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闽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力争实现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从国际国内重要的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跨越发展。
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一、大力传承弘扬闽都文化
构建闽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共生、协调发展。加强福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深化朱熹、林则徐、严复、谢冰心等名人文化研究。继续实施名城历史记忆工程,加强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省级文保单位、重点涉台文物的保护修复。高水平办好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实施中国福州古厝与“海丝”文化保护提升工程,完成福州文庙等不可移动文物的抢修、修缮、利用,打造福州古厝保护样本。推动福州城市中轴线、“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福建船政、永泰庄寨、闽清义窑等申遗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名录,健全非遗项目传承机制,注重“福州三宝”、闽菜、闽剧等传统工艺和地方曲艺传习,保护福州方言。力争“十四五”末,完成不可移动文物抢修、修缮、利用500处,力争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申遗上实现新突破。
二、推动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发展
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建立重点文艺题材项目库,用好福州市文化事业专项资金,扶持创作更多传播当代价值、振奋民族精神、体现闽都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精品力作。大力振兴和繁荣以闽剧、评话、伬唱为代表的福州地方戏曲。推进地方戏曲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系统梳理、抢救保护及运用展示。加大对方言、民间文学、传统节庆和手工技艺等濒危项目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利用。争取每年至少1个剧(节)目入围国家级资助项目,全力冲刺“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闽派”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力争在央视、卫视等播出平台上线分钟数有新突破。
三、提升对外文化传播能力
借助数字技术等新技术手段,通过沉浸式传播提升福州古厝、闽剧、船政文化、历史文化街区等传统文化和文物的沉浸式体验。综合运用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推出独具特色的榕城文化产品。借助“5·18”海交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文博会等平台,利用媒体、博览会、展销会、研讨会、网络等宣传推介福州历史文化,积极打造“网红城市”。
中国福州古厝与“海丝”文化保护提升工程
中国福州古厝与“海丝”文化保护提升工程 |
以古厝保护开发为基点,依托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南公园、烟台山、梁厝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塔亭、新店古城等古厝提升工程,保护修缮历史文化街区与古厝、建设场馆及展示文化内涵、开发提升旅游、拓展商贸及消费。 |
资料来源:福州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分布图
资料来源:福州市人民政府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加快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完善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布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管理科学的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成市群艺馆新馆、市少儿图书馆新馆、福州闽剧院新剧场和福州市曲艺团新剧场,新建市美术馆、市博物馆。人均文化事业费、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等指标在全省居领先水平。加快建设“数字档案馆(室)”“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非遗展示馆”等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深化市县共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福州模式”,加快推进福州电视中心二期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市互联网管理应急指挥中心。至2025年,力争基层(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农村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坚持文化惠民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增强文化事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通过政府购买、社会资助、项目运营等形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群众参与机制。坚持面向基层,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推进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育传承乡土文化人才。健全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正常增长机制,积极培育文化类非营利组织,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挖掘文化旅游资源
实施城市风貌特色彰显工程。沿城市中轴线和闽江,打造“山上看福州、水中游福州、城中品福州”格局。串联三坊七巷文化街区—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乌山历史风貌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城市文化中轴线。对标南非桌山,展示五虎山“案山”雄姿。对标莱茵河和多瑙河,沿闽江、乌龙江打造一流城市天际线和地标建筑,对农村和城镇进行“屋顶革命”和风貌整治,将闽江福州段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水空间。利用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绕城独特优势,建设环城休闲度假带。
推进朱紫坊、鳌峰坊、烟台山、南公园、梁厝等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和船政、鼓岭、冶山、洪塘等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支持烟台山争创国家级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推进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永泰青石寨等古寨堡修复,打造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美丽镇(村)。进一步加大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工作力度,构建科学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古厝保护利用体系。挖掘陈靖姑文化资源,规划建设陈靖姑信俗朝拜场所,定期举办陈靖姑文化节。
二、塑造文化旅游品牌
强化“有福之州、幸福之城”形象定位,突出闽都文化、清新生态、温泉养生、滨海度假等城市亮点和文旅资源。提升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等文化品牌,做大做强闽都文化龙头。加大闽江、乌龙江沿线景观打造力度,规划建设游艇、游轮码头,串连沿线景区景点,全面开发水上旅游经济,丰富滨江滨海旅游业态,打响“水上福州”旅游品牌。推进滨海旅游产业带建设,加快罗源牛澳湾、连江黄岐环马祖澳、长乐滨海新城等滨海旅游资源高品质开发。深入挖掘福州“海丝”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5A级鼓山旅游景区和中国船政文化景区、闽侯八闽古城等项目,充分发挥“海丝”枢纽旅游集聚区效应,持续打造“海丝”文旅产品,做大做强“滨海度假”品牌。推进“温泉养生”差异化、品质化发展,融合榕城特色文化元素,提升项目规模效益,做优做强“温泉养生”品牌。做精清新生态旅游,引进地标式文旅项目,实施都市生态旅游内容精品战略,加强建设永泰全域生态旅游,提升鼓岭旅游度假区品质,打响“清新生态”品牌。对标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平潭公铁两用大桥和福平铁路通车为契机,发挥长乐国际机场空中门户作用,加快推动福州与平潭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健全文化旅游市场体系
鼓励引导更多、更好的社会资本投资文旅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健全文旅产业投融资体系。培育多方面多层次的文旅产品和要素市场,扩大和引导文旅消费。重点围绕文旅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与金融对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互联网+文化产业”等领域,扶持优势文旅产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旅企业。积极引进抖音直播生态产业园、腾讯电竞大赛等龙头项目,推动电竞、游戏、文化IP等新型文化业态做大做强。
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推动历史文化资产与新科技、创意产业、旅游产品等跨界融合发展。将历史文化街区与宜居、宜商、宜业空间结合起来,引导相关产业集聚。推动传统手工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福州市传统手工艺创作中心,建设福州手工艺产品宣传展览的交易平台。积极开发文化馆、博物馆夜游等多元化都市夜游项目,打造一批常态化、特色化的夜间特色体验活动。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响文旅节庆品牌,发展层次丰富、业态融合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确保每年1个以上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至2025年力争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1个以上5A级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超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000亿元。(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文旅市场分析报告-产业竞争现状与投资前景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