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全面发动、全域推进和彰显特色、形成特色,以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升级、美丽经济建设为重点,不断探索乡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路径,促进美丽生态与美丽经济共生,提升乡村颜值,涵养乡村气质,加快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创造绿色发展的襄阳新范例。
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
聚焦农村“两基”,补短板、强弱项、提功能,实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天蓝地绿水清宜居,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农村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工程,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基本建成“区区联网、村村直达、户户连通、便捷畅通、安全可靠”的农村道路网络,有效解决农村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村内主干道、公共活动场所为重点有序扩大亮化工程的覆盖面,逐步实现“村村亮路灯、主路必有灯”的目标;重点抓好乡村道路、渠系、庭园等绿化,做到农村非耕地应绿尽绿;完善“户分拣、组归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加快形成设施完善、管网配套、在线监测、运行稳定的乡村污水治理体系,进一步净化乡村环境;以“拆通畅、码整齐、扫干净、清沟塘、保常态”为重点,着力改善村庄道路、河道、庭院、房前屋后环境,全面整治村庄内乱堆、乱放、乱贴、乱搭、乱建现象,美化村容村貌。
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大力推进硬件设施配齐、集成、共享,实现全健全、全达标。开展农村标准化水厂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进“气化乡镇”工程,加快农村加油站网点建设;推进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铺设全覆盖;加快实施“快递下乡进村”工程,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全域建设美丽乡村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标准推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着力打造500个内涵发展、机制长效、产业兴旺、三治融合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和2000个美丽乡村整治村。
优化村庄建设布局。根据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实际情况,尊重乡村演变的自然客观规律,以县(市、区)为主,编制和完善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合理确定一定发展阶段内的规划发展村庄,明确村庄布点和建设规模。对规划发展村庄,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村房屋建设,探索通过宅基地改革、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进行建设改造,改善农村落后形态和居住条件。推广“鄂西北、襄阳风”建筑风格,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打造具有襄阳特色、鄂西北风情的美丽村庄。
推进农村特色化建设。加强农村建设发展分类指导,培育发展产业重点村、历史文化村、生态特色村等特色村庄。鼓励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人口规模较大、区位优势突出的村庄(社区),向特色小镇发展。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乡村特色保护计划,加大历史文化型特色村庄保护力度,探索政府投入与社会化运作相结合方式,提高保护水平。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开展农村社区美好环境、幸福生活、农民科学素质提升活动。
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缩小城乡差距为核心,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城乡发展的制度藩篱,推动城乡空间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加快形成具有时代特质、襄阳特色、本地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规划管控体系
健全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全市上下协调联动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绘制全域发展“一张蓝图”,统一调配、高效利用各类资源,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发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促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多规”融合协同。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专项规划的指导作用,编制好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空间专项规划,加强城乡之间的功能对接、设施对接、环境共治,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适时启动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加快编制村庄规划,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全覆盖。建立统一的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体系。理顺政府各部门规划行政事权,优化职能分工和衔接机制。建立城乡用地、基础设施、产业集群等基础数据标准和公共数据库,推动跨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构建全市统一的空间规划管理协调平台,完善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推动规划的协调实施与动态调整优化,实现跨部门规划和审批信息共享。建立监督检测、考核评价、规划执法等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动态监管。
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机制,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等值化。
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为乡村学校输送优秀高校毕业生。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多渠道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攻坚做强工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模式,建立城乡居民评价与反馈机制,推动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有效对接。支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开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文化结对帮扶机制,推动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农业遗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和灌溉工程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统筹城乡、标准统一、制度健全、服务规范、便民利民的县、镇、村三级社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经办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兜底工作,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全面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做好困难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福利院建设与管理,推进30%以上的农村福利院通过公建民营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养老服务。
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探索“互联网+医疗”模式,推动市、县、乡镇医联体建设,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建立完善人口集聚机制
发展城市经济聚集人口。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为区域内人口集聚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加快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金融、贸易、信息等产业发展,重点集聚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郊区工业园区,促进工业化、非农化和城镇化的联动发展,支持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就近吸纳就业人口,减少人口流出。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提高其对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集聚能力。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580万人左右。
扩大新城人口容量。加快推进东津新区、庞公滨江新城、樊西功能区等重点片区的开发建设,创新新城人口导入渠道。完善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城的生活服务水平,建立适应新城人口集聚需要的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中介服务组织,提升新城人口集聚吸引力。
完善人口迁移政策。制定积极的吸引外来人口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向襄阳集聚。鼓励毕业生留襄来襄就业创业。聚焦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调整完善差异化、接地气、暖人心的扶持政策,吸引本地高校毕业生尽可能留下来,力争外地高校毕业生更多地流进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手段,整合主管部门、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力量,建立健全体系化的跟踪服务机制,强化全程服务,为毕业生创造想留想来、能留能来、留得住来不走的良好环境。加大流动人口吸纳力度。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流出人口“回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建立健全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强与欠发达地区、自然保护区、国家重大项目移民区等地区合作,通过接受转迁居民、劳务合作、职业培训等方式,引导外来人口落户和务工经商。
吸引离退休人口聚集。利用襄阳南北交汇、交通便利、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产业厚实、文化包容等优势,建立全国性的养生养老高地,打造为老龄人口服务的产业链,吸引离退休人口来襄居住或发挥余热,带动整个养生养老产业链的深度延伸,打造全国老人最喜爱的养生养老乐园。
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实现城乡要素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吸引人才返乡下乡创业。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健全涉农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挂职、兼职和离岗创业,鼓励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下乡,鼓励退役军人返乡自主创业,培育“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壮大农村人才队伍。引导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外出就业优秀人才回乡村再发展,给职位、给待遇、给优惠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加强激励扶持机制建设,建立资金扶持制度,为返乡下乡人才创业兴业提供免息保障性贷款,推荐返乡人才为村“两委”干部人选,充实基层组织建设。
建立城乡土地要素平等交换公平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富民优先的、城乡统筹可持续的土地供给需求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模式,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基本权益。加快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建设,建立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的城乡土地交易平台和公共信息平台,在符合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健全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促进城乡土地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公平公正交换,使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合理的价值体现。
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加大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载体平台建设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依法合规开展农村各类资产抵押融资,鼓励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强化法律、规划、政策指导和诚信建设,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创业兴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双创园为载体,为社会资本和创新创业主体打造更多培训、实习和孵化基地。引导社会资本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订单、品牌和资本为“粘合剂”,带动广大农户进入产业链,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发挥财政投入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引导作用,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赋予县(市)城乡融合发展相机施策和统筹资金的自主权。持续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符合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城乡融合发展项目。
健全金融保障机制。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投入、债券发行,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投入,聚焦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加大城乡融合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力盘活存量优质资产,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优势,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全面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打造竞争力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运营主体,积极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发展污染防控、食品安全、安全生产、校园安全等领域责任保险,为重大战略实施及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保险保障服务。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乡村信用环境建设,推动农商行回归本源,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创新中小银行金融产品提供机制,加大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质押融资。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乡村建设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规模与未来前景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