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空间优化有机融合原则,健全完善以襄阳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小城市为支撑、特色镇为节点、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风貌村)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城镇体系,促进城镇聚落组团化、乡村聚落扁平化、生产要素集聚化、田园肌理网络化,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
优化提升区域城镇发展体系
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为重点,着力推进城镇布局网络化、功能高级化、建设集约化、风貌特色化、管理精细化、环境生态化,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建立以多规融合为主导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
优化市域城镇格局
坚持以城带乡、一体发展,实施“中心带动、东强枣阳、西推河谷、宜(城)南(漳)保(康)成带”的空间发展布局,积极对接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平原“四大城市群”,推进生产要素加速集聚,优化提升市域增长极功能。
完善城镇空间结构。坚持“集聚发展、轴线带动”的城镇空间发展思路,构建“一体两翼三带”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区域发展雁阵效应。
“一体”:即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科学确定中心城区的开发边界,加快推进襄州区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大力提升核心引领区服务功能,增强中心城区吸纳人口、产业、资金能力。着力推动襄阳中心城区与周边伙牌、牛首、卧龙、欧庙、双沟、峪山等城镇在空间布局、功能统筹、设施共建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夯实襄阳大都市区的发展基础,成为带动襄阳市域发展的核心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引领区。
“两翼”:即枣阳市域副中心城市、河谷组团市域副中心城市。东部以枣阳为核心、西部以老河口—谷城组团城市为核心,形成沿汉十轴线“两翼”发展板块。进一步强化“两翼”集聚程度,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带动襄阳东西部人口集聚、绿色发展的区域,发挥支撑全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带”:即沿汉江特色城镇带、沿汉十先进制造业带、沿麻竹生态旅游带。以汉江沿线老河口、谷城、襄城、樊城、襄州、宜城重要城镇为依托,打造沿汉江特色城镇带;以汉十高速沿线高新区、经开区以及枣阳、襄州、樊城、谷城、老河口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打造沿汉十先进制造业带;以麻竹高速沿线枣南、宜城、南漳、保康生态旅游资源为抓手,打造沿麻竹生态旅游带。
“一体两翼三带”空间布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
健全全域城镇体系。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县级城区)为支撑、重点镇为节点、一般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襄阳中心城区为一级城镇。市域副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为二级城镇,共5个,包括枣阳城区、河谷组团城区、宜城城区、南漳县城和保康县城。重点镇为三级城镇,共22个,包括襄城区卧龙镇、欧庙镇,樊城区牛首镇、太平店镇,襄州区伙牌镇、双沟镇、峪山镇、黄集镇,南漳县九集镇、武安镇,谷城县石花镇、庙滩镇,保康县马桥镇、马良镇,枣阳市太平镇、兴隆镇、吴店镇、七方镇,宜城市小河镇,老河口市孟楼镇、洪山嘴镇、仙人渡镇。一般镇为四级城镇,共计46个。
襄阳市城镇等级结构
资料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
根据人口发展趋势、城镇人口变化趋势和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城镇空间发展特征,优化城镇人口规模等级结构,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划襄阳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分为七个等级,其中第一级为襄阳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30—260万,达到Ⅱ型大城市规模;第二级为河谷组团城区和枣阳市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0—100万以上,达到中等城市规模;第三级为宜城市城区、南漳县城,人口规模20—50万人,达到I型小城市规模;第四级为保康县城,人口规模10—20万人,达到Ⅱ型小城市规模;第五级人口规模为5—10万人;第六级人口规模为2—5万人;第七级人口规模小于2万。
襄阳市域城镇规模结构
资料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
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对接国家“两纵两横”经济带和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与周边城市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区域城市群,加快打造“四大城市群”融合互动的战略链接。发挥襄阳区位优势,强化上中游协同、左右岸配合、干支流联动,合力共建汉江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领汉江流域城市打造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
区域联动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
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沿江发展示范区,为全省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作出“襄阳贡献”。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重要轴线——二广轴线,以二广高速、焦柳铁路及浩吉铁路为主要载体,向南加强与“宜荆荆恩”城市群的对接,向北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联系。以各类开发区和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深化区域合作,围绕装备制造业技术自主化、制造柔性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开展合作,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大幅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围绕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加强区域间汽车产业合作与企业重组,建立汽车产业联盟,共同研发汽车关键技术和节能、环保、安全新产品,构建配套协作、体系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加快推进襄阳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利用连接蒙西和华中地区的重要节点优势,强化襄阳在浩吉铁路煤运通道上的货运枢纽地位,增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其他城市的联系。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区域间、流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制度日益完善健全。
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增长极。发挥襄阳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突出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重点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导产业及产业链集群、区域性服务功能、宜业宜居环境等建设,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深入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襄阳沿江发展规划》及空间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利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发展七个专项规划,加快探索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绿色发展路径,做优做活“生态+”大文章,创造“产城江”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左右岸、上下游拥江护水协同发展新格局,在推进国家沿江生态经济发展样板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汉水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提供示范,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引擎。
