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沈阳市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巩固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

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的赋能引领作用,加快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在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上为全省作出示范。

一、推进数字产业化

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完善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建设大数据交易中心,促进大数据创业创新、行业应用和产业发展,释放数据资源价值。加快推进东北区域能源大数据中心、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布局大中型数据中心,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场景支撑能力。建设输配电、能源、生产要素等领域大数据平台,培育一批“数据工厂”,促进数据应用。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展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可视化、安全等服务,发展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和智能数据分析等公共云计算服务。到2025年,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集聚地。

巩固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工业、交通、金融等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龙头企业,推进沈阳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布局发展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推进辽宁信息技术创新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测试床、自动化工业APP等新一代工业软件,形成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数字化需求的工业软件产业链。发挥沈阳国际软件园数字经济产业园汇聚作用,催生瞪羚独角兽企业,支持东软集团、东北大学等企业和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国际开源项目,完善软件产品创新生态。支持机器学习、计算机视听觉、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依托东软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应用平台创建区块链试验区,促进区块链技术应用,建设东北亚区块链总部基地。到2025年,力争培育软件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1户、10亿元以上企业2-4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000亿元,建设全国重要的软件产业自主研发基地。

全面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人才聚集、成果转化、安全监管等方面探索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体制机制。研发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等智能产品和技术,打造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建设大东区和浑南区无人驾驶测试区、于洪区无人机试飞试验区、法库县无人机低空安全监测实验区,支持整车企业研发生产各种自动驾驶与无人运载产品。加快VR/AR技术在教育、科技、工业等领域应用,建设东北地区VR/AR产业高地。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达到90亿元。

培育5G产业生态。构建工业互联网应用生态,培育行业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重点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构建行业应用生态,推动5G与工业、教育、医疗等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中德产业园、浑南区等5G应用示范区。构建智慧城市应用生态,加快远程医疗、4K高清传输等项目应用推广,丰富数字音乐、动漫电竞、影视直播等应用。到2025年,5G商用步伐走在全国前列,中德产业园和浑南区成为5G产业核心引领区和应用示范区,5G相关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积极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大力推广虚拟现实游戏、3D动漫、数字视频、微电影、线上订票等产品和服务,加快动漫、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和平、浑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标准化电竞场馆,引进腾讯、网易等电竞运营商和职业电竞俱乐部,打造电竞产业全生态体系。鼓励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设立“数字创意”“数字创意管理”等专业,培育数字创意产业应用型人才。依托企业、院校、协会等社会资源,促进工业设计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和协同创新。到2025年,数字创意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加快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物联网、区块链、边缘计算等前沿领域,突破跨模态与协同感知、人机物混合智能技术和智能芯片研制等一批关键数字技术。支持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医疗人工智能研究院、辽宁省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等数字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参与的创新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资源,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合作推进关键数字技术转化应用和产业化。依托数字经济产业联盟,加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领域关键数字技术推广应用,促进数字技术应用生态环境建设。

二、推进产业数字化

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实施智能升级专项工程,开展工业互联网“入车间、连设备”行动,支持企业基于5G等技术建立高速率、低延迟、高可靠性的企业内网,实现生产设备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加快辽宁联通、禾丰牧业建设区域性、行业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形成一批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宝马、沈鼓等龙头企业构建行业性平台,更好服务企业数字化升级。提升工业互联网标准、工业基础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工业信息安全等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分院分中心,新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5-8个。

加快建设“智造强市”。提升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利用工业传感器、5G、物联网、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嵌入式软件技术,提升工业产品的联网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加快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实现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无人工厂、黑灯工厂、柔性工厂,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推动企业实现业务、数据、设备上云、上平台。培育丰富应用场景,探索工业互联网在生产流程优化、个性化定制产品溯源等方面的应用场景创新。推动企业构建智能服务平台,推广服务型制造,实现由卖产品向卖服务拓展。到2025年,培育形成20家具备较强实力、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企业上云2万家,数字化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500亿元。

发展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智慧物流,建设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数据跨运输方式、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公用。发展智慧健康,建立远程医疗体系,推动健康医疗教育培训应用,带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发展智慧文旅,推进线上旅游、VR/AR旅游等模式,实施智慧皇城、智慧世博园、智慧博物馆等智慧文旅工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引导各类专业市场建设网上市场,大力发展电商直播,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商平台。到2025年,数字化服务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00亿元。

促进农业数字化。以沈北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浑南电商产业园、法库贵澳大数据农业科技产业园为重点,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环节融合。推进农业“规模化+智能化”的发展模式,加快现代农业智慧基地和智慧平台建设。推进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建设,培育“互联网+订单农业”,实现“个性化”网络定制和集团定制。到2025年,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20%,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30%。

推进建筑业数字化。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超低能耗+健康住宅”绿色建筑体系。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载体,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驱动力,发展建筑产业互联网和建筑机器人,培育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形成建筑业与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建立研发—应用—推广的发展路径,在国家现代建筑产业试点示范基础上,重点打造智能建造科技研发基地、装配式建筑产业生产基地、建筑产业培训中心。到2025年,现代建筑产业产值实现1000亿元。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开展体验消费、社交电商、近场零售等新业态,推广无人超市、自助售货等零售新模式,发展无人经济。鼓励共享出行、共享租住、共享物品等新兴业态,发展共享经济。打造协同制造平台、电商平台、物流平台,发展平台经济。鼓励搭建信息消费体验中心、互动娱乐平台等信息消费体验场景,发展体验经济。积极推进“互联网+社会服务”,促进医疗、社区、家政、教育、健康等领域线上线下结合、跨界融合,推广形成生活新模式。

