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襄阳市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聚焦汽车及零部件等八大重点产业发展

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基础好、潜力大的八大重点产业,突出创新引领和产业链集聚,引导企业集群式、生态链式发展,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新支撑和新增长极,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打造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和现代工业强市。到202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围绕巩固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排头兵地位,坚定不移推动汽车产业做优、做大、做强,大力推进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持续推动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到2025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

完善汽车全产业链。大力发展以中高端乘用车、商用车、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专用车为主的整车制造,支持整车企业导入新车型,完善整车产品品系,壮大汽车整车规模,形成百万辆级整车生产能力;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动力总成、车桥总成、车身总成、制动系统、电子电器等领域,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塑造品牌,实现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依托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企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人才培训、汽车后市场等,做强创新链、畅通供应链、开拓市场链,提升汽车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

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巩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大力推动现有新能源汽车产品优化升级,激活纯电动车产能,加快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力度和商业化速度,着力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打造氢燃料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示范应用。

加快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发挥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和检验检测优势,加快襄阳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引进培育智能网联汽车龙头企业,加强跨地域、跨产业协同创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的研发、测试、产业化和示范应用。依托“智行隆中”项目和5G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设施改造和专用网络建设,开展多场景、多形态的智能网联示范应用,提升“车、路、网”协同发展水平,建设集开发验证、检验检测、产品示范、智慧体验、人才培训等为一体的智能网联产业生态,打造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农产品加工产业

围绕建设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绿色家纺、品牌服装、休闲食品、功能饮料、高档包装等细分产业,以及粮油、畜禽、果蔬、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襄阳大头菜、山药、麦冬等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产品产业链做全、做长、做粗,培育发展新兴消费品,提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做强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西部地区绿色家纺生产基地。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800家,产销过百亿、50亿企业分别达到1家和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以上。

纺织服装产业。稳定300万锭纺纱规模,补齐印染和后整理短板,发展染整加工新技术,提升产业链配套水平;做强家纺产业链,引进知名品牌服装企业,增强产业链带动能力;重点延伸无纺布产业链,发展壮大用于医疗卫生、交通、包装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重点在生物基纤维素纤维、特色纱线、功能性面料、品牌服装设计上取得突破。深入开展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优化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引导纺织工业走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创新发展之路。

食品加工业。实施主食加工、食用油、酿酒、精制茶、饮料、乳制品和烘焙制品等行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其工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大力发展襄阳锅巴(小麻花)、肉质熟食、山药制品、香菇酱(香菇脆)、葛根制品、果蔬罐头等休闲食品和方便食品,以及“襄阳牛肉面”“襄阳大头菜”等地方特色食品,着力建设专业化、规范化食品产业园,扩大冷鲜肉、速炸食品、蒸饺、汤圆等速冻食品生产。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药食同源、医疗保健、特殊医学用途的功能性食品。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鼓励发展饲料加工业,重点发展畜禽、水产饲料和饲料加工装备。

轻工制造业。重点发展包装印刷业、木材加工业和工艺美术品。引导传统包装印刷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研究开发高性能包装材料和生产工艺,推进生产流程信息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鼓励企业使用绿色环保印刷材料,提升文化用纸、规范生活用纸、整合包装用纸;加快引进包装材料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支持发展各种人造板、建筑构件、包装容器、家具、木制工艺品、文体用品等木材加工业,以及以金银首饰、文玩饰品、根雕木雕、书画编织等为主的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

 装备制造产业

围绕打造中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智能装备、农机装备、应急救援装备等产业,到2025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

航空航天。重点发展飞机维修及改装拆解、飞机客舱座舱系统研发制造、通用飞机整机制造、航空机电设备、航空应急救援系统研发制造、无人飞行器研发及制造、柔性航空运动产品设计研发制造、航空个人装备及智能运动产品研发、航空产品认证检测、金属增材再制造、航天化学、航空食品、航空机载和地面及配套电子产品研发等产业,强化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等央企对接合作,大力引进行业重点企业,加快军工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不断完善航空航天产业体系。

