱼、永泰李梅、福清一都枇杷、罗源秀珍菇、长乐青山龙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
二、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
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推进信息化粮库建设,推进科学储粮、绿色储粮,创新粮食储备管理机制。培育闽侯杜坞粮食产业集群和长乐松下粮食集散基地。创新粮食产销合作,鼓励和扶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推动企业在东北等省外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引进产区龙头粮食企业,加快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建设链条优化、衔接顺畅、保障有力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规划建设以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等为主体的农牧高科技生态园区,保障省会中心城市的种猪和商品猪的安全生产和供应。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快水产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远洋渔业持续发展,打造水产加工业发展聚集区,挖掘拓展渔业新功能新业态。
推进福清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永泰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福建恒兴南方水产品加工交易中心、闽清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园、罗源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宏东远洋渔业产业园、深海时代产业园、福州(闽侯)金鱼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支持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引导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畜禽等不断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实施跨县、跨镇区域产业布局。
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发展“农场云”“体验式农业”“节会农业”“掌上牧云”等新模式,使生产、经营、交易、支付等全流程有机连接,实现精准生产、透明生产,做到全程网上监管。推进福州市数字农业农村平台建设,持续推动全国数字农业试点项目、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省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市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等项目建设。推广应用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智能操控系统等配套设施设备。实施农业气象数据“一张网”建设,推进农业气象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大土地、融资等关键环节政策配套和支持,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努力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强市。
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立足乡村发展区域差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镇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乡村建筑风貌有序管控、可持续产业逐步培育等为重点,打造20条左右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精品线路。健全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组建乡村振兴集团,整合乡村发展投入资金和力量,撬动更多资源服务乡村振兴。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支持福清、闽侯、永泰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市(县)建设,推动政策、资金向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倾斜。进一步推动乡村交通网络提档升级,改善提升农村公路运行条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形成城县乡村快速转换和无缝衔接的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快农村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地区百兆宽带普及和千兆城市建设,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提升城乡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实现普惠共享。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和制度并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城乡之间流动与共享。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和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城乡统一,坚持保基本、多层次、均衡化发展方针,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形成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档升级,延续龙头企业带动、订单生产、资产租赁等帮扶模式,跟进完善产销对接、科技创新、保险保障等服务机制,确保群众持续增收。做好组织力量衔接转换,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基层主力军作用,用好干部驻村、结对帮扶等有效办法,激发乡村振兴组织动员能力。统筹考虑特惠性帮扶与普惠性政策的对接平衡,适时将医疗、教育、住房等特惠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公共服务领域普惠性政策。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东西部协作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山海协作等工作机制。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在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和农村经营性集体资产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已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护和发展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鼓励村(社)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行开发运营、联营、入股等方式建设运营集体资产。推动有经营性资产的村建立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二、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改革。探索具体用地项目公共利益认定机制,适时调整征地补偿标准,完善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的多元保障机制。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开发设计盘活宅基地、农民房屋使用权的金融功能,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有偿使用机制。
三、健全强农惠农财政金融体系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赋予县级必要的统筹涉农资金自主权,激励县级积极主动作为。实施金融服务机构覆盖面提升工程,鼓励金融机构巩固和增设县域、农村分支机构,发展乡村普惠金融。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优化网点渠道,鼓励证券、保险、担保、基金、期货、租赁、信托等金融资源聚焦服务乡村振兴。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建立健全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推动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涉农普惠保险发展。(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乡村振兴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现状与发展动向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