数字沈阳重大项目

数字沈阳重大项目

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项目

沈阳地区移动通讯网建设、窄带物联网(NB-IoT)及智慧管网改造、通信非5G建设等。

数据中心项目

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东北能源大数据中心、云鼎数据中心、大数据小镇、辽宁云计算存储中心等。

人工智能项目

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VR研究院、智能交互型服务机器人产品产业化及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建设、面向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定位系统研发及应用等。

智慧医疗项目

眼科医疗云平台、健康医疗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医疗健康创新中心等。

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饲料行业工业互联网二级解析应用服务平台、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面向电力装备产业的“互联网+”协同制造5G虚拟企业专网等。

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项目

5G共享工厂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区、数字化车间、宽体车研发及产业化、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离散行业生产线数字孪生系统平台等。

资料来源:沈阳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三、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建设政府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实现区域间和机构间共享数据要素的有效衔接。构建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研究建立促进企业登记、交通、气象等公共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有效流动的制度规范,制定数据开放的标准、目录和计划,稳妥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开放。

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打造工业大数据中心,加强工业设备全连接和工业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工业数据增值增益。推广搭建农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推进各种产业、业态、模式数据要素应用,提升数据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建设行业数据库,开发数据产品。

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保护。完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制定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推动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保护。推进大数据安全工程中心、网络攻防与测评实验室建设,强化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管理体系。探索数据要素定价、交易、结算、交付、安全保障等机制,促进数据资产市场化流通。探索建立数据交易过程中资产的交易流转、权属证明、权益保护等机制,构建市场化数据资源管理服务体系,建立数据资产登记制度和数据资产交易规则。建设综合性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探索发展数据商品交易、算法交易、数据服务交易、商业数据衍生品交易等交易品种,鼓励机构建设行业性数据资源开放平台。

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制度。严守行业安全稳定底线,推动建立健全适应数字生态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多部门协同监管,探索实现数字监管、信用监管、协同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制,着力营造新老业态融合发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行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格局与发展机会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具身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细分市场机器人占比最大

我国具身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细分市场机器人占比最大

产业链来看,我国具身智能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供应,主要包括芯片、控制器、电机、通信模组、能源管理、AI算法、云服务等;中游为具身智能产品制造,主要包括各类机器人、自动驾驶载具;下游为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服务业、医疗健康、教育娱乐、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等。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及算力规模持续增长 地方政府主导建设项目占比最高

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及算力规模持续增长 地方政府主导建设项目占比最高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014亿元,同比增长15.4%。

2025年03月18日
我国数据要素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数据存储、分析及加工为三大主要市场

我国数据要素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数据存储、分析及加工为三大主要市场

从市场规模来看,近三年我国数据要素行业市场规模呈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为1332亿元,较上年增长26.48%;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62亿元。

2025年03月13日
我国神经网络行业应用场景拓展及产业链协同发展潜力巨大 下游市场规模正稳步增长

我国神经网络行业应用场景拓展及产业链协同发展潜力巨大 下游市场规模正稳步增长

从产业链来看,我国神经网络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基础层,包括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与算法,基础硬件包括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传感器,基础软件与算法包括操作系统、算法、数据存储等;中游为技术层,包括AI芯片、类脑芯片、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开发平台、数据标注、数据清洗与预处理;下游为应用层,包括智慧交通、工业制造、医疗领域、金融行业

2025年02月27日
我国云计算行业:现代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最多 2024年已披露融资额创新高达1756.92亿元

我国云计算行业:现代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最多 2024年已披露融资额创新高达1756.92亿元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计算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存储等)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使用。主要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2025年02月25日
我国生成式AI行业:20-29岁用户使用比例最高 北京生成式AI服务已备案数量最多

我国生成式AI行业:20-29岁用户使用比例最高 北京生成式AI服务已备案数量最多

从应用场景来看,超60%的受访者曾经使用生成式AI应用来生成文本或图片、查询资料或搜索信息;超50%的受访者使用生成式AI应用进行语言翻译、处理数据。

2025年02月21日
我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保持增长 受政策支持行业企业数量将继续增长

我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保持增长 受政策支持行业企业数量将继续增长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智能控制器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早起进入智能控制器的专业厂商规模较小,大部分以小家电厂商为主要客户,行业处于起步初期,未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到2001年之后,家电产品由传统的机械运行模式逐步转变为单体智能控制模式,智能控制器下游的产品需求不断提升,带动了智能控制器行业的高速发展

2025年02月15日
【投融资】我国金融信息化行业资本市场逐年降温  A轮和天使轮融资事件占比较多

【投融资】我国金融信息化行业资本市场逐年降温 A轮和天使轮融资事件占比较多

2024年我国金融信息化行业共发生投融资事件34起,其中12月份发生的投资数量为12起;投资金额最高的为5月份,投资金额为6.34亿元。

2025年02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