轨道交通装备。聚焦地铁、有轨电车、高铁、轨道物流装备、多式联运(智能化)装备、轨道交通检测维护装备、现代大型养路成套设备等,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装备轻量化、模块化、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机器人。突破发展机器人控制系统、机器人传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减速机等关键部件,支持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工业机器人,重点发展焊接、涂装、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加快培育机器人产业体系。

智能装备。重点发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的数控专用机床等,加快发展高速数控车床、精密数控车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机床、高效精密数控冲压机床、数控液压机、自动化冲压生产线、柔性加工自动生产线、大型曲轴车铣复合加工机床、数控卧式深孔钻镗床、高效节能环保自动化铸造机械等各类高性能数控机床,配套发展新型工业传感器、智能化工业控制系统等核心关键零部件。推进3D打印设备向材料、服务等上下游延伸,培育3D打印产业链。

农机装备。重点发展智能农机,完善产业链条,开发农业机械新品种,提高产业集聚度,打造区域农机品牌,稳步提升产业规模。

应急救援装备。重点发展航空应急救援装备、被动救生器材、特种救援车辆、消防救援装备,支持重点企业系统级研发,大力开发生产应急救援系列化产品以及轻量化防护产品,打造新型应急救援装备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深度参与全省“光芯屏端网”产业链分工,按照“整机+配套、硬件+软件、系统+服务”的模式,重点发展以大功率半导体功率器件为主的集成电路产业,以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为主的智能终端产业,以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通信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产业等三大板块,打造以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成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新城,到2025年,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集成电路。重点发展功率电子、车用元器件及配套产业等封装测试与材料业;加快建设功率半导体实验室,建立产业基地,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扩充和完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链,打造国家级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

消费电子。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整机、核心零组件、方案研发设计等产业上下游企业,着力发展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智能家电和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等整机产品、配套零配件及相关服务业,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

汽车电子。着力打造与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相适应的汽车电子产业体系,大力招引国内外先进应用电子厂商,加快引进发展轮胎气压监测系统、汽车音响、车载电脑、导航系统、交通信息采集设备、防盗系统、智能驾驶等车载电子产品以及制动防抱死系统、牵引力控制、电子稳定控制高端产品、车身总线控制、汽车线束、智能仪表盘、车身控制用传感器、自适应前照灯控制系统等汽车安全控制与车身电子产品。

信息网络技术。培育引进通用计算引擎、交互感知、智能数据分析应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等一批关键领域重点企业,加快形成产品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构建襄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生态,支持本地云平台服务商、基础通信运营商助力企业上云,培育一批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按照“提升整机、补强研发、引进配套、拓展领域”的思路,提升5G终端产品、印制电路板、5G新型材料、传感器等产品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提高5G赋能产业发展水平。依托骨干企业和专业化产业园区,加快引进和培育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导航终端、可穿戴装备等智能终端产业。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产业和先进电力装备,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金属新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复合材料,着力培育企业主体和应用市场,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到2025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太阳能光伏发电装备。以太阳能电池组件、支架、逆变器、控制器、直变流配电柜、直流汇流箱、储能电池等产品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着力培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设备制造商,建设全国知名的光伏发电系统设备制造产业基地。

储能产业。充分发挥襄阳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和装备领域的优势以及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的产业基础优势,以创新驱动、示范应用为抓手,着力提升储能关键设备和材料的研制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储能技术与装备的技术升级和推广应用,打造储能示范及应用基地。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储能装备在新能源汽车、5G基站建设、风电、光伏发电等领域的应用,建设储能装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建立产品研发、生产、应用、回收全周期产业链,打造千亿级储能产业。

先进电力装备。加快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装备、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装备、柔性直流系统关键技术和控制保护设备研发应用,推动灵活交流输电、分布式能源并网、智能变电站集成、直流配电网等智能电网核心装备创新发展,提升智能电网行业系统解决能力。