积极探索“襄十随神”城市群合作新路径。以推动产业分工协作、生态文明共建、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共享等为重点,积极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依托千里汽车走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加强汽车产业配套协作,提升“襄十随神”汽车工业走廊的产业竞争力;依托汉十最美高铁线路,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集聚优势,加强旅游资源整合与营销策划,打造游江(汉江)观城(襄阳城)、登山(武当山)问道、谒祖(炎帝)赏乐(编钟)、神龙探幽等精品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推动丹河谷、随枣等城镇密集区域组团式发展,打造“襄十随神”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积极推进与南阳、荆门等周边城市联动发展。依托汉江生态经济带和二广高速、郑万高铁、焦柳铁路、浩吉铁路、呼南高铁等交通干线,探索与南阳、荆门等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保等方面联动发展。
“襄十随神”城市群示意图
资料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
全面增强区域中心城市服务功能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牢牢守住安全、生态、土地底线,统筹优化空间、规模、产业、人口布局,彰显山水人文特色,加快完善功能互补、多元组团、产城融合、开放联动的“一心四城”空间格局,建立完善与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和辐射带动功能体系,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富有活力、功能完善、品质一流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树立极核化引领取向,以完善功能、优化布局、提高品质为重点,依托“一心四城”构建多组团、多中心的功能形态,强化襄阳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塑造现代化大都市风范。
优化襄阳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完善“一心四城”总体布局,推动城市南优、北拓、东进、西控,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高新区区域创新引擎和开放高地建设,积极推动襄阳自贸片区建设和高水平创新主体培育大突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区域改革开放桥头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导区。发挥东津高铁枢纽等优势,加快建设东津产城融合示范区,协调推进产业高端化、设施智慧化、环境生态化,初步形成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功能性新中心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打造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承载区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凸显鱼梁洲城市生态绿心、汉水文化核心区、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地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休闲旅游功能,打造领略襄阳山水形胜的生态岛、旅游岛,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样板。依托核心企业,加快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园和化纤产业园提档升级,夯实樊城制造业产业基础;重点推进樊城国家级现代商贸物流示范区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加快樊城老城区有机更新,同步提升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形成辐射汉江流域、服务中西部、对接全国、联通世界的市场枢纽,打造功能强劲的区域性市场枢纽和城市“全周期管理”样板。突出做活古城和山水文章,加强襄阳古城和南部山区保护与修复,加快襄城历史文化核心展示区建设,系统推进古城古街古巷等历史文化风貌的恢复与展示,加快精致城市和教育、医疗、品质小区等功能建设,成为全域旅游核心示范区,协调推进、错位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形成以文化旅游为主导、先进制造业和都市农业有机衔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加快襄州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中泰产业园建设,重点抓好空间集约利用、基础设施提档、产业强链提质,打造中部地区“三产融合”“四化同步”示范区,成为外引内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样板区和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功能区。
提升中心城市交通能级。重点谋划建设以高铁和高速公路为主的对外交通网,进一步提升机场服务能力,建设汉江航运中心,打造“四港一区”,着力建设“一江四线”国际物流通道,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功能。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稳固城市骨架路网体系,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快建立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提高道路通达性;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等快速公共交通体系,布局新能源公交配套服务设施网络,开通社区微循环公交、旅游公交等特色公交线路,合理布局城市新区、开发区(园区)和城乡接合部公共交通线路,规范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发展;加快完善换乘体系,强化高铁、民航、长途班线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加大城市绿道、自行车专用道建设,重点做好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与居住区、公交枢纽、城市公园、汉江生态景观带、文化场馆和商业综合体等公共设施的无缝衔接,提升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四港一区”“一江四线”
“四港一区”“一江四线” |
四港一区: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和水运港,以及襄阳综合保税区(含自贸区)。
一江四线:实现江海联运,利用汉江、长江黄金水道,向东出海,通达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利用铁路枢纽优势,开通襄阳—宁波铁海联运线,向东南方向出海;开通襄阳—柳州—南宁—钦州港(防城港)铁海联运通道,向南出海;开通襄阳—阿拉山口铁路联运线,向西出境;开通襄阳—满州里铁路联运线,向北出境。 |
资料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一江四线”示意图
资料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
