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辽中南城市群,充分发挥沈阳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优化市域空间布局,进行战略空间留白留璞增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更好发挥城市组团的集聚辐射、产业协同和同城化效应,构建区域一体化空间发展格局,培育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打造东北振兴发展的增长极。到2025年,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一、构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格局
构建区域一体的空间格局。以沈阳为中心,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阜新和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等为支撑,辐射带动营口、盘锦、丹东、通辽等周边城市,构建“三聚、三连、三扩”的内合外联、区域一体空间格局。
推进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以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沈铁一体化、沈辽鞍一体化、沈阜一体化为抓手,完善优化产业分工体系、交通网络体系、区域城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生态治理体系,加快建立协调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创新合作机制,不断提升连接、聚合、扩散能力,形成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竞争新优势。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格局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格局 |
“三聚、三连、三扩”格局
三聚:将发展重点聚合到“一核、一圈、一廊”等优势地区,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成为区域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一核”为沈阳,是沈阳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领沈阳都市圈发展;“一圈”为沈阳都市圈,是以沈阳为中心的同城化、一体化紧密联系地区,是推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一廊”为沈大创新协作走廊,是面向东北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创新发展轴和产业协作发展带。
三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连接国家战略的三条重要经济合作走廊,形成沈阳都市圈全面开放新格局。其中,辽蒙俄经济合作走廊连接蒙古、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六廊”之一中蒙俄经济合作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韩+X”经济合作走廊连接日本、韩国、朝鲜等东北亚重要合作伙伴,推动辽宁共建“东北亚经济走廊”,携手打造东北亚命运共同体;京沈经济合作走廊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对口合作省市,深化东北振兴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同时促进东北三省一区在重点区域合作。
三扩:加深与周边区域合作,区域辐射带动范围向西南部、东南部、西北部三个方向扩展,形成沈阳都市圈与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辽东绿色经济区(一带两区)优势互补、协调互动发展格局。
城市互动发展格局
加快沈抚同城化:加快沈阳、抚顺两市与沈抚新区的规划对接,推进沈阳地铁9号线二期工程建设,开展大唐沈东热电厂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实现道路互联互通、市政设施共建共享,推动产业协作,配套共建“飞地”产业基地,积极推进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
推进沈本一体化:努力推进基础产业、高新产业有效联合。支持本溪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推动医药和健康产业向沈本新城集聚。利用沈阳和本溪的生态优势及旅游资源优势,共同建设沈本绿色休闲度假带,推进旅游产业合作。积极推进沈本两市交通一体化、信息同城化,共同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和山体,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共治。
推进沈铁一体化:加强沈阳北部地区与铁岭市开展合作,聚焦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形成产业发展梯次化布局。开展沈铁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共同开发治理辽河、万泉河。
推进沈辽一体化:以苏家屯作为桥头堡,强化产业融通链接,协同建设铝合金板带箔生产和铝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区,积极推动华晨宝马配套项目落户辽阳。加强沈辽公共服务共享,推进沈辽大道等基础设施互通,打造两市互动的高品质“生活圈”。
推进沈鞍一体化:重点加强两市产业协作,聚焦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提升,共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航空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鞍山港与沈阳国际陆港错位发展,实现“大通关”等方面合作共赢,加快建设中德产业园鞍山分园,共同提高两市开放水平。
推进沈阜一体化:深化与阜新对接协作,促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要素双向流动,推动阜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能源供应、文旅康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融入沈阳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建设产业配套基地。共同开展风沙治理,巩固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
资料来源:沈阳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加强跨界地区治理。充分利用跨界地区文化相近、资源条件相似以及经济贸易、人员交流密切等优势,全力破解跨界地区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难题。在沈抚等经济、商贸、公共服务联系紧密的跨界城镇化地区,重点协调产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布局。在沈阳与辽阳、抚顺等涉及生态环境整治、风景绿道建设和旅游开发建设的跨界风景资源利用地区,重点利用细化河流两岸空间,划定生态保护岸线、风景游憩岸线,明确区域风景绿道的分段协调起止范围。在沈阳与铁岭、抚顺等交通设施跨界区域,以强化交通互联互通网络为核心,加强同城化的交通衔接,打通市际断头路,建设城市间快速干道,预留城际轨道通道和接口。
二、引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沈大创新协作走廊,积极融入辽蒙俄、“中日韩+X”、京沈三条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市际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强产业分工政策引导,创新产业园区协作模式,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提升产业链水平。共同加快补齐产业链断点,重点实施装备制造新产品产业化项目,通过沈阳工业生产要素、工业设计、精益管理培训等平台,促进都市圈各市新产品尽快投产达效,形成大企业、大项目引领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提升。
