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整合各类规划空间信息,建立跨部门共建共享的规划空间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综合性的空间分区管制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健全“指标、空间、清单”的用途管制,合理控制空间开发强度。坚持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原则,合理规划闽江流域产业布局。强化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三区”管理,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线”。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精细化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控制图
资料来源:福州市人民政府
二、巩固提升环境质量
实施“美丽气质”“美丽河湖”“秀美大地”“美丽海湾”“美丽乡村”等美丽建设工程。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健全大气区域联防联控和跨部门协商机制,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力争PM2.5指标小于或等于每立方米23微克,空气质量常年稳定在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加强江河湖泊治理。共抓闽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调推进大治理;推动《敖江流域水源保护管理办法》修订,开展敖江美丽河湖建设试点,深入推进龙江流域水系综合治理,确保主要河流优良水质比例不低于90%。加强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落实污染地块准入管理,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确保土地安全利用,到2025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3%。强化固体废物管理,进一步提升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水平,严格医疗废物管理,确保全市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建立农药包装物和农膜回收处理体系。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任务,推动乡村“绿韵、绿态、绿魂”梯次提升,全市80%行政村达到“绿盈乡村”创建标准。
落实“河长日”行动,衔接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实施“湾(滩)长制”,探索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新模式,改善湾内生态环境质量,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统筹陆域开发与海域利用、海岸带和海岛开发建设以及近海与远海开发利用,优化海洋开发和保护格局。推进海漂垃圾综合治理,沿海县(市)区全面建立“海上环卫”队伍,推动陆海环卫无缝衔接,实现岸滩、河流入海口和近岸海域垃圾治理常态化、网格化和动态化,基本构建起完整的海漂垃圾收集、打捞、运输、处理全链条体系。将闽江口等作为美丽海湾试点示范建设的核心区,打造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海湾景观带,形成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海湾新格局。守住核能利用安全底线,持续完善核安全协调机制,完成核应急指挥平台数字化升级,建立核应急物资储备库。提升“生态云”智慧监管能力,助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构建高质量生态系统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围绕“一带两溪两片多流域”空间布局,实施沿海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地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和闽江河口红树林保护修复,推动滨海新城沿海防护林、罗源湾北岸环境修复整治工程及红树林海洋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提升都市圈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和功能。大力推广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经验,推进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恢复土著鱼类,提升生物多样性,维持洪水调蓄、水质净化和景观美学功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本解决因小水电站造成下游河段减水断流问题。实施长乐区闽江河口湿地流域性协同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工程等创新精品示范工程,着力打造若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样板。加强闽江流域岛洲(江心岛、无人岛)保护,提升“两江四岸”沿线景观,严厉打击盗采砂违法行为,闽江从淮安至闽江河口段全线禁止采砂,构建闽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采伐,推进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快低产低效林近自然改造,改善林分结构,持续优化森林生态系统。
严格执行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升重点生态公益林质量。继续创新深化商品林赎买改革,实现林木资产变现。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推广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成果,开展生态系统价值业务化核算。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的有效保护,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深入开展“绿进万家、绿满榕城”行动和“村植千树”活动,持续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力争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5%,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继续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森林蓄积量4800万立方米以上,年增长率3%;林地保有量稳定在1117万亩;自然保护地稳定在140万亩;天然林面积稳定在360万亩。
生态环境美丽工程
生态环境美丽工程 |
“美丽气质”工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力争PM2.5指标小于或等于每立方米23微克,空气质量常年稳定在全国重点城市前列。“美丽河湖”工程:推进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开展敖江下游美丽河流建设试点,确保主要河流优良水质比例不低于90%。“秀美大地”工程:建成土壤污染风险全过程防控体系,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3%。“美丽海湾”工程:建立湾(滩)长制,协同治理改善河流—海湾生态环境,打造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海湾景观带。“美丽乡村”工程: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任务。 |
资料来源:福州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一、推进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碳排放达峰及碳中和绿色发展目标,制定福州市碳排放达峰行动工作方案,突出源头降碳治理,加快传统工业低碳化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加大对钢铁、火电、化工等高排放、高耗能行业降碳改造,加大对高能耗、高排放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建设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能源体系、交通网络和建筑体系。大力开展绿色低碳社区、园区等试点建设,实施大型活动会议碳中和。完善低碳市场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广低碳技术和产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建设,加快大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发展,推进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排放达峰及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进绿色生产体系建设
组织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建立绿色产业认定机制,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冶金、化工、建陶等工业园区智能化、清洁化改造,争取一批产业园区列入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进一步加强散乱污企业(场所)综合整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严格控制新增碳排放项目,按期淘汰落后、高碳排放项目,新增高碳排项目要考虑2060年之前能退出实现碳中和目标。构建以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等为重点的金属冶炼及机械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为重点的建材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报废信息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的信息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旧汽车回收利用为重点的汽车制造行业循环产业链。全面推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引导工业企业开展质量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龙头企业申报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示范单位。持续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健全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体系,力保垃圾分类工作稳居全国前十。
三、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资源高效利用
强化能源消费强度控制。提升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能效水平,推动能源利用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发展核电、风电,降低燃煤发电比重,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提高城市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稳步推进“煤改气”工程,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建设用地强度控制,统筹推进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制,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水效“领跑者”等机制,加快推进节水型城市和各类节水载体建设。完善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施畜禽养殖“以地定养”、水产养殖“以水定产”。强化高耗水工业企业计划用水和重点行业定额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机制。
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实施福州绿色生态“十百千”工程。全面实施《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财政补贴政策,探索绿色消费积分制度。建立完善建筑、交通、能源、物流等领域绿色消费激励政策。扩大政府采购绿色产品和服务范围,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开展绿色采购,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强绿色消费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福州绿色生态“十百千”工程
福州绿色生态“十百千”工程 |
十:建设10平方公里郊野公园。百:沿高铁和高速公路沿线建设百里绿廊。千:串联城乡的千里福道。 |
资料来源:福州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提高生态文明制度治理效能
一、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制定实施《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工作方案》,完善生态保护财力支持机制,逐步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对闽江、敖江等跨地区流域生态补偿力度。落实水电生态电价政策,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受益地区生态补偿出资标准。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探索研究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天然林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湿地、海洋、水土保持、耕地及土壤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横向生态补偿力度,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多种方式,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积极发展花卉苗木、特色林果、林下经济、生态种养产业,以及温泉度假旅游、滨海湿地观光等产业,打造生态产业链。进一步盘活森林、湿地、水面、海域等自然资源,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灵活利用现有生产服务设施用地开展相关经营活动。推广连江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经验,逐步健全自然资产管理体制和资源监管体制。加强重点公益林储备库建设和布局优化,发展林业碳汇,发挥森林多重效益。
三、健全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制度
完善生态环境司法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无缝衔接机制。健全审判组织运行体系,统一涉生态环境案件受案范围、审理程序等,完善“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生态检察模式。支持检察机关加强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全面实行环境资源专门化审判,建立大气、水、土壤、森林、海洋、矿产等领域的各类环境资源刑事、民商事、行政诉讼及相关非诉讼执行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机制。全面推进生态恢复性司法的应用,推广延伸生态恢复性司法机制适用领域。(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现代环境治理行业分析报告-市场供需现状与发展动向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