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创+”,着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黄山。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
一、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全面优化创新生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围绕文化旅游、绿色食品、数字经济、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重点领域,全力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提升软包装新材料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徽州区先进结构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等建设水平。加强应用研究和集成创新,梳理制定科技需求清单,重点就“卡链”“断链”产品和技术,实施科技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创新要素向骨干企业集聚,用好用活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创新资源,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辐射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群落。
构建多元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创新合作对接,积极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深化与中科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建好用好浙江大学、安徽大学黄山技术转移中心,吸引知名高校、研究院、实验室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组建中国计量大学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促进更多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积极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换示范区。依托市高新区、各开发区,推动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立“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科技成果转化“四融模式”。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积极引进高端孵化器,培育一批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创业社区等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2家。持续开展“百名专家黄山行,百家企业高校行”活动,常态化开展科技要素对接,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全周期服务体系。
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综合运用“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方式,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争取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权改革试点。加快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鼓励创新型人才以知识产权、技术等要素投资入股并参与分配。建立科技创新扶持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探索设立政府性基金支持战新、高新产业发展。健全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完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知识产权质押等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银行,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科技信贷,增强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和徽匠精神,加大创新型企业、创新型成果奖励宣传,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十四五”期间,力争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新增国家级高新区1个,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人员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战新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建立战新高新企业“培育池”,大力引进培育“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小巨人”等科技企业,确保实现“科创板”上市企业零的突破。用好用活天使基金,加大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探索推行“科技创新券”,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100件。
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任务。鼓励企业新建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实现骨干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家。
完善企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意设计、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技术评价、成果交易、创业辅导等市场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科技创新服务。引进相关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企业机构,推广“智慧检测”“共享实验室”“互联网+检测认证服务”等检验检测新模式。推进共享制造平台和中试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共享专业人才、仓储物流、数据分析等服务资源。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未来科技城、中安科创城、远景绿色科创谷等重大科创平台,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科技服务集聚区6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力争达到5家。
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力争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0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达到25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达到10个,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
推进大院大所合作。全面深化与中科院、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计量大学、黄山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谋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转移中心、科研分支机构和创新联盟,积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黄转移转化,打造科技创新重要动力源。
推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主动融入G60科创大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积极建设区域科创产业合作基地,谋划建设杭黄科技反向飞地。推动上海湾谷斐迪产业园高效运营,共建复旦—黄山高新联合实验室。支持屯溪区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共建“双创双融”产业园。 |
资料来源:黄山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三、筑牢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
以企业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市“特支计划”、前沿技术创新团队、特色人才“亮剑行动”等重点人才工程遴选培育,鼓励通过项目合作、聘用、设立异地研发机构等举措,深入实施“海智计划”,柔性引进一批“星期天工程师”“银发专家”等候鸟式人才,引进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新生代”企业家。深入实施‘徽匠振兴’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世赛夺牌计划和技能培训提升民生工程,完善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推行名师带高徒,新建世赛国际交流中心安徽基地,打造“世界水平、国内一流、黄山特色”的世赛集训基地。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工强市。推动与知名高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支持本地高校和职校加强学科建设,形成若干优势特色学科,显著提升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和稳定性。坚持高端引领和基层开发并重,统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文旅特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培养。“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引进高层次人才200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
重点人才引进培育工程
重点人才引进培育工程 |
企业家人才培育。深入开展企业家素质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定期组织重点产业企业家开展培训考察,积极推进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熟悉国内外市场、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围绕文化旅游、绿色食品、数字经济、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重点产业发展,通过“飞地人才”、“科研飞地”和“反科研飞地”等模式吸引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鼓励企事业单位及专业技术人才积极申报各类人才项目,推荐企业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强化与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开展人才引培引育试点示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继续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以加快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和加大高层次人才选拔激励力度,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高技能人才培育。以“徽匠振兴”工程、世赛夺牌计划和技能培训提升民生工程等为工作着力点,切实推进技工强市建设。开展新技工系统培养、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逐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选拔、激励、表彰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
文旅特色人才培育。围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统筹做好徽州雕刻等非遗传承人培养。大力培养乡村文化旅游能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民宿管家、研学旅行辅导师、自驾游领队等文旅产业新业态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实施“新农人”培育发展计划、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乡村之星”和新乡贤人才培育发展计划,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创建一批乡村人才驿站,加快建立乡村专业实用人才队伍。
现代金融人才培育。以实施“黄金平台”金融人才素质能力提升计划为抓手,积极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人才培训提升平台,支持市内金融机构多渠道多层次引进金融人才,鼓励本土院校加强金融学科建设、培养实践型金融人才。
社会工作人才培育。探索“三社联动”介入社区治理新模式。支持社区工作者学历提升,鼓励符合条件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提高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数量和质量。 |
资料来源:黄山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人力资源高地建设计划,落实“人才10条”“技能15条”、高层次人才储备金等人才政策,建立健全柔性引才、企业自主认定人才、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等支持性政策,围绕紧缺型人才、旅外人才制定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支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推进青年优先发展,建立完善促进青年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吸引高素质年轻人流入的工作机制。对特殊人才引进实行“一事一议”。改革人才市场化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人才工作容错纠错机制,完善人才基础数据库和“高精尖缺”人才目录,建设人才云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一批人才驿站和高端人才集中生活服务区,在职业资格认定认可、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提供便利,推动与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服务共建共享、人才政策叠加互认。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实施优秀人才示范引领工程,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深入开展“创业黄山”行动,建设大学生科技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举办青年创客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徽州百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创新创业和竞技活动,积极推选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和“返乡创业之星”,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大力扶持网络创业,推进创业大学等专业化创业平台建设,推选一批创业导师,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施“徽商回归”工程,鼓励引导黄山籍优秀旅外人才带资本、带技术返乡创业。鼓励支持本地民众尤其是青年创新创业,积极投身特色种养、旅游开发、农业精深加工、传统工艺生产、文化创意设计、新经济等领域,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物。(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场分析报告-行业竞争现状与发展前景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