推进要素市场统一开放。深化人力资源协作,促进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建立完善都市圈人才市场,推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联动机制。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增强辽宁股权交易中心为都市圈城市中小企业服务能力,协同引进和设立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租赁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发挥沈阳科技条件平台、东北科技大市场作用,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体系,共同推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装备、机器人等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创新。共同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共建共享的国际物流通道。积极参与创建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融入中国—中东欧“17+1”、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中日韩+X”合作机制,吸引客商到沈阳都市圈投资兴业。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对接,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覆盖范围,推进实现救助信息跨市、跨部门、跨机构的互通共享。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建立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强旅游合作,建设春季乡村赏花踏青游精品线路、沈抚本丹沈环线秋季赏枫游精品线路、沈阳都市圈城市群精品线路,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推动区域公共事务协同治理,促进公共事务治理由单个城市转向区域协同,形成全覆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体系和各级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动机制。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共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沈营产业大道(沈阳—辽阳—鞍山—营口)、沈辽产业大道(沈阳—辽阳)、沈吉线扩能改造(沈阳—铁岭)、沈铁2号线公路建设,优化配置交通运输资源,强化枢纽和运输通道建设。共建互济互保的能源体系,统筹区域能源设施建设,推动区域新能源合作,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区域能源体系,提升区域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共建智慧城市群,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智慧民生服务、城市治理能力一体化建设。共建水资源保障网络,加快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东水济辽南线工程建设步伐,增强城市水资源配置能力,积极推进水系综合整治和一体化管理。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依托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推动形成以辽宁东部山地丘陵生态屏障区、辽河等流域生态廊道和重点生态保护区域为主体的约束有效、开发有序生态安全格局。加强跨境河流协同治理,加快辽河流域、大伙房水库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辽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探索建立区域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共同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和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共享。
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优化顶层设计,落实一体化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协调机制。夯实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基金,建立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成本分担机制。探索产业转移税收利益共享机制,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市际创新政策对接,清理和消除城市间科技合作的各种隐形障碍。
三、促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推动与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良性互动。建立沈大合作工作机制,围绕建设辽宁实验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依托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北科技大市场、国家级高新区,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建设沈大产业经济走廊。依托沈大高铁、沈辽鞍营产业大道交通廊,实现陆海统筹,推动装备制造、氢能、化工、人工智能、汽车、航空、金融等产业互补对接。强化陆海联动,建立“海港+空港+铁路港”多港联动物流贸易和经贸交流大通道,提高经济集聚度和区域连接性。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构建沈大沿海内陆港一体化大物流体系,推动两市企业“抱团出海”,共同开拓“一带一路”国际市场。依托自贸区沈阳片区,加强与大连中日产业园对接合作,积极办好中日、中韩博览会等活动,提升对日韩贸易投资水平。推进旅游合作,实现沈大旅游发展一体化。共同推进社会事业体系建设,加强卫生与健康、疫情防控、教育、文化等交流合作。
加强与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辽东绿色经济区的互动发展。加快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辐射带动范围向辽宁西部、东部扩展,形成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辽西、辽东三大区域优势互补、协调互动发展格局。依托京沈高铁,与辽西地区共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实现产业梯度转移;与辽东地区开展生态协同治理,推进旅游一体化发展。推动与周边各市在能源储备、沙化治理、交通建设等方面开展互利合作。
加强与哈长城市群的多层次、宽领域协同配合。依托哈大交通干线,全面对接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扩大沈阳核心城市向北辐射带动能力,构建沈大与哈长的联动协作体系,强化链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市的基础设施通道和产业合作大通道建设,在产业、科技、生态、基础设施、物流等领域形成协同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共同打造支撑东北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增长带,引领整个东北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分析报告-产业竞争格局与发展定位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