提升中心城市产业能级。坚持做强主业、提升辅业、完善配套、融合发展,突出中心城区的产业引领作用,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业态。重点培育创新性突出、附加值高、市场应用前景广的高端装备及配套产业,加大智能制造和智能化改造的力度,打造中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开展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运营及加氢站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有新能源汽车产品优化升级;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重点培育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5G通信等,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向“光芯屏端网”高端发展。以“一带两核四区多点”中心城区服务业布局为载体,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医疗、教育、养老、旅游、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智慧型服务,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企业延伸拓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售后服务等,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推动“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养老+”跨界融合发展。加快发展都市农业,重点发展休闲旅游、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民宿农庄等新型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实现线上销售与推广。
提升中心城市服务能级。聚焦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空间载体,全局谋划,总体布局,强化商务金融、会议会展、科技研发、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区域性综合服务职能,以及体育、医疗等生活休闲服务职能,全力提升中心城区的城市能级。加快东津新区文化场馆、奥林匹克公园等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休闲文化广场建设,提升城市文化体育设施层级。加快推进减灾备灾物资保障中心建设,保障战略应急物资生产,推进急救中心迁建及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布局大型医院、商业综合体,加快建设快递收发站、停车场等便民设施、便民生活服务圈和城市社区邻里中心,提升生活服务质效。完善网格管理模式,加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推行智能化服务,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加强城市更新
坚持新区开发、旧城更新、文化保护“三位一体”和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三圈合一”,在“古城变古、新城变新、绿心变绿”上下功夫,分类协调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进一步完善配套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积极推进城市新区和功能区建设。深入推进东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重点推动东津中心商务区、高铁站区等区域开发,加快建设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大数据、文化创意、大健康、高铁等产业园;大力推进东津新镇、华侨城等建设,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建成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形成生态优良的全域景观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优质高效的新兴业态和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鱼梁洲与贾洲、老龙洲、长丰洲、月亮湾“三洲一湾”联动发展,增强城市“绿心”功能,成为城市公园系统建设示范。加快建设庞公、尹集、卧龙等功能区,完善樊西、伙牌、双沟等片区承载功能,优化城市格局,增强服务功能。按照产城融合理念规划建设县(市)新型功能区,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与产业发展需求基本匹配,人口吸附功能显著增强,要素集聚能力显著提升。
推进旧城更新提质。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和临街立面综合整治,有序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补齐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小学、幼儿园、菜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非机动车停放点和电动车充电点、文化体育场所、绿地等基础设施短板,落实新建小区公建配套设施移交管理制度,畅通微循环,美化街区环境,不断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加强物业管理地方立法,推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切实加强小区物业的过程管理和监督,构建多方联动的物业管理体系。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产城融合、集聚发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深入推进影响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的老工业区及企业的搬迁改造,支持现有开发区(园区)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商贸市场、工业企业、双创园区布局,促进专业市场和特色园区与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相匹配、与产城融合理念相适应、与产业集聚相适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各县(市)城中村、棚户区、老旧住宅小区、传统工业区搬迁等改造。推进中心城区“一江两岸”城市景观打造,加大城区临江规划建设管控力度,拆除违法违规建筑,留足发展空间,保留城市天际线,形成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建筑风貌,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加快人文城镇建设。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深入挖掘汉水文化、楚文化和三国文化内涵,注重城镇文脉传承,实现城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协调推进。强化建筑形态彰显地域特色,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传承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和传统风貌;以新区、新镇、新村形象为载体,展示襄阳独特的文化名城传统风貌、地域文化形态、文化印记、文化符号。中心城区突出“一城两文化”特色,宜城、保康、南漳突出楚文化特色,老河口、谷城突出汉水文化和农耕文化特色,枣阳突出汉文化和农耕文化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形态和城镇风貌。新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应合理规划文化功能区,重点保护和利用具有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和文化风貌区,加大襄阳古城池、樊城商业会馆和陈老巷、谷城明清老街、老河口太平街、东津十字街和太平店老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复,保留樊城“九街十八巷”为代表的古老街巷的城市肌理,提升襄城北街、荆州古治街等传统街区的业态,彰显街区历史文化风貌。
推进襄州区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
统一国土空间管控与建设。将襄州城区纳入中心城区国土空间管控范围,统一划定“三线”,统一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修建详细规划;与中心城区共同建立统一的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共绘一幅蓝图、齐守一条生态底线、合织一张城乡空间网络。统一城市建设,襄州城区市政设施和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城市更新改造、绿化、美化、亮化纳入中心城区年度城建计划, 统一标准、统一安排、统一调度。
促进整体功能协同。统一产业发展布局与公共服务配置。将襄州产业发展纳入市区统筹布局,对襄州产业发展进行定位和引导。重点支持襄州发展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现代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区域性物流、生产性服务等产业。按照集约发展原则,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引导襄州县域经济向都市型经济转型发展。同步安排覆盖城区的社会治理、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明创建、扶幼养老、创业就业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发展襄州公共交通,逐步将伙牌镇、双沟镇、峪山镇、古驿镇纳入城区公交线路覆盖范围,优化加密主城区公交线路。(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