汽车轻量化材料。以车身轻量化合金钢材料及加工成型技术、车身轻量化无机纤维与工程塑料复合材料及成型技术,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以及轻型合金与陶瓷复合材料等汽车关键材料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轻型合金材料等汽车轻量化材料及加工成型技术。

无机非金属及先进高分子材料。以航空航天材料、新型光学功能材料、特种陶瓷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精细化工材料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集约化、复合化、高纯化、一体化的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硫系玻璃、远红外玻璃等新型光学玻璃材料,满足能源电力及机械行业耐高温、耐磨和高稳定性的特种陶瓷材料,玄武岩纤维、特种玻璃、水泥助磨剂、竹纤维复合等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有机硅、磷酸盐、催化剂、高性能工业粘胶剂和钛白粉等精细化工材料,以及医用水溶性高分子PVP材料等。

新能源材料。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镍钴锰三元氧化物正极材料、太阳能电池基板材料、动力电池隔膜、热溶胶封装胶膜、太阳能电池镀膜用靶材料、大型电力设备用超大型铸锻件材料、风电设备用特种钢等新能源材料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力设备用新材料,积极引进太阳能光伏配套材料的企业。

前沿高端材料。以石墨烯等纳米功能材料,碳化硅等下一代半导体材料,高性能碳纤维、高温合金、超导材料等新型结构材料,可降解材料和生物合成新材料等前沿高端材料为主攻方向,加快引进石墨烯、碳纤维、3D打印材料、医用材料、连续玄武岩纤维等前沿新材料领军人才及其专业化团队,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动前沿高端材料的发展和布局。

 生物医药产业

围绕提升生物产业区域影响力,重点发展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应用,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到2025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医药。依托现有基础,重点发展化学制剂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等,支持企业开展创新药研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鼓励企业通过政企联动、合作转让等方式筛选市场前景好的批准文号在襄阳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产业化、释放产能。

医疗器械。利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优势,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精确化、便捷化的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加强多学科先进技术的集成创新,重点引进医疗器械龙头骨干企业,开发生产医疗诊断治疗设备、医用器械与耗材、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医疗防护用品、康复辅具、教学用具等整套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

生物技术应用。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加强生物样本、菌类、病毒、干细胞、基因工程等领域的研究,重点发展基因检测、细胞治疗、基因育种等先进生物工程技术,推动建设基因检测技术应用推广示范中心、干细胞库与干细胞再生医学工程产业化基地、质子医学中心、精准医学中心,加快研究成果产业化进程。

 精细化工产业

加快磷矿资源高效利用,推动传统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化学品、胶粘剂、电子化学品、气雾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以专业化工园区为载体,差异化、绿色化、智慧化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到2025年产值达到650亿元。

磷化工。推进矿企兼并重组,加强磷矿资源本地转化利用,优化磷肥产品结构,做强高浓度磷复肥,大力发展中(微)量元素肥料、缓控释肥、生物化肥等。加长磷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以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精细磷化工产品为主的产业集群。

农药。以绿色环保为发展方向,以原药制剂一体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植物调节剂等新产品。

涂料。做强硫酸法钛白粉,发展氯化法钛白粉。顺应汽车产业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车用涂料。积极发展建筑涂料、家电涂料、船舶涂料、木器涂料、航空涂料等。

专用化学品。大力发展化学试剂和助剂、专项化学用品、林产化学产品、环境污染处理专用药剂材料等。

日用化学品。大力发展香皂、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牙膏、洗洁精等家居洗涤用品和护肤类、美容类、护发美发类化妆品,积极发展免洗手消毒液、家用消毒剂等消杀用品。

 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打造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重点发展节能与环保装备、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5%。

节能与环保装备。以机电控制与电能优化设备和服务、节能电机为主攻方向,壮大现有的节能与控制龙头企业,培育并做大做强一批节能与控制设备骨干企业;以除尘、脱硫设备和服务、水深度处理及污水净化设备和服务、生活污水污泥与餐厨垃圾协调处置设备和服务、特种工业泵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烟气脱硫脱硝等关键装备及核心材料,着力壮大相关环保装备细分领域骨干企业。加快建设以国家级节能装备制造、创新发展产业基地和低碳产业示范区为核心内容的节能装备产业园,引进节能装备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资源循环利用。以工业绿色发展和实现永续发展为主线,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为方向,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加快建立“绿色、循环、低碳”工业体系和生产方式,健全完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闭环体系,促进园区、行业、企业、区域间链接共生和协同利用,着力打造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等循环产业链和工业固废利用循环产业链,大幅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

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等循环产业链:“废铅回收—废铅综合利用—铅深加工”循环产业链,“废铝回收—废铝资源综合利用—铝深加工”循环产业链,“废钢铁回收加工—熔炼铸造—铸钢件、汽车零部件”循环产业链,“废轮胎回收—再生胶粉、翻新胎”循环产业链。

工业固废利用循环产业链:“磷石膏—新型墙材—装配式建筑”“磷石膏—新型建材—市政建设产品”“磷石膏—水泥缓凝剂—水泥”“磷石膏—路基材料”循环产业链,“粉煤灰—新型建材”循环产业链,“建筑垃圾—新型建材—市政建设产品”循环产业链,“废玻璃—玻璃砖、玻璃棉—工艺玻璃”循环产业链。

资料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监测与投资潜力分析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卡式炉行业产量及产能均呈逐年增加 市场参与者较多且尚未跑出龙头企业

我国卡式炉行业产量及产能均呈逐年增加 市场参与者较多且尚未跑出龙头企业

产量来看,近五年我国卡式炉行业产量呈增长走势。2019年我国卡式炉行业产量为387万台,同比2018年的319万台增长了21.32%,预计2023年中国卡式炉产量约为580万台,同比增长11.45%。

2024年11月18日
我国压路机行业总销量持续下滑 出口销量则持续攀升

我国压路机行业总销量持续下滑 出口销量则持续攀升

目前国内市场需求不振,进入存量时代,出口市场成为行业主要增长点。国内总销量来看,2019-2023年我国压路机总销量呈先升后降走势。2022年我国压路机总销量出现负增长,2023年我国压路机总销量继续下滑至14148台,同比下降6.25%。

2024年11月14日
我国氢气压缩机行业招投标数量逐年增长 主要招标主体为国有企业

我国氢气压缩机行业招投标数量逐年增长 主要招标主体为国有企业

招投标数量来看,2019-2023年,我国氢气压缩机行业招投标数量逐年增长。2023年我国氢气压缩机行业招投标数量达到近年来峰值79件;截至2024年9月30日,我国氢气压缩机行业招投标数量达到61件。

2024年11月09日
我国交流电动机行业现状:近三年产量呈下降走势 出口量则逐年增长

我国交流电动机行业现状:近三年产量呈下降走势 出口量则逐年增长

销售收入来看,从2018年到2022年我国交流电动机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到2020年中国交流电动机销售收入增长至1176.2亿元,到2022年将突破1600亿元。

2024年10月31日
我国伺服电机行业现状:下游应用领域景气度较高 资本市场热度逐年增长

我国伺服电机行业现状:下游应用领域景气度较高 资本市场热度逐年增长

而随着下游机器人、电子设备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快速发展,伺服电机在这些领域应用也不断加深,市场规模也不断增长。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我国伺服电机行业市场规模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伺服电机行业市场规模为195亿元,同比增长7.73%。

2024年10月28日
我国工业电机行业:市场规模、销售收入及企业注册量均为增长趋势

我国工业电机行业:市场规模、销售收入及企业注册量均为增长趋势

从企业注册量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工业电机行业新增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工业电机相关新增企业注册量达到了22614家;2024年1-3月我国工业电机相关新增企业注册量为6230家,而截至2024年3月底我国工业电机行业相关企业达到了11.45万家。

